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艾滋病防治“十三五”行动计划解读内容一、行动计划的意义二、行动计划的背景三、行动计划的主要特点四、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1.目标与原则2.防治措施3.保障措施规划制定的意义1.是引领和指导我国“十三五”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直接体现3.是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进一步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4.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履行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内容42015年,全国检测1.44亿人次,约占全国人口的10.6%“十二五”成效(一)检测量、发现人数和报告发现率逐年增加检测机构数7462820718367212102007:30%2009:37%2011:45%2013:54%2015:68%5每年新报告病例数及当年传播途径构成下降,已接近零报告水平。成效(二)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6成效(三)经静脉吸毒传播逐年减低0.950.590.540.540.430.310.20.140.120.1100.20.40.60.81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新发感染率(%)10570825869556215501114.2%10.0%7.7%6.0%4.3%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112012201320142015注射毒品2011-2015年每年新报告病例中经静脉吸毒感染的人数及构成比2006-2015年美沙酮门诊病人艾滋病新发感染率72岁以下新报告发现病例2742552332112490.40.40.30.20.20.00.10.10.20.20.30.30.40.40.5050100150200250300%例新报告病例数当年传播途径构成比成效(四)经母婴传播维持在较低水平2011-2014艾滋病母婴传播率024681012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母婴传播率(%)成效(五)抗病毒治疗人数增加和病死率降低每年新增抗病毒治疗人数和在治人数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病死率问题和挑战1.疫情形势严峻2.社会危害因素广泛复杂3.防治技术和能力不能满足需要4.社会支持环境尚需改善5.对防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和病人数(截至2015年底)报告存活感染者和病人数577423例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感染者未发现1/3晚发现比例35.5%经性途径传播94%男性同性性传播28%MSM人群抗体阳性率6.3%-8.0%:60岁以上老年人、15-24岁青年人上升较快6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3:1,87.7%异性青年人69.2%同性青年学生82.6%同性三、主要特点1.注重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2.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3.强调科学性和可行性4.突出改革创新和巩固成果四、主要内容-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个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法定防治职责,巩固当前防治成果,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高防治成效,不断降低艾滋病流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四、主要内容-工作原则1.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3.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和分类指导四、主要内容-总目标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有效控制性传播,持续减少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进一步降低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将我国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四、主要内容-工作指标1.3个90%:诊断发现、治疗比例和治疗成功率2.宣传教育:大众人群、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2个指标,3.控制性传播:控制单阳家庭配偶传播、减少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危险行为、暗娼人群感染率3个具体工作指标。4.控制静脉吸毒和母婴传播:参与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年新发感染率和预防母婴传播率2个指标。5.中医药治疗:增加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人数1个指标四、主要内容-防治措施(一)“四个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综合干预实效性-检测咨询可及性-随访服务规范性(二)“四个落实”-血液核酸检测-预防母婴传播-救治救助政策-社会组织培育引导(一)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内容的宣传教育强调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注重危害警示性教育利用新媒体提升有效性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加大城乡结合部、农村等薄弱地区打击力度,依法从重处罚容留与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相关活动的场所和人员。落实与艾滋病有关案件的举报和立案处理程序,严厉打击利用感染者身份的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将易促进艾滋病传播的滥用物质纳入合成毒品管控范围加强网络管理,结合打击淫秽色情等专项行动,及时清理传播色情信息、从事色情和毒品交易的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二)提高综合干预实效性积极控制性传播加强高危行为人群的警示性教育和法治宣传。男性同性性传播疫情上升较快的大中城市加强疫情和危险因素监测,开展信息互通、协同干预等联防联控,采取医学、心理、社会、文化等手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干预策略。在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中全面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加强性病防治,及时对性病病人进行规范化诊断治疗,为性病门诊就诊者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开展性病筛查。(二)提高综合干预实效持续减少注射吸毒传播进一步减缓新吸毒人员滋生速度。创新吸毒人员的服务管理,最大限度地有效管控吸毒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戒毒治疗、康复指导和救助服务。对于适合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吸毒人员,应及时转介到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机构。做好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交流和监督管理,维护治疗机构的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和防治效果。(二)提高综合干预实效(三)提高检测咨询可及性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疾控机构具备实验室检测能力,疫情严重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应具备快速检测能力。地(市)和疫情严重的县(区)应具备确证检测能力。为在打击卖淫嫖娼、聚众淫乱、吸毒贩毒活动中抓获的人员以及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检测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通过网络预约、电话预约等手段,方便有意愿人群接受检测服务。