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离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离骚•“兮”使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尽,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字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兮诗作赏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承上启下。分析: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分析:自己不为楚君所容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心养性。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分析: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忧郁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分析:无奈而痛苦的浩叹。分析:自己虽遭遇不幸,但决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流合污,卑躬屈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分析: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分析:诗人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以前贤为榜样。这样,诗人就有了精神力量。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相:选择。延:久久。伫:久立。反:“返”,返回。分析:痛定思痛,诗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形势,选错了道路,现在赶快迷途知返。诗人在犹疑、彷徨、苦苦思索后毅然作出抉择。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步:步行,使动用法,使……走。驰:快跑。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入:被君王所用。离:通“罹”,遭受。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分析:诗人无奈中退让,但仍带着倔强,洁身自好。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我忽然回头来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浓郁的花香会更加芬芳。分析:诗人从各个方面描写衣饰的高洁,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者,犹离忧也。——从课文中看,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民生疾苦进谏不纳被贬君王荒唐没有准则小人嫉妒“谣诼”忧国忧民忧: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诗歌特色2、语言特色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3、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4、比兴手法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於君。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意象美人、香草了。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香草,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像草一般朴素,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成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高尚追求。屈原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即“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5、“移情”技法的运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知识延伸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