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谈谐音•谐音是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修辞格。谐音普遍存在于中国文化各子系统中,尤其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提供了很好的表达手段。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谐音更是普遍应用在经济文化领域。谐音的运用,使得文化丰富多彩,但不恰当地使用,也会影响到汉字的规范。例子有一市的市委书记刚上任,秘书在给市委书记的车选车牌号的时选了00544的号码。书记问为何要选这个号,秘书说这个号好,关键时候会有用处。书记问什么用处,秘书笑而不答。一次,书记和秘书外出办事,当车子开到一个拐弯处时,正巧迎面也来了一辆车,躲避不及,两车相撞,双方均未受伤,秘书怒气冲冲的地下了车,对着对方的司机喊道:“你为什么敢撞我的车?”对方看这边出语不逊,也不客气的说:“我为何就不能撞你的车?”秘书说:“你想撞我的车我不管,但你撞车之前要看看撞什么车,瞧见没,我的车就不能撞。”对方问:“为什么你的车就不能撞?”秘书说:“没看出来啊?我的车牌号就告诉你了。”秘书一指车牌号05544说:“认识不,这叫动动我试试!”对方一听原来是这样,也指着自己的车牌号说“:照你这么说,你再看看我的车牌号,44944,试试就试试。”(一)什么是谐音?利用语音相同,有意识的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方法在修辞学上叫谐音,又叫双关。谐音有两种形式:1、借音,即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语义均不同的同音字。2、借形,两个字是同音同形的同音字。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的“晴”和“情”同音,言在“晴”而意在“情”,委婉地道出了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这里用的是借音。“羊”与“三阳开泰”的关系•一方面,“羊”与“阳”谐音,所以羊年之初,自然要提到“三阳开泰”,以图个吉祥。另一方面,“羊”本身就有吉祥的意思,羊是驯顺之兽,肉味鲜美,古人用作祭祀的上品。“羊”“祥”古音非常接近,二者在语源上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古人最初借“羊”来表示“祥”,就是在“祥”字产生后,仍常用“羊”表示“祥”。莲作者:海雷防心火隐为患腐心浊蚀欲贪倡心洁清如莲廉心齐晴与天反思欲灭其念腐为耻终其忏倡万事民为先廉似水鱼同欢古代人对“莲”情有独钟,“莲”和“莲花”成为文字作品中一个重要主题,原因是莲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外,还在于“莲”和“廉”的谐音,“爱莲”即就是“爱廉”,那些文人们很愿意借助莲的题材,来抒发自己为官的志向和对官场的期望。借音的谐音形式在大众通俗文化中更是俯拾即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和珅叫管家牵了一条狗进来,故意对纪晓岚说:“进来的是一个什么东西,狗不像狗,狼不像狼。侍郎大人,是狼是狗啊?”和珅名为请教纪晓岚,实则以谐音辱骂纪晓岚。纪晓岚很聪明,他反唇相讥对和珅说:“这非常简单,狼尾巴下垂,狗尾巴上竖。和大人,和尚书,上竖是狗啊!记住,上竖是狗。”《红楼梦》可以说是把谐音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推到了巅峰,不管是作品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的命运,作者都以谐音的形式作了暗示。贾府中四位小姐名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为“原应叹息”,暗示了他们的命运结局;而“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用“雪”谐“薛”,暗示了薛家的富裕程度是挥金如土。谐音的另一种形式是借形:“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终身误》的曲牌名是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感慨,“晶莹雪”指的是薛宝钗,“寂寞林”指林黛玉。“山中高士”给人超脱凡尘之感,暗喻薛宝钗“冷”的特点。“世外仙姝”既言林黛玉本是绛姝仙草。本句话指宝玉最终与薛宝钗白白相对(结为夫妻),而心中却想着早已仙逝的林妹妹。著名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曾作了一shi音节的同音文《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雅士施氏嗜好吃狮子的可能性有没有我们不去探讨,但一直到去吃时才发现不是狮尸而是石狮尸体的可能性应该没有的。故事中的荒诞之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的同音字丰富到一个音节就足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笑话一则某朝某年间。一天,一上司下地方巡访,其地方官是一捐官(拿钱买的官)。上司问:“现在百姓如何?”捐官赶紧回答:“白杏只有两颗,红杏倒是不少。”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捐官忙回答:“梨树甚多,结果颇少。”(二)、谐音与中国文化谐音在中国文学中大量存在,它给中国传统审美观——含蓄提供了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含蓄,以含蓄为美,主张不直露。这种审美标准在传统文化的各个支系统中都是相同的。如:对“笑”的审美标准,最美的笑姿大概是“莞尔一笑”,笑不露齿应是基本要求。1、谐音是诗歌含蓄美的一种手法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就在于它的意境,有“见仁见智”的欣赏效果,而这效果的形成正是基于它含蓄的创作手法。形成诗歌含蓄美的一个主要手法就是使用谐音,汉字中大量的同音字的存在,为诗人创作“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提供了手段和可能。从古至今,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歌咏就是“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自此,“柳”成为诗歌中送别的主要吟咏对象。送别亲人、友人时,“折柳”体现了对亲人、友人的眷恋和不舍。为何只写杨柳?除杨柳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唯有垂杨管别离”,柳者,留也,“柳”、“留”相谐,文人墨客多喜欢借此来抒发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诗歌中创造无穷韵味的谐音词还有很多,如温庭筠《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诗中以“烛”谐“嘱”,“围棋”谐“违期”,把相恋之人临分别的那种不舍之情淋漓尽致而又含蓄不露地表达出来,耐人寻味。而制造这种含蓄美的途径正是谐音。•爱情诗词中除了咏“柳”寄情外,文人用得较多的还是“丝”,不仅是因为蚕丝绵长,更是因为它谐音“思”而为文人所好,给人欲语还休的含蓄美,一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古今多少痴男怨女心醉不已。•在爱情题材的诗词中,“莲”、“芙蓉”、“藕”也是常见的歌咏对象,这是因为它们分别谐音“怜”“夫容”“偶”。