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简史一、概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SIMM)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综合性药物研究机构。现坐落上海市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前身是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创建于1932年。建所76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药物所人在赵承嘏、高怡生、嵇汝运、谢毓元、丁光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以我国特有的中草药和天然产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化学和生物学两大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和实验技术,重点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的感染性及突发性疾病以及现代中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药发现及开发研究,建设了若干作为国家创新药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大力推进新药成果转化,开创了我国创新药物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上海药物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设创新药物研究体系,多出药,出新药的战略格局。上海药物所在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吗啡的镇痛作用部位,该成果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里程碑;涌现了“美登素全合成”等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药物所的一系列重要论文发表在Science、PANS、JACS、JMC等著名国际学术杂志上,2005年以来,发表SCI论文逾900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200多篇;创制了蒿甲醚、二巯基丁二酸钠、石杉碱甲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创新药物,取得新药证书45个,有100余种新药投入生产;共取得2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三大奖1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7项,省部级奖89项;共申请国内外专利551项,获得专利授权120项。上海药物所现有职工524人(科研人员38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7人。上海药物所设有药学博士点、化学硕士点,在学研究生402人。另有博士后27人。上海药物所现有以下研究机构: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物化学研究室、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药理研究一室、二室、三室;药物发现与设计研究中心、药效评价研究中心、药物代谢研究中心、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药物释放系统研究中心;分析化学室、图书情报室、动物实验室以及五个机关职能部门。主办两本学术期刊,其中《ActaPharmacologicaSinica(中国药理学报)》2007年影响因子达到1.677、《AsianJournalofAndrology(亚洲男性学杂志)》达到1.609;科普杂志《家庭用药》年发行量近百万册。二、机构沿革1932年夏,国立北平研究院院长李昱瀛、副院长李书华两先生及北平中法大学李麟玉先生,“鉴于我国药物科学化之重要,欲筹办一药物研究所于北平”。时任协和医学院药学系代主任的赵承嘏教授受托创办药物研究所,为首任所长。1932年9月1日,“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正式挂牌,设于北平东皇城根42号“北平研究院”理化部内。1933年,药物所南迁上海,入中法大学校区。1936年6月,搬入法租界福开森路395号(现武康路395号)一栋四层小洋楼,与国立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合用。1950年3月21日,李亚农代表中国科学院接收药物所。当年5月,成立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因科研人员少,药物所变更为由赵承嘏任室主任的药物研究室,并暂挂靠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人员、经费、科研等独立于有机化学所)。科研场所分别在上海武康路395号和上海岳阳路320号内。1953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下达文件,任命赵承嘏为药物研究所所长。1958年,原岳阳路319号大院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整体搬迁到北京,药物所分别从武康路395号和岳阳路320号迁入岳阳路319号大院。1961年,抗菌素研究室搬入新建成的枫林路252号内的抗菌素大楼内。1966年8月,高怡生由原先的副所长改任副所长[Y1](主持业务工作)。许浪璇为党委书记、副所长(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1970年11月20日,药物所划归上海市领导,由“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改名“上海药物研究所”。1978年4月,药物所重回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高怡生任所长。1984年4月,谢毓元任第三任所长。1987年8月,白东鲁任第四任所长。1996年5月,陈凯先任第五任所长。2003年5月,药物所整体搬迁到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新所占地29354平方米,建筑面积26601平方米。2004年11月起,丁健任第六任所长。三、学科方向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与演变从1932年建所以来,上海药物所的学科方向和科研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一)初期创业时期(1932-1949年)建所初期,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定位在“使中国药物科学化。质言之,即分析其成分,提取其有效质素及鉴定其药理作用,该药无论中西,其应用则一,苟合乎科学标准者皆足供今日医学界之需要。”这一时期,药物研究所“研究的范围分三部(一)化学研究部。(二)药理部。(三)制造部”。化学研究部以麻黄、细辛、三七、贝母、防己、延胡素、钩吻、远志、柴胡、广地龙、常山等数十种中草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上述中草药中提取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测定出化学结构。药理部主要以委托研究的方式,将测定的化合物寄到美国做药理实验(由于国内无药理研究机构,其提取和分离到的化学成分只能委托外方),“药理研究则与国内外专家合作进行,美国礼来药厂陈克恢博士即为合作研究最努力之一人。”研究所附设一小型制造部“出品有麻黄素、大枫子油素及止血素等,以取价低廉,药品纯粹,颇为中外人士所乐用。