探索通过药店、网络销售检测试剂等方式开展自我检测。(四)提高随访服务规范性按照常住地管理原则组织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随访服务。切实提高首次随访工作质量,对感染者行为及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提供针对性随访干预服务。做好流动感染者和病人随访服务,建立完善流出、流入地沟通转介机制。(五)全面落实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工作做好核酸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加强信息化建设,降低血液残余风险度。建立健全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比例,减少易感染艾滋病行为人群献血。加强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和管理,做好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和调查工作,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六)全面落实预防母婴传播工作要以妇幼健康服务网络为平台,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与妇幼健康服务工作有机结合,重点提高经济发展落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预防母婴传播的服务能力,促进孕产妇及时接受孕期检查和住院分娩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和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等常规医疗保健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引导新婚人群、孕产妇尽早接受相关检测,对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转介、治疗、预防性用药、随访等系列服务。(七)全面落实救治救助政策全力推进抗病毒治疗工作按照就地治疗原则,合理设置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优化艾滋病检测、咨询、诊断、治疗等工作流程。疫情严重地区扩大和推广“一站式”服务。传染病防治机构、公共卫生机构、承担艾滋病病人综合诊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要与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转诊制度,保障感染者和病人得到及时、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服务。加强结核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加强流动人口治疗,探索建立病人异地治疗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逐步扩大中医药治疗规模研究形成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扩大中医药治疗覆盖面。疫情严重地区和有较好基础地区要开展中西医综合治疗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规模。(七)全面落实救治救助政策加强合法权益的保障适时调整承担综合医疗服务工作定点医疗机构。疫情严重地区适当增加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优化布局,保障患者就医需要。强化首诊(问)负责制,对诊疗服务中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做好接诊、必要的转诊和相关处置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加强相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衔接,确保感染者和病人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生活保障等权益。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强化救助政策的落实建立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爱心帮扶、情感支持、临终关怀等工作将艾滋病防治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加大对艾滋病疫情严重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八)全面落实培育引导措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加强技术指导,建立信息沟通、业务考核等工作制度,实现防治工作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的引导作用。扩大基金规模和完善管理,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和提高成效支持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开展工作合理设置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促进符合条件社会组织登记,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继续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动员和支持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志愿者开展与社会宣传、捐款捐物、扶贫救助等公益活动。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防治责任(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三)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防治经费和药品供应(四)加强科研与国际合作,提升防治水平(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防治责任政府对辖区艾滋病防治工作负总责,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落实管理责任制明确部门职责、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本部门日常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考核制度。疫情严重地区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加强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加强培训,提高防治能力。完善承担艾滋病防治任务的定点医院补偿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艾滋病防治人员要切实落实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等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以及绩效工资分配倾斜等政策。(三)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防治经费和药品供应各级政府合理安排艾滋病防治经费,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资金效益。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防治工作。对艾滋病疫情严重地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防治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工作给予扶持。建立会商机制,加强艾滋病防治药物的研发,促进专利转让,加快注册审批,保障药品生产供应。适时调整免费抗病毒治疗药品目录,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将艾滋病药品采购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招标采购或者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完善采购供应模式,创新支付配送服务方式,确保价格合理,配送及时、保障供应,质量安全。(四)加强科研与国际合作,提升防治水平组织科研攻关,加强在疫苗、新型诊断试剂和耐药检测技术、母婴阻断技术、高危人群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创新药物和二线药物仿制、临床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等研究,力争在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