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一.基本原理形式:气体扩散动力:气体分压(张力)差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气体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分压静脉血动脉血组织PO25.3213.34.0(40)(100)(30)PCO26.125.326.7(46)(40)(50)二、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换气动力:分压差换气方向:分压高→分压低换气结果:肺V血↓A血三、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换气结果:组织A血↓V血肺泡血液组织O2溶解的O2结合的O2溶解的O2O2CO2溶解的CO2结合的CO2溶解的CO2CO2第四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①量小;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量大,主要运输形式动态平衡一、氧的运输形式: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氧合血红蛋白(HbO2)血红蛋白(Hb)结构:一个珠蛋白+四个血红素组成。4个吡咯环,中心为一个Fe2+.Fe2+1分子Hb+4分子O2Hb与氧结合的特征: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影响。2.是氧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Fe2+与O2结合后仍为二价铁。Hb+O2PO2高的肺部HbO2PO2低的组织暗红色鲜红色3.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去氧Hb5g/100ml,出现紫绀(皮肤、粘膜呈蓝紫色,缺O2的标志)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100ml血Hb+O2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氧含量⁄氧容量的%——氧饱和度(75%)1gHb:1.34-1.39mlO2.氧容量:~20.1ml/100ml4.Hb的变构效应----氧解离曲线呈S形的原因Hb两种构型:紧密型(T型),即去氧Hb.疏松型(R型),即氧和Hb.R型的亲O2力为T型的数百倍即当Hb某亚基与O2结合或解离后→Hb变构→其他亚基的亲O2力↑or↓→Hb4个亚基的协同效应便呈现S形的氧离曲线特征。氧解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1.上段:坡度较平坦。表明此时PO2变化大时,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血氧饱和度变化小。2.中段:坡度较陡。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解离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氧供。3.下段:坡度更陡。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意义:维持活动时组织氧供二、二氧化碳的运输(一)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碳酸氢盐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1.碳酸氢盐CO2+H2O碳酸酐酶H2CO3H++HCO3-HHbHbO2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HbNH2+CO2HbNHCOOH在组织在肺部•仅占运输的7%,在排出的CO2中占17.5%,具重要意义。•反应不需酶的催化,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组织HbO2解离出O2形成的HHb与CO2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肺部HbO2生成增多,促使CO2释放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各级中枢在呼吸节律的产生和调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定位研究方法:横断,损毁,刺激,微电极引导神经元放电,切断迷走神经等.脑桥中脑延髓脊髓节律性呼吸产生于低位脑干。二、呼吸的调节㈠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PO2、PCO2、H+H+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髓呼吸中枢★2.CO2、H+和低O2对呼吸的调节(1)CO2对呼吸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1%时→呼吸开始加深;PCO2↑↑4%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1倍以上;↑6%时→肺通气量可增大6-7倍;↑7%以上→呼吸减弱=CO2麻醉。机制:呼吸加深加快延髓呼吸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PCO2↑(2)H+对呼吸的调节[H+]↑→呼吸加强[H+]↓→呼吸抑制(二)肺牵张反射(黑-伯氏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肺扩张反射:吸气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髓切断吸气,转入呼气。•肺缩小反射: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生理意义:反射性调节呼吸节律,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或呼气及时转入吸气。•特点:种族差异大。在人,平静呼吸时不起作用。(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由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感受器为骨骼肌的肌梭。作用: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气道阻力增大时,反射性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力量,以克服气道阻力。(四)防御性呼吸发射咳嗽,喷嚏组成:功能:摄取食物、物理和化学消化、吸收。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部分。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消化管:口腔腺、肝、胰、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腺体,分泌物借导管排入消化管腔内。消化腺:第八章消化系统生理消化机械消化化学消化吸收:经过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消化和吸收过程相辅相成。消化与吸收(digestionandabsorbtion)消化: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胃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无色酸性液体,pH0.9~1.5,1.5~2.5L/天1.胃酸:(盐酸)空腹时排出量0~5mmol/小时,食物、药物作用下可达20~25mmol/小时•盐酸生成与壁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有关。由壁细胞分泌,依靠细胞顶膜上的质子泵逆巨大浓度差的主动转运。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胃酸的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作用的酸性环境②杀菌③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分泌④提供有利于铁、钙吸收的酸性环境2.胃蛋白酶•泌酸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HCl胃蛋白酶的最适pH2.0,超过6.0时酶发生不可逆变性•作用:将蛋白质分解为眎和胨3.粘液和碳酸氢钠•粘液:由腺体细胞分泌,主要成份为糖蛋白,具粘滞性和凝胶特性。•碳酸氢钠:由非泌酸细胞分泌,速率为盐酸的5%,不影响pH。粘液和碳酸氢盐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保护胃粘膜本身不被消化。胃粘液的粘稠度为水的30~260倍4.内因子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的大分子糖蛋白(分子量约60000)。与维生素B12结合后,促进其在肠道的吸收。内因子缺乏可导致贫血。胰液的成份和作用胰液pH7.8--8.4,1-2L/天。成份:无机物以碳酸氢盐含量为高由导管上皮分泌。有机物以消化酶蛋白为主,由腺泡上皮分泌。1.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糊精、麦芽糖2.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脂为脂肪酸、甘油、甘油一脂。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原酸、组织液、肠致活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别作用是将蛋白分解为眎、胨,共同作用将蛋白分解为肽、氨基酸。胰液中含有水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为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由肝脏细胞不断生成,经肝管到胆总管再至十二指肠,部分储存与胆囊内,消化进行时排入十二指肠。前者称为肝胆汁,后者称胆囊胆汁。(一)胆汁成份和性质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为胆色素、胆固醇和胆盐。胆固醇在适当的胆盐和卵磷脂比例下呈溶解状,当胆固醇太多,胆盐和卵磷脂太少时,胆固醇沉淀形成胆结石。(二)胆汁的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胆盐为主要成分)。1.胆汁中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表面张力,可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以利脂肪消化。2.胆盐可聚合成微胶粒,与脂肪分解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运载到达肠粘膜表面,以利脂肪吸收。3.在促进脂肪吸收同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吸收一.吸收过程概述消化道各段吸收能力、速度以及成份不同,取决与各段的结构以及食物在内的停留时间。口腔、食管:不吸收胃: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三大营养物质;回肠吸收胆盐、维生素等。大肠:吸收80%的水,90%的Na+,Cl-等。吸收的有利条件:1.小肠长4米,粘膜上有环形皱褶、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至200m2;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已被消化到可吸收的小分子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