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現代化與蛻變范永聰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1.西方殖民統治及其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2.東南亞國家的獨立運動3.「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立及其發展西方殖民統治及其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公元1511年:葡萄牙人攻佔馬六甲(Malacca)歐洲人到來東南亞的原因:1.尋找香料的原產地:蘇門答臘島(Sumatra)及摩鹿加群島(Moluccas)2.購買中國出產的商品3.宗教原因一張東南亞地圖農業的發展與轉變公元十九世紀初:「農民時代」(AgeofthePeasant)農業的轉變:1.田地之開發2.新式及重要農作物之種植田地的開發:1.爪哇島2.泰國的湄南河流域3.越南的湄公河流域4.以及緬甸南部新式及重要農作物之種植:1.橡膠(Rubber)2.稻米(Rice)3.甘蔗(Cane)4.咖啡豆(Coffee)一張有關農民的漫畫採礦業的發展與外地勞工彎月型錫(Tin)礦帶:由中國雲南邊陲開始,經緬甸、泰國一直伸延至馬來半島馬來半島南端的柔佛王國(KingdomofJohor):龐大的胡椒及橡膠種植場公元1819年:新加坡開埠(英國管治)「苦力」(Coolies)「豬仔」肺結核(Tuberculosis)霍亂(Cholera)腳氣病(Beri-beri)二十世紀的砂勞越金礦場圖片二十世紀的新加坡煤礦場圖片馬來半島上的錫礦工人圖片二十世紀初新加坡華僑婦女圖片1830年的新加坡市油畫圖片社會的轉變十九世紀初,新式學校數目大增。黎薩(JoseRizal,公元1861–1896)語文的發展:1.菲律賓:西班牙語及英語2.馬來半島:英語及馬來語3.荷屬東印度群島:荷蘭語及馬來語越南「字喃」/「喃字」(ChuNom)「羅馬化越南文」→→刺激書籍出版「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立及其發展「東盟」簡介中文名稱:「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又名「東南亞國協」)英文名稱: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東盟」的成立1961年7月31日:「東南亞聯盟」(曼谷)1963年,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斷交。1965年8月,新加坡獨立。→→「東南亞聯盟」陷於癱瘓1967年8月6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五國外長在曼谷舉行會議。1967年8月8日:《東南亞聯盟成立宣言》(或稱《曼谷宣言》)「東盟」的發展「創會會員」: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共和國;菲律賓共和國;泰王國。1984年1月8日,汶萊蘇丹國加入。→→「東盟老成員」。踏入1990年代,以下四個東南亞國家陸續加入「東盟」: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95年7月28日加入);緬甸聯邦(1997年7月23日加入);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即老撾,1997年7月23日加入);柬埔寨王國(1999年4月30日加入)。東盟十國地理方位示意圖關於「東盟」的一些基本資料「東盟」十國總面積:450萬平方公里「東盟」十國總人口:約5.3億(1998年統計資料)觀察員國:巴布亞新畿內亞對話伙伴:中國、澳洲、加拿大、歐盟、印度、日本、新西蘭、俄羅斯、韓國、美國(共十個國家或組織)「東盟」的成立宗旨1.促進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2.遵循《聯合國憲章》,促進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3.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科學等問題的合作;4.在教育、職業、技術及行政訓練和研究設施方面互相支援;5.在充分利用農業和工業、擴大貿易、改善交通運輸、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方面進行更有效的合作;6.促進對東南亞問題的研究;7.與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標的國際和地區組織保持緊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尋與其更緊密的合作途徑。中國與「東盟」的關係1967年:中國VS「東盟」1971年:關係改善197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趨向密切1996年:中國第一次以「全面對話伙伴」的身份參加「東盟部長會議」。1997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東盟――中、日、韓首腦非正式會議」(「10+3」)。1998年12月: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出席了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的「東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0+1」)。一張標題為「我國與東盟各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圖片–張增忠、林漢志編制(新華社10月31日發)中國與「東盟」關係發展的主要問題華僑問題:印度尼西亞「排華風潮」對「中國威脅論」的恐懼:「反共」:「共產主義南移」「反華」:「中國威脅論」一張有關東盟的漫畫一張有關東盟的漫畫,作者為DavidKlein。南沙群島主權爭議:越南:「天然屏障」菲律賓:「正對菲律賓群島腰部的一把尖刀」南沙群島的資源:石油與天然氣→→「第二個波斯灣」經濟競爭問題:1.出口產品相同;2.針對市場相同;3.外資來源相同。中國對東盟的外交態度有所不滿:多邊外交問題美國、日本及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