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说明2012.4.6“2011计划”介绍“2011计划”我校情况分析“2011计划”建设方向的思考“2011计划”工作建议汇报提纲什么是“2011计划”?从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总体目标“2011计划”产生背景1990年6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时,确定了到2000年前后,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2011计划”是一项竞争性计划,不是“普惠式”的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产生背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计划”目前进展情况《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教育部已正式颁布。《“2011计划”实施方案》在教育部内拟定完毕,现已出台了征求意见稿。“2011计划”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有效整合社会创新力量和资源,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一)基本思路◆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探索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推进八个方面机制体制改革简化为:1148“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总书记讲话指出:“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组织和集聚一流团队,创造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长期以来高校各创新要素发展缺乏有效结合,管理分散,高校间同质化趋势明显,综合性、多功能的优势没有体现。┅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个泛指的要求,人才是指优秀人才的集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学科是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集群能力,科研是指发现并解决重大问题的组织管理与协同研究的能力。┅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3.以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组织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模式。┅形成一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4.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机制体制改革是重点和核心任务,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重点推进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形成综合改革的特区。┅打破高校与社会其他创新力量间的壁垒,发挥人才作为创新核心要素的作用,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促进合理流动与充分共享,实现国家整体创新实力的根本提升。“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二)计划特点1.坚持全面开放的基本原则┅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具有强烈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参加。┅同时,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体和战略联盟,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2.坚持中国特色办学模式┅世界强国的兴起伴随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迁移,而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又伴随着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简单的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办学模式是实现不了世界一流的目标,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办学模式特色,四大功能定位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坚持中国特色办学模式的根本就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社会制度特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优质资源的集成与融合,集中力量,形成重点突破◆文化传统特色,增强国际视野,树立大国形象,主动服务全球教育和科技发展,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3.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机制体制改革是“2011计划”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其最核心的任务,从本质上讲该计划是一个深化高校改革的计划。“2011计划”中提出的八个方面的改革,充分借鉴和吸收了近年来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改革经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高校基础研究改革试点┅跃升计划┅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4.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2011计划”既是支持性计划,更是引导性计划。计划实施将坚持以下的基本要求:①全面部署,分层实施。应按照“2011计划”总体精神与要求,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地方政府设立“省级2011计划”。2011计划的整体实施框架国家协同创新项目省级“2011计划”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支持校级协同创新计划“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②分类建设,择优支持。◆按照协同创新模式以项目方式开展。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制定不同的准入条件、评审标准和建设要求等。◆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通过第三方评审遴选出一批满足2011计划要求,具有代表性、影响力以及培育成效显著的项目,给予立项。◆每年国家公布各类项目的预定数量,公开申报,择优支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广泛参与。“2011计划”的总体设计③资源聚集,多元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支持和投入◆面向行业产业项目,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主导作用◆面向区域发展项目,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面向科学前沿、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项目,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形成针对性、多样化的支持措施◆有的可授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需要政策的,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对一些现有支持尚难满足改革需求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国家将采取引导性、奖励性等方式给予经费支持“2011计划”操作实施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四类)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基础)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产业)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区域)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文化)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1.任务2011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力量组织管理协同研究人员协同学生培养协同科研组织协同资源成果协同1.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系2.跨单位人员聘任管理3.跨单位人员考评机制4.学生联合培养、学分互认5.协同研究模式6.创新文化建设7.资源配置与成果共享8.对外合作与交流高等学校“2011计划”操作实施2.范围(1)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学校。(2)以高校为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创新能力参与。3.周期从2012年开始实施,四年为一周期。“2011计划”操作实施“2011计划”实施程序“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项目方式,按照前期培育、申报评审、立项实施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在高校充分培育并达到计划要求的基础上,由协同创新体提出项目申报。国家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按照一定数量和规模,择优遴选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安排相应支持。“2011计划”实施程序1.前期培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本校具有优势领域出发,按照国家需求、世界一流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国家、地方、行业等发展规划选取方向。方向应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仅从高校自身发展要求出发,避免成为单纯的科研项目。┅选择协同创新方式。紧密围绕协同创新的方向,按照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凝练关键问题和重点任务,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色,充分分析国内优势单位、创新力量的分布,切合实际地选择协同创新模式和项目类型。“2011计划”实施程序在高校、地方、行业充分培育并取得良好成效基础上,经牵头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区域发展协同创新项目,均需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组织和推荐。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通过后,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提出立项建议、支持方式和修改完善意见等,评审结果经专家咨询委员会复审后,报领导小组审批。2.申报评审“2011计划”实施程序(1)项目申报要求:┅方向选择符合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地方、行业等重点发展规划,牵头高校具有明显优势和组织协同创新能力与公认力。┅模式选取合理,协同创新体组建成熟,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联合牵头的单位原则上不超过三个,参与单位数量不限。┅牵头高校在该方向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和教育部科研平台。┅围绕协同创新方向,已经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相应的人才聘用和管理制度,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已具有较强资源汇聚能力,已形成了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地方、企业、高校等方面的支撑落实到位。┅前期培育效果明显,成效显著,相关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改革计划全面系统,措施切实可行。“2011计划”实施程序(2)项目评审要求:┅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项目方向: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单位:牵头高校主体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并拥有国家重点研究基础;协同创新体系能够代表该方向国内最高水平,并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和能力。队伍: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牵头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基础:开展了相关机制体制改革,有较充足的科研任务,在科研平台、中心用房、仪器设备等方面有良好的条件和保障。规模:每年控制在一定数量“2011计划”实施程序┅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项目方向:符合国家以及行业产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