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学课件xin(本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学Ruralbankingandfinance主讲教师陈莺2/5/2020参考书目1、王家传.中国农村金融:观察与思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汪小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3、农村金融学,王曙光,乔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考核方式与评分:1、平常考核占10%2、半期考占20%3、期末考占70%教学要求与建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农村金融的一般理论和农村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农村金融特点与其他金融组织的异同,为学习其他业务课奠定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农村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要重点予以掌握。每一单元课程授课完毕后,要通过布置一定的思考题,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农村金融业务及经营管理部分内容时,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展开讨论,从而强化学习效果。课件目录第一章农村金融理论基础第二章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第三章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第四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第五章农村非正规金融第六章农村小额信贷第七章农业保险第八章农村金融政策第九章国外农村金融第一章农村金融概论农村金融概述农村金融理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一农村金融概述(一)农村金融的含义与特点1、含义相关的概念:农村农业农民农村金融的概念: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农村金融作用的实体是资金。农村金融采用的手段是信用。农村金融表现的形势是货币一、农村金融概述2、农村金融的特点(1)涉及面广(2)风险较高(3)政策性强(4)管理较难一、农村金融概述(二)农村金融的范围包括农村货币流通、农村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农村货币市场、农村资本市场、农村保险系统及非正规金融领域等一、农村金融概述(三)农村金融的系统性1、农村金融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宏观经济中,农村金融处于农村经济子系统与金融子系统的交集中2、农村金融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包括农村金融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二、农村金融理论农村金融学涉及的理论相当丰富。包括金融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较为成熟的农村金融理论包括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一)农业信贷补贴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或称农业融资理论)一直是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传统学说。1、该理论实施的背景第一,农村地区缺少信贷。农业部门风险很大而且利润又少,私人银行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开展贷款业务,特别是具有宽限期的长期贷款,而这对某些农业投资又非常重要。第二,农业缺乏现代技术。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要与人口增长保持同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使用现代化的杀冲剂、化肥和农耕设备。但是农民是风险回避者并现金不足,因而造成技术落后。第三,以牺牲农业来追求工业增长。工业是取得经济迅速增长的工具,农业常常通过价格和预算机制被课以重税以补贴工业扩张。第四,农村地区的存款能力较低。农村地区非常穷,而且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因此农村社区很难有什么储蓄。2、农业信贷补贴论的理论主张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理论认为政府有必要干预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专项贷款,贷款原资筹集形式应该是由农村外部注入还应当对金融机构进行保护和监管;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他产业为低。3、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实践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发展中国家政府广泛建立起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专业农业信贷机构,为农民提供贷款。此外,还引入政府指导的补贴性信贷,将高利贷者逐出市场,让农民获得“合理”利率的贷款。政府农业信贷项目提供的贷款资金则主要来自预算资金和外部赠款。4、农业补贴论的实践的后果上述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增长、扩大了向农村部门的融资,但总体来看却看效果不佳。由于政府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以及操作程序不健全,所以在财务业绩方面的表现大多都是非常糟糕的,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对宏观经济的稳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还妨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改善:发展中国家农业信贷补贴的后果第一,人们通常认为农村社区很穷无法进行储蓄,于是就把工作重点仅仅集中于提供信贷,而忽视了农村储蓄服务也许会带来更多的好处。第二,补贴性利率往往使人们认为农村金融机构是政府发放贷款的窗口,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这种想法导致了欠贷不还的信用文化。以低息贷款的方式进行补贴以及容忍欠贷不还往往被那些情况良好和有势力的农民所利用,而较穷的农民却被排除在外,更加减少了他们获得贷款的机会。第三,传统方法侧重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贷款,而忽视了农村非农小企业,同时也丧失了分散风险和实现增长的机会。第四,贴息农业信贷有时还会因为选择了错误的产品,导致低效率生产。例如,鼓励采用高度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低息贷款实际上起到了替代农业劳动力的作用,加大了农村的失业。第五,国有农村金融机构的设计不当,经营不善,并且它们使用低息贷款资金,这些妨碍了以利润为导向的私人金融中介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对农业补贴论的总体评价总之,就构建一个有效率的自立的金融体系来说,农业融资理论及其实行效果是失败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种传统的直接农业信贷支持就逐渐减少,到本世纪初,多数国家政府已大幅度地削减了这方面的支出。(二)农村金融市场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金融市场论(RuralFinancialSystemsParadigm,或称农村金融系统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这是国外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范式转换。农村金融市场论重视市场机制,其主要理论前提与农业融资理论完全相反:1、主要理论前提(1)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2)低利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3)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其贷款回收率低的重要因素;(4)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所以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事。2、该理论主张对传统农村金融理论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1)农村金融机构的最大作用在于农村内部的金融中介(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的贷借中介),而储蓄动员则是关键的关键。(2)为了实现储蓄动员、平衡资金供求,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实际存款利率不能成为负数。(3)计算融资对于农业生产的贡献是困难的。农村金融的成功与否,应当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资金中介量)及其经营的自立性和可持续性来判断。(4)没有必要实行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目标贷款制度。(5)非正规金融具有合理性,不应该一概取消。应当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之一,其基本框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新模式的小额信贷提供了理论基础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决定农村金融活动的规模与发展程度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农村金融活动方式与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的变革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金融效益的提高农村金融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运行中的能动媒介,通过融通农村货币资金,优化配置农村社会资源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神经中枢,通过稳定农村货币流通,保证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信息网络,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可以推动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完善第二章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历程及现状一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从机构性质角度而言,各国农村金融体系大体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农业政策性金融1、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含义2、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征(二)农村合作金融1、合作金融的含义2、合作金融的原则3、合作金融的特征(三)农村商业金融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历程及现状(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金融体系的演变1、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农村金融制度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与重要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兴起时期(1949-1957年)农村金融发展停滞的时期(1958-1978年)2、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自1979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的初步形成阶段(1979~1993年)。第二个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构筑阶段(1994~1996年)。第三个阶段:农村信用社主体地位的形成及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阶段(1997~2004年)。第四阶段: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阶段(2005年至今)。(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经过近3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1、正规金融(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中国农业银行。(3)农村信用社。(4)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5)中国邮政储蓄银行。(6)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非(准)正规金融(1)准正规金融。包括当铺和农村合作基金会(2)非正规金融。主要由民间借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组成。非正规金融中除了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和企业团体间借款外,根据国务院1998年7月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取缔办法》,其他金融组织或者活动均属于非法。3、对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评价正效应: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区别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能够完善各家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能够调动各种经济实体的力量,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能够优惠支持重点地区、产业、行业、部门、项目,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运行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存在的效益低下问题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组织结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营运农村社会资金负效应: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其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地区、农业产业、农业项目更加受到冷落国家开发银行及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农业及农村经济项目的投资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不对其投向结构进行严格界定,将出现非农产业的偏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在少数县级行政区设置机构,其业务大部分要采取委托代理方式,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影响政策落实在众多的金融机构投入的情况下,如果资源配置合理,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反之将造成农村经济的畸形发展第三章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一、中国农业银行(一)中国农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1、第一阶段(1951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农村金融工作,促进土地改革后农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的实现,经政务院批准,于1951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农业合作银行。其任务是按照国家计划办理农业的财政拨款和一年以上的农业长期贷款,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对所赋予的财政拨款和长期贷款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1952年由于精简机构而撤销。2、第二阶段(1955-1957年)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增加对农业合作

1 / 1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