2、谐音是人民群众表达对统治者不满的有力武器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崇尚温柔敦厚之风,表现在文学上,即使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批判讽刺的主旨也多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采用“美刺”的手法,即用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剥削者,《诗序》中写道:“《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食而胃人,若大鼠也。”“莲叶托桃”的传说故事是说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城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最高统治者慈禧不是想法退敌,却是一面派人求和,一面把自己装扮成村妇,连夜逃出京城,直奔保定。保定当地的一个雕刻艺人听说慈禧不以国事为重,只顾着自己活命,非常气愤,就用大理石雕了一件荷叶托着的桃子放在荷花池内最显眼的位置。用“莲叶托桃”谐音“连夜脱逃”。例子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清帝逊位,改制民国,剪掉了大清社会的尾巴辫子,一般人由“皇帝万岁”改呼“民国万岁”,以为从此就“天下太平”了。可是,现实并非如此,而是军阀混战,官僚横行,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面对如此形势,四川“怪人”刘师亮便将“民国万岁”和“天下太平”利用谐音,稍作改动,改为“民国万税”和“天下太贫”。3、谐音在民俗文化中的运用谐音在民俗文化中可谓根深蒂固,在两个方面用的比较广泛,一是对联;二是民俗。(1)、对联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传统形式,谐音是对联写作的一个重要技巧。对联又称对子,它的基本形式就是两联字面上对称,讲求对仗。对仗的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性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对联写做手法诸如析字、同旁、同韵、叠词、拟声、同形、谐音如:烟锁河堤柳炮镇海城楼此联出自虎门,上联写虎门的自然景色,下联表达出中国人民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打击敢于入侵者。下面这幅对联出自杭州西湖湖山春社,上下联各用五个重叠的词语,描写了西湖的秀丽景色,技巧上属于叠词。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葛角。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根。诸葛亮字孔明,李白字太白,又字长庚。联内“诸葛角”谐“诸葛亮”,“理长根”谐“李长庚”,上下联各嵌入一人名。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假岛”谐“贾岛”,“斑彪”谐“班彪”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谐音对联欣赏1、莲(连)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2、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3、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4、孔子生於舟(周)未光舞(武)起自汉中2、民俗民俗是民间人情风俗的总和。生活在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区域的人们,由于宗教、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这就是民俗。民俗谐音随处可见:春节时,中国北方吃的饺子,原名叫扁食,因宋代的纸币叫“交子”,人们为了取吉利,便把“饺子”谐音“交子”。•“鱼”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食物,“鱼”“余”谐音,吃鱼,预示年年有鱼。南方很多地方三十晚上的鱼是不吃的,一定要留到来年再吃,也是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平时吃饭,有些地方也利用谐音以求吉利。如山东一些地方,上菜讲求“开口鸡,闭口鱼”,也是用的谐音:“鸡”谐“吉”,“鱼”谐“余”。•韭菜预示长长“久久”;菜头会有好的“彩”头;丸子象征团圆;年糕象征步步“高”升。吃瓜子象征“多子多孙”等等。3、谐音在歇后语中所谓谐后语,就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人们利用谐音,创作出很多歇后语:四两棉花——谈(弹)不上梁山泊军师——无(吴)用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谐音在歇后语中的运用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二三四五——缺衣(一)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山沟里敲鼓——回想(响)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四)、谐音在民间文学中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曲艺和歌谣等。谐音的主要在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广泛存在,不仅增加了民间文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体现作品中主人公的机智和幽默。小故事一次,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游览,两岸景色宜人,饮酒间佛印向苏东坡索句,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指了指,笑而不答。佛印向岸上看去,见一条狗正在河边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跟自己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丢入河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两人作的是一谐音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五)、谐音在人名文化中名字人人都有,它只是区别个体的一个代号。但中国人可不这么看,自古就把名字看的很重,尤其是长辈的名字,就如同本人一样不允许冒犯,皇帝以及尊长的名字更不能冒犯,否则就是犯法,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避讳”。例子•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在日本留学时,一直眷恋自己的祖国,遂取家乡两条河名“沫水”(大渡河)、“若水”(岷江)中的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以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年轻时崇尚“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改名陶知行,后来通过实践领悟到“行而后知”才是真理,又改名陶行知。(六)、谐音在商品文化中谐音在商品文化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商品命名和商品广告中。例如:羽绒服若叫“美尔姿”,字面上的意思是“使你身姿美丽”,应该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