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历史】2010届高考一轮复习精品课件打包下载(必修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必修(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基础知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主线)●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学造器物(技术)学欧美: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学苏联:思想、道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技术制度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派(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者: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学造器物:时间:鸦片战争后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活动:编译书籍,仿制战舰具有启迪作用学造器物:2、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时间: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活动:洋务运动结局:甲午战败,标志失败仿行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时间:主张:活动:康有为、梁启超等甲午战后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结局:失败维新思想仿行制度2、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时间:主张:活动:孙中山19C末20C初主张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结局:建立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双半状况依然民主共和思想提倡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资阶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前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重难点:●关于维新变法●关于新文化运动●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维新变法的背景、代表人物的思想、评价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早期维新思想对维新变法思想的评价:1、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抨击封建思想,促进人民的觉醒2、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3、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政的积极性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评价背景:1、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政治)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掌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根本〕3、辛亥革命传播的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思想)4、袁世凯为复辟帝位,实行尊孔复古思想(直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前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文化领域的一场反封建斗争积极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3、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2、忽视人民群众,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局限于知识分子圈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史实、必然性、意义1、开始传入:20世纪初,梁启超、朱执信等2、广泛传播:十月革命后,李大钊3、成为主流思潮:五四运动后传播过程:第一阶段:开始传入梁启超—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过1、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2、1919年5月李大钊为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较系统、完整的介绍,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论战的实质:要不要马克思主义影响: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除此以外,还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一场论战1、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3、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性:4、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苏俄的好感。5、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意义: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