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编绪论一、社会大背景1、经济方面:逐步走向繁盛,城市增多、市民阶层扩大闾阎辐辏,绰褉(楔)林丛,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樏盒,交驰于通衢。永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歌与市声相杂。(王锜《寓圃杂记》)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至少在两个方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其一、为文学作品的刊刻、出版、销售提供物质支持其二、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成为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作品的最大接受群2、政治思想文化方面(1)中央集权:由不断强化到有心乏力(2)“好货”、“好色”社会风气的形成A:“好货”:疯狂地追求物质财富B:“好色”:疯狂地追求女色(3)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愤激焦躁与迷惘感伤相互渗透A:知识阶层物质生活的贫困化B:传统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C:出现极度愤激与极度无奈的两极。(4)心学的兴起A:强化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B:将笔触深入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括大了题材的表现范围C:提高了俗文学作品,特别是通俗小说的社会地位二、明代文学的特色1、各类文学发展比较全面,初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2、作家队伍扩大。3、雅俗文学的壁垒被打破。4、文学团体林立5、世俗化的创作倾向第一章明代诗文明代诗文界的“三多现象”第一、作家作品数量多。《明诗综》著录诗人3400家,《千倾堂书目》著录明人别集4900多种。第二、流派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流派有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第三、主张多。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李东阳认为要分辨诗体的声调音节;前后七子主张要学习汉魏盛唐,提倡复古;公安派则主张要“独抒性灵”等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明代前期的划分:一般指明太祖洪武元年到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共一百多年。其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一、明初诗文三大家1、宋濂开国文臣;力主“道统”论;传记散文出色代表作《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王冕传》)2、刘基开国文臣;寓言散文;感怀诗代表作:寓言散文集《郁离子》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感怀》)3、高启诗兼众体;另类的隐士;杀鸡骇猴的牺牲品《明诗记事》:“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死时仅39岁,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蹑蹻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青丘子歌》)二、台阁体1、什么叫台阁体?台阁体是指明初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的风格。其题材以“颂圣德、歌太平”为主,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2、台阁体大体与这样的几种因素相关联:(1)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2)反映着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应制、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3)与当时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的状况相对应,表现出陶然的满足心态。(4)明初实行的高压政策对台阁体的形成有影响。三、茶陵诗派茶陵诗派是指明前期以李东阳为代表的一个诗派,因其是茶陵人,故名茶陵诗派。茶陵诗派提倡宗唐师杜,强调音节法度,很是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筑城苦,筑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长号一声天为怒,长城忽崩复为土。长城崩,妇休哭,丁夫往日劳寸筑。(李东阳《筑城怨》)三字狱,天不服,服不服,杀武穆。奸臣败国不畏天,区区物论真无权。崖州一死差快意,遗恨施郎马前刺。(李东阳《三字狱》)第二节明代中期诗文明代中期的划分约从弘治至隆庆(1488—1572)年间,为明代诗文发展的中期阶段。此期流派多,斗争复杂,但与理论上的建树相比,创作上显得比较贫弱。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一、前七子1、什么叫“前七子”?所谓“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为中心,包括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明代文学群体。2、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在文学上,前七子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把秦汉古文当做最高典范来模仿,不太排斥唐代古文。论诗则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3、核心人物李梦阳李梦阳《梅山先生墓志铭》正德十六年秋,梅山子来。李子见其体腴厚,喜握其手,曰:“梅山肥邪?”梅山笑曰:“吾能医。”曰:“更奚能?”曰:“能形家者流。”曰:“更奚能?”曰:“能诗。”李子乃大诧喜,拳其背曰:“汝吴下阿蒙邪?别数年而能诗能医能形家者流!”李子有贵客,邀梅山。客故豪酒,梅山亦豪酒。深觞细杯,穷日落月。梅山醉,每据床放歌,厥声悠扬而激烈。已,大笑,觞客;客亦大笑,和歌,醉欢。李子则又拳其背曰:“久别汝,汝能酒又善歌邪!”客初轻梅山,于是则大器重之……以李梦阳为主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其意义一是要隔断同宋代文化主流——特别是理学——的联系,二是为了追求所谓“高格”。4、对前七子的评价他们通过确立诗文的创作法式,巧妙地抛弃了程朱理学(既然宋文、宋诗不可读,当然以之为载体的理学也应该弃置),否定了八股时文。主情思想的提出,深刻理解了诗歌的本质,但过于机械地摹仿古人的口吻,又陷入到了复古的泥坑中难以自拔。二、唐宋派1、什么叫唐宋派?所谓“唐宋派”是指对明代嘉靖间文坛颇有影响的、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该派作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2、唐宋派的文学主张唐宋派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诗歌方面的主张与前七子相似,散文方面,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3、归有光重视文学抒情功能把表现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题材引入古文归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赖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三、后七子1、什么叫后七子?所谓“后七子”是继前七子之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在内的一个倡导复古的明代文学流派。2、后七子的理论主张(1)重法(2)重情3、对后七子的评价(1)在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方面有贡献。(2)在复古的观念上显得更加偏狭。四、吴中四才子1、吴中四才子:即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2、基本文学观点:反宋儒理学、要求人性解放、重视“古文辞”自身的价值3、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弘治年间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他是这个家庭中第一个走读书求仕道路的子弟。正当他于功名踌躇满志时,却因会试中被牵连进一桩科场舞弊案,被逮下狱,继遭罚黜,失去仕进的希望。归吴中后以卖画为生,过着“益放浪名教外”的生活。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唐伯虎《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做田。第三节明代后期诗文明代后期的划分自万历初开始的明代文学,被纳入明代后期文学范畴。此期的明代文学各种样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逐渐出现全面上扬的势头。而且,在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摆脱礼教束缚、肯定人的自然欲望、重视表现真实情感等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都显示出鲜明的一致性。一、公安派1、什么叫“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公安三袁),因三袁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2、公安派的理论主张第一、“世道改变,文亦因之”。第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袁宏道《叙小修诗》)3、对性灵说的理解(1)“性灵”的外在表现是“趣”,真实地传达了人的自然欲望就是“趣”。(2)“性灵”意味着要传达创作者的个性。4、对公安派的评价正面:公安派提倡一种具有时代性、个人性、真实性,能够表现内在生活情感与欲望的文学。反面:袁中道提出“境无不收,情无不显”,过于强调且直白地表现人的自然欲望,刻意求真求俗,虽然没有刻意造作的腔调,但“戏谑嘲笑,间杂俚语”,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俗语,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给人的感觉是“冲口而出,不复检点”。《西湖》一日湖上行,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卧。《偶见白发》无端见白发,欲哭翻成笑。自喜笑中意,一笑又一跳。二、竟陵派1、什么叫竟陵派?竟陵派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因本派代表作家钟惺、谭元春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