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青城山图文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一、都江堰修建背景二、都江堰历史地位三、都江堰修建原理四、都江堰主体景区都江堰图文讲解修建背景公元前4世纪末,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北方霸主秦国欲一统天下。秦慧文王采纳大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军事主张,于公元前316年灭掉蜀国。(秦灭蜀:金牛计和美人计)公元前280秋,秦灭蜀30年后,司马错于成都出发,自岷江东攻楚国,却由于粮食补给问题无法深入楚国。都江堰图文讲解修建背景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蜀地任蜀郡守,开通岷江往成都的水路枢纽,为攻打楚国做战略准备。都江堰的修建,是出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目的,本意是为了伐楚提供兵源、粮源和通船渠道,使蜀地成为秦国统一中国的战略基地。都江堰图文讲解修建背景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2000多年前,都江堰洪水肆虐,民不聊生,秦蜀郡守李冰率众凿山开江,垒石为堋,修筑都江堰,从而驯服了这条肆意泛滥的江龙,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江水奔腾,青山环抱,万株油菜花绽放岸边,一派丰饶美丽的祥和风貌,这是幸福的天府之源。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百姓。都江堰图文讲解都江堰历史地位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距今2266年。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图文讲解都江堰历史地位都江堰与长城都江堰图文讲解都江堰历史地位都江堰与长城相同之处:修建于同一个时代(长城公元前221---208年)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奇迹两千多年来都受到国家保护和修葺不同之处:长城早已失去实际作用都江堰仍然泽被后世长城导致了秦朝灭亡都江堰带来了秦朝统一历史对长城毁誉参半都江堰却有口皆碑都江堰图文讲解修建原理1、选址科学:成都平原形似一把张开的纸扇向东南倾斜,而都江堰市恰好处在扇形平原顶端,海拔700多米(成都海拔400m左右),居高临下。李冰合理利用了这种自然倾斜的地形,无坝引水2、水分四六:鱼嘴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枯水季,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雨季内外江水量比例自动颠倒都江堰图文讲解修建原理3、弯道环流:内江进水口位于河道凹段,在枯水季,卵石难以起动,所以内江六成并无多少泥沙。在雨季,由于弯道环流的作用,沙石沿凸岸移动至外江;4、泄流飞沙:水流进入内江后,局部河势仍属于微弯河道,飞沙堰正位于内江弯道下端。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底部水流携带泥沙流向飞沙堰,入外江;表层清水基本与堰顶平行流向内江;都江堰图文讲解修建人李冰李冰像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都江堰图文讲解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3、宝瓶口引水工程都江堰图文讲解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都江堰图文讲解岷江鱼嘴分水工程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利用地形,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都江堰图文讲解鱼嘴都江堰图文讲解地震后鱼嘴都江堰图文讲解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都江堰图文讲解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宝瓶口.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都江堰图文讲解飞沙堰都江堰图文讲解宝瓶口引水工程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都江堰图文讲解宝瓶口引水工程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都江堰图文讲解宝瓶口近景都江堰图文讲解都江堰导游图都江堰图文讲解秦堰楼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代而得名。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未建之前,这里是“观景台”,又称“幸福台”。都江堰图文讲解秦堰楼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这个位置,仔细观看都江堰。在伏龙观和二王庙里陈列了这幅珍贵的照片。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都江堰图文讲解二王庙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都江堰图文讲解二王庙后殿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都江堰图文讲解二王庙建筑特点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都江堰图文讲解二王庙历史沿革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都江堰图文讲解二王庙历史沿革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都江堰图文讲解治水八字诀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都江堰图文讲解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都江堰图文讲解出二王庙都江堰图文讲解出二王庙向安澜桥都江堰图文讲解出二王庙到安澜桥都江堰图文讲解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都江堰图文讲解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清明放水节是四川都江堰地区的汉族传统节日。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市便迎来了从公元978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大型旅游活动,以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都江堰图文讲解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到了清明时节,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阔野。表达了勤劳勇敢的汉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都江堰图文讲解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物竞天择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崇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江堰图文讲解砍杩槎放水杩槎是将三根木棒的顶端都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角架,填土筑堤,可截断流水。冬天,人们在渠首用“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维修内外江时。清明节内江灌溉区需水春灌,撤除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都江堰图文讲解砍杩槎放水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都江堰图文讲解青城山青城山(MountQingcheng),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天师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青城山图文讲解青城山青城山,一名丈人,一名赤城,一名清城,西岳佐命之山。为十大洞天第五洞,号曰“宝仙九室之天”,在青城县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属青城丈人治之。环列三十六峰一百零八胜景,诸峰环绕状如城廓。青城丈人,黄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岳之上司,以总群臣也。丈人领仙官万人。道士入其岳,丈人服朱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车从众灵,而来迎子。青城山图文讲解青城山与道教•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青城山图文讲解建福宫老君阁圆明宫上清宫天师洞前山之主要道教建筑青城山图文讲解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宋代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瑞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青城山图文讲解老君阁•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青城山图文讲解圆明宫•青城山圆明宫建自明代万历年间,位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因道教崇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它以宝圆山为屏障,孤峰独秀,周围楠柏成林,较其他道观更为幽静。•圆明宫中轴线正对宝圆山,山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开在灵官殿左侧一边。宽大照壁上刻有“圆明宫”三个大字,正对大道。强调了入口处肃穆宁静的氛围。青城山图文讲解上清宫•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