抗战军兴,销路增加,不得不勉力应付。嗣因原料来源发生困难,且国内药厂已有能仿制者,故即告中止。”研究结果多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至1947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937年至1947年在美国化学会会志、德国化学会会志、中国生理学会会志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27篇。(二)成长壮大时期(1949-1966年)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为上海药物所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物质和人才基础。1、主要科研工作1949年-1956年期间,上海药物所以研究工作联系实际为目标,接受政府交下来的突击任务,协助解决制药工业上的生产技术问题。1953年和1958年,药物所分别制定了第一和第二个五年研究工作计划,开始了系统的药物研究工作。“主要任务是寻找治疗疾病的新药,为人民解除病痛。在此基础上研究药物学的理论,如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药物的化学结构及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我所研究重点是寻找治疗血吸虫病、高血压病及肿瘤等疾病的新药,並发展新抗菌素的研究”。1958年开始,药物所接受了国防研究任务,单独成立了一个实验室,从事抗放射性和防化学毒品的研究,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1759防放射性药物,效果显著,交付备用。国防任务到1978年基本结束。同时,衍生了若干的民用药物,1996年全部结束。1961年前后,又逐步开展了避孕药物和螯合剂药物研究,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肝炎、寄生虫病等各项药物研究。同时开展了天然产物化学、合成化学、量子化学、药物作用原理、放线菌遗传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研究。2、主要科技成果(1)1950-1955年,药物所协助制药工业解决重要药物生产中的问题,如氯霉素及普鲁卡因合成方法,毛地黄、阿托品等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等。1951年10月,在国内首先获得了青霉素G钾盐结晶,研究出我国自己的普鲁卡因合成方法,并指导华东制药公司成功生产出我国首批青霉素,为解放后我国迅速生产青霉素做出了重大贡献。(2)1955-1966年,研究成功新霉素、制霉菌素、放线菌素D等抗生素;镇痛药延胡索乙素;抗肿瘤新药甲氧芳芥、长春碱等;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药物加兰他敏等;并完成南瓜子氨酸、莲心碱等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及全合成。研制成功的促排有毒金属的新药二巯基丁二酸钠,在关键时刻解救了众多中毒病人,如:60年代成功抢救京广线上数十名民工;1992年6月18日,成功抢救河南高等财税专科学校砒酸中毒的788名师生;同年11月四川温江县砷中毒的128名培训学员等。1964年,延胡索乙素、加兰他敏、制霉菌素等获得国家新产品二等奖。(3)1962年,研究发现吗啡的镇痛作用部位,被国际药理学界誉为吗啡作用原理研究的“里程碑”。3、科研组织设置解放时,药物所仅剩赵承嘏等四人。解放后,在新中国建设和赵承嘏先生的感召下:1950年5月,曾广方等八名研究人员从中央研究院药学所(筹)转入药物研究室,建立了研究能力颇强的中药研究组;1950年10月,高怡生从英国回所建立了合成化学组;1951年7月,丁光生从美国到所创建了药理研究组;1951年11月,蔡润生从北农大来所筹建抗菌素研究组。1960年,上述四个颇具研究实力的研究组,经批准重组成立了中药研究室、抗菌素研究室、药理研究室、合成化学室以及实验工厂。1958年,成立了从事国防研究任务的实验室(第五研究室)。1965年建立了实验药厂,配合研究室进行大量植物药的提取和药物合成工作。1965年年底,药物所已发展至469人,其中科技人员307人。(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科研工作受到极大干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全所科研人员仍然坚持“为社会主义出好药、出新药”的科研主题。十年中,大家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坚持八个方面的药物研究和推广应用,即抗肿瘤药物、防治血吸虫药物、国防药物、避孕药、抗革兰氏阴性菌抗菌素、农用抗菌素、神经系统药物以及循环系统药物等,参与了男用避孕药研制的全国会战,并取得了以下主要科研成果:1、在植物药方面研究成功抗肿瘤药长春新碱、喜树碱、羟基喜树碱、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治疗慢性气管炎药蔊菜素、引产药芫花萜以及治疗肝炎药垂盆草甙。2、化学合成了抗肿瘤药消瘤芥、溶癌呤、治疗心律不齐药常咯啉以及探亲避孕药双炔失碳酯。3、抗生素方面有抗肿瘤药自力霉素,农用抗生素放线酮,治疗真菌性眼角膜溃疡新药金褐霉素等。4、1995年,6003任务组获国防科研二等奖。(四)恢复振兴时期(1976-1997年)全国科技大会后,上海药物所经过一个整顿、恢复期之后,进入了改革、振兴的阶段。1、主要科研工作上海药物所贯彻中国科学院“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方针,经过集思广益的讨论,制定了药物所科技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年)。规划确定的科研方向和任务为:通过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及其作用原理的研究,发展分子与细胞药理学及天然有机化学,以达到创立新理论、新药物、新方法、新技术。重点解决肿瘤、避孕和国防等重大医药学问题。确定的重点课题,如美登素的全合成、神经多肽的分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放线菌基因工程的研究、抗早孕枳子花有效成分研究、美登木及同属植物中其他有效成分的研究、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等都取得重大成绩。90年代,上海药物所初步形成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学前沿,遵循药物研究规律、努力实现与国际规范(GLP和GMP)接轨的科研格局,三大系统初步形成,即新药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新药临床前的应用开发研究;新药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合作。进一步明确了主要学科方向: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合成化学、药理学(含分子药理学)、毒理学、药物分子设计。重点研究领域:以抗肿瘤和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为研究重点,同时积极开展生育调节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医用螯合剂、抗病毒和抗感染药物、老年性疾病和代谢障碍性疾病药物的研究。2、主要科技成果(1)研究成功被世界上承认是中国发明的抗恶性疟疾首选新药蒿甲醚;(2)研究成功肌松药氯甲左箭毒、新傣肌松,镇痛新药高乌甲素,治疗巴金森氏药美多巴,治疗神经性皮炎及眼葡萄膜炎新药乙双吗啉等。(3)提取出了在我国美登木中含量仅千万分之二的美登素成分,成功完成美登素的全合成。美登素全合成是被国际上誉为“自然界对有机化学家智慧和技术挑战”的高难度课题。此工作历时九年,合成路线具有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