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年 民 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十年民生2003——2013何为民生广义上: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十年十年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让中国人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并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加紧迫。那场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民生举措”力度之大、财政投入资金之多前所未有。四大民生基本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中国十年之教育篇教育十年跨越发展“满意”二字重千钧免费,是一个温暖的字眼。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免费”范围不断扩大,从农村孩子“两免一补”到城市孩子免交学费,从免费师范生到免费上中职,“免费”大餐造福亿万学子,令人喜不自禁。随着国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至此,全国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免费”效应进一步放大,“免费上中职”开始变为现实。中央有关部门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已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十年:攻坚克难跨越发展义务教育从“温饱”奔向“小康”2006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2007年春,全国农村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9月,农村中小学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给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008年秋,全国城乡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同时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和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2011年11月,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和省级行政区划全部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中国成为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唯一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多儿童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扎根基层优秀教师师范教育可以兴邦。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开启了师范教育和教师培养新篇章。国务院明确指出,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采取多种举措,确保免费师范生到基层就业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进展顺利,毕业生全部落实岗位、全部到中小学任教。师范教育可以兴邦鼓励优秀青年终身从教课程教材改革:全国百所学校同步实验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学制的改革,最终必须通过教育内容即课程教材的改革才能落实,教育方法的改革也必须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前提。教书育人,最需平心静气,最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抉择和担当。教材的编写与实验是一项艰苦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教材的改革与实验是团体性的事业,它需要胆识和经验,需要集体的智慧,需要实践的探索,需要时间的考验,更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全国课程教材改革自编教材52年未间断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守护学生健康未来农村学校普遍食堂不足,需创新供餐机制;仅靠地方现有的投入水平,难以解决此问题。因此,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是必须要干的事;而且是只能干好,不能干坏的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如何让国家补助切实变为孩子们碗中的饭菜,同时保障营养餐供应的安全,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要认识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复杂性,只能细致部署不能敷衍了事;要认识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长期性,必须持之以恒地严格管理。改善学生营养需要决心与智慧同行中国十年之就业篇就业规模扩大与结构调整就业是否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经济增长成效和包容性的重要标志。在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优先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就是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消化城镇企业冗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城乡就业的扩大,实际上就是指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就业扩大速度,以及城乡就业的统筹程度。2004年以来,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近年来演变为全国范围的劳动力短缺,引起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大幅度上涨,意味着我国迎来了刘易斯转折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一阶段性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重要转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信号、收入分配改善的契机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速器。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过去10年,劳动力市场发育推动了人力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更加有效的配置。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还充分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上面。首先是劳动就业相关立法进展迅速,执法力度增强。例如,仅2008年就颁布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和职能,推进劳动合同签约率的提高,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成功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经验证明,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在没有损害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前提下,有力地保护了劳动者免受危机的冲击。其次是最低工资标准持续得到提高,制度全面覆盖到农民工。从2004年开始,除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外,最低工资标准每一年都有大幅度调整,水平稳步提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的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的14元。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劳动合同制度也得以广泛推广,更加和谐和分享型的劳动关系正在形成之中。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劳动关系的恶化,而是因为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转变为卖方市场,以及劳动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劳动者权利意识和维权意愿明显增强,对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需求更加强烈。顺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加快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劳动关系新格局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加强高校毕业就业措施(一)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五)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七)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中国十年之收入分配篇存在问题:新世纪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仍在继续拉大,但快速扩大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在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中,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已经占据支配性地位,城乡差距的影响尤其突出。影响因素:导致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缓解的因素中,既有农产品价格上涨、经济刺激政策带来农民工就业扩张和工资上升等临时性因素,更有劳动力供求态势逆转带来劳动者工资上升、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等长期性因素,后者为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性条件。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一)均衡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抑制地区间差距扩大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得益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振兴这三大区域发展战略,顺应我国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趋势,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水平也不断加速,2005年之后尤其明显。由于这些变化,2006年至2010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GDP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2%、13.9%和13.6%,均高于同期东部的平均增长速度(12.3%),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二)农村扶贫开发显著地缩小了贫困农村和普通农村的发展差距。2002-2009年,全国扶贫重点村农户和重点县农户的收入明显快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重点村和重点县农户平均收入与全国农村平均收入之比分别上升了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扶贫项目的实施,还显著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户的生产能力和参与市场的机会,并减少了农户的脆弱性。从总体上看,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有助于缓解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显著地促进了减贫。(三)户籍制度放松和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对于降低农民工内部以及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的改变,加上政策放松带来的城乡人口流动性的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收入在过去10余年间出现了趋同现象。在控制了劳动力的年龄、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后,因为农民工身份带来的农民工与城镇本地工人工资差距在2001年为11%,到2010年逐步下降到5%。(四)农产品价格的放开有助于缩小农村内部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根据对2003-2009年省份面板数据的分析,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上升1个百分点,农业经营收入将上升0.63%,农村人均纯收入将上升0.27%,并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37%。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具有大体相当的效应,对城乡差距缩小的作用则更为显著,该指数每1%变动带来城乡收入比0.6%的下降。因此,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和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上升有助于缩小农村内部差距和城乡差距。(五)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对于缩小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具有直接作用,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拉大收入差距的作用。2006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率先在西部地区实施,并于2008年覆盖全国。据统计,同时享受“两免一补”(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贫困家庭学生,小学生平均每年减负510元,初中生达620元。计量分析表明,这一政策对缩小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具有显著作用。中国十年之社会保障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一)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多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推进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二)规范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三)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二、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一)建立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制度明确保障待遇实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加强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国家积极探索开展职业康复工作,对工伤职工进行工伤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并在一些地区建立了职业康复中心和康复医院,帮助工伤职工克服由工伤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恢复健康和工作能力,重返工作岗位。(二)生育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部分地区覆盖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的女职工。职工生育依法享受不少于90天的生育津贴。女职工生育或流产后,其工资、劳动关系保留不变,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一)老年人社会福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儿童福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残疾人福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社会互助四、住房保障(一)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住房公积金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各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逐月缴存,归职工个人所有。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是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资金,实行以住房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的多种保障方式。五、农村社会保障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国家在农村实行与城镇有别的社会保障办法。(一)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部分地区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建立了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农民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中国政府于2002年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三)实行农村社会救助为解决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