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国共合作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内容包括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内容包括北洋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战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直奉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回东北。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是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它主张A、反帝反封B、联俄联共C、扶助农工D、节制资本。这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若干相似的地方。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是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党,二者目标一致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平均地权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中共的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建立劳工专政的政治,铲出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定关于工人农民以及妇女的法律:改良工人待遇:(甲)废除包工制;(乙)八小时工作制;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没有没有没有更广泛的人民性革命的彻底性最高目标国共合作的原因初探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原因1、联俄的初期,孙中山、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围绕国共合作问题,特别是在合作的具体形式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最终,由共产国际推出的国共合作却是由苏俄与孙中山支配,中共则成为双方交易的“筹码”,处在被忽略和被支配的弱势地位。但是,实力小,经验少,也需要尊重共产国际的意见。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作出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国共合作是必要的”。1923年6月12-20日,中共三大召开,会议作出了与共产国际的“一·一二决议”有着相同精神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正式决定中共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接受“党内合作”方式是勉强的,是迫于共产国际的压力。1923.7.二大孙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杭州会议后派李大钊陈独秀与孙中山联系中共一大19221921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孙会晤中共三大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其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使之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国民党特别会议19221923(五)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一切工作归国民党。摘自中共三大决议不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摘自一大决议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议决案》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基本原则的一致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创办黄埔军校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此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加快了和国民党的合作。3、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数量上还相当弱小,广州是工人运动的中心,更由于孙中山政府在南方是唯一的反帝革命政权,中共在保持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独立的情况下,以个人身份到国民党内部去工作,是一种有效手段;这可使中共广泛地接近群众,在极短期间内变成强大的群众性政党,从而可由这个政党,而不是由资产阶级来领导组织完善的强大的工农运动。最终,通过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这一“内部集团”合作的形式来实现统一战线的口号合作期间共产党的发展1.中共帮助国民党组建省、市地方党部。许多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省市级党部负责人。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上选举出来的中央执委会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共产党人占四分之一,在后来组建的国民党中央党部7个部中,有两个部的部长是共产党人,这说明国民党确实将一定权力授予共产党人。2.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3.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广东等省的农民运动逐渐发展起来。4.工农运动得到大力开展。中共领导了广州沙面罢工和海陆丰农民运动,并且帮助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5.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首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中共四大以后,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把革命推向高潮。国民党方面的原因1、需要外交援助作为革命领袖的孙中山自始认为外交是革命成功的因素之一,因为他需要款项来支援革命,同时也希望外国能承认他所成立的反对满清王朝以及北京政府的政权。但从总体说,一直到苏俄的援助到来之时,孙所进行的谋取外国援助的努力事实是不成功的。十月革命发生后,孙中山致电列宁对其革命成功表示贺忱,标志着孙开始主动与信仰共产主义的苏俄联络。而在孙对西方国家彻底绝望时,苏俄外交大使加拉罕于1919年7月、1920年9月两度发表对华宣言,自动提议放弃沙俄从满清政府取得的各项在华利权。这一举动更引起了孙对俄国的注意,由此拉开了“联俄容共”的序幕。2、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大革命前国民党内部也因此纠纷不断,呈现出派系分裂的局面。中共党人作为“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支新生政治力量,其蓬勃向上的活力正是老大的国民党所缺乏的,而中共又是共产国际的下属支部,吸纳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亦可间接汲取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经验和治党办法。3、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窘境,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支持力量。孙中山因陈炯明的背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残酷未有甚于此役者”。此时的孙中山陷入了一生中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因为处于北洋军阀时期的孙始终面对着军人当道、军人势力支配的政治局面。1923年3月,孙中山对美国友人布罗克曼讲:“对于来自美国、法国、或者其他强国的援助,我们已经绝望了,……以某些迹象表示了帮助我们南方政府的惟一国家,就是俄国的苏维埃政府。”布问曰:“您认为苏维埃是民主的吗”?孙毫不犹豫地答曰:“苏维埃是什么,我并不介意,只要他能够帮助我反对北京,也就行了。”在同一年,孙先生还对美国记者舒尔曼谈到他联俄的不得已:“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沉不下去。当我们在河中被激流冲走时,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们。这时候飘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对我们大喊:千万不要抓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1923年1月26日《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孙中山正式联俄。(从1919年孙中山开始注意苏俄至1923年联俄方针的正式确立,经过四年左右的磋商与考验,直到双方都看出合作对本身所能带来的重大利益时,联合协议才最终达成。而这一联盟关系的确立又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容共”建议有着极大的关联。)至此,“联俄”与“容共”正式结合,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得以公开化。《宣言》使得孙中山从此有机会获得苏联在政治、道义、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援助,并且可以使行将衰颓的国民党焕发新的生机苏联与共产国际方面的原因1、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政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包围,迫切需要在东方特别是在与苏俄毗邻的中国寻找支持力量。在列宁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指导下,关注中国政局、在中国寻找可以联合的政治盟友,成为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对华工作的重点。2、而苏联通过与孙的结盟,以及得到孙中山在中东铁路和外蒙古问题上对其立场的认可,不仅给北京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减少了以后在谈判上的阻力,更重要的是使苏联有可能插足中国南方,培养亲苏、反帝的革命力量,推动东方革命运动的开展。要努力造成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亲苏俄政权。苏俄的对华策略有着明显的双重性,即在推动中国国民革命的同时,力图改善中俄关系,打破外交困境和缓解国家安全压力,以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根据近年来大量前苏联档案解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表明,1920年代苏俄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包括援助中国革命均有其自身利益的优先考量。3、容共“联俄”与“容共”虽是在1920年代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但却实为一体。因为联俄容共政策的确立是为孙中山与苏俄追求不同目的的一种利益结合。孙中山为了苏俄的军事财政援助做出了两难的抉择:“联俄”亦“容共”;苏俄为了苏维埃革命在东方的实现,以“共产主义不能在中国”而“联孙”的同时,推出了“斯内夫利特战略”,将其对华的双重策略以国共合作的形式巧妙地结合。苏联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援助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将中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引上苏维埃的道路,最大可能地让中共掌握国民的领导权,从而实现其“东方路线”的战略构想。苏俄最终目的是在东方推行苏维埃革命,帮助中共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并成为其拟议中的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一部分。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中共成为了苏俄“东方战略”在华的推行者,“容共”后的孙中山国民党无形中也开始为其服务。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