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中研智业集团东西部规划设计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1400-882-1600目录一、研究背景.............................................................................................2二、概念内涵.............................................................................................4三、目的意义.............................................................................................6四、评价依据.............................................................................................7五、评价原则.............................................................................................8六、范围内容.............................................................................................9七、技术路线...........................................................................................13八、评价报告...........................................................................................15九、项目实施...........................................................................................16附件1:公司简介....................................................................................18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2400-882-1600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起源承载力概念应用最初是被引进到区域系统的生态学研究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原因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耕地日益减少、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层出不穷、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与人类认知以及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适应、利用、破坏、修复等过程紧密相连。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发展到一个较热的阶段,相继提出了区域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早期研究关注较多的是水土资源承载力。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土地、矿产、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随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认识层次的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概念与理论,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内涵,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始终围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这一核心,且是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前提。资源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与此同时,资源环境本身结构、状态的变化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将各类经济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范围内,就必须首先确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范围及大小,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环境来为区域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3400-882-1600(二)政策背景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中明确提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2015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在创新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方法中明确要求,规划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基本依据。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4400-882-16002017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5号),在建立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统筹应用机制中明确提出,编制空间规划,要先行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科学划定空间格局、设定空间开发目标任务、设计空间管控措施,并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用途管制。由此可见,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但延续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理念,而且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理念和要求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二、概念内涵(一)概念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备受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研究角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出和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发改规划[2016]2043号)指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基础,是资源最大可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5400-882-1600阈值、自然环境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量的确定。综上所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及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基于区域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完整且生态功能良性发挥的前提下,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及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以及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选择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如自然地理特征、可利用土地资源等),对县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判分级。(二)内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探讨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综合了区域资源、环境以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三大要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通过衡量三大要素内和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结果,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为国土空间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高,越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未来建设用地布局的首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低,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越弱。基于自然基础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即资源环境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约束能力,可理解为资源环境系统在承载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达到不可持续发展过程时的阈值或阈值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同自然结构和自然功能密切相关,对相同规模和类型的生产生活活动,不同的自然结构、自然功能,其阈值或阈值区间是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6400-882-1600基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即在保障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够承载的区域的最大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及生产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样的自然基础条件下,不同的开发功能、不同的利用效率,其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及生产规模是不同的。三、目的意义第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着力点,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不断提高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内涵的认识水平。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依靠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将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考量和约束性因素,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第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置基础工作。只有准确衡量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建立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区,才能从整体上以承载力为约束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用于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农业生产、产业布局、空间治理、生态修复等等众多领域,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深刻揭示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的重要途径。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最终形成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权威成果,以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是衡量环境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7400-882-1600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承受人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引导区域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依据。明确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在环境容量达到一定的极限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空间、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规模,为区域国土开发分区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化模式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工程部署以及机制体制创新和政策措施配套等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四、评价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11年3月2日)(二)标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23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900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价值创新行业引领8400-882-1600(三)相关规划及文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