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新高考联盟201 9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课堂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机密★启用前华大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命题: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本试题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怎样才算是“贤”呢?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他在《资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摘编白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人民日报》2018年8月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中精彩之论堪为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的代表。B.由“太史公曰’’可知,司马迁不仅非常关切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还试图由此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C.《资治通鉴》中借历史人物之口所发表的议论,内容比“臣光曰”和引前人的史论还要丰富、深刻。D.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不仅对《资治通鉴》作了注释和辨误,而且作了很多有理论价值的评论。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A项,由第一段“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可知,本项正确。B项,由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可知,本项正确。C项无中生有,“借历史人物之口所发表的议论,其内容比‘臣光曰’和引前人的史论还要丰富、深刻”不正确。原文第三段只是说“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并无比较之意。故本项不正确。D项,由第四段“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可知,本项正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货殖列传》中的相关论述,有力地论证了《史记》中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B.对于《资治通鉴》里的史论,文章对前两种形式一笔带过,着重举例论证了第三种形式。C.文章立足于发挥史学社会功能、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体系来论述史论结合这一史学传统。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析】A项,第二段段首提出本段观点“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然后引用《货殖列传》中的相关言论为例加以佐证,故本项分析正确。B项张冠李戴,“着重举例论证了第三种形式”的分析不正确。第三段中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论证的是第一种形式,故本项分析错误。C项,从结尾段关于研究史论结合这一史学优良传统目的与意义的相关论述可知,本项分析正确。D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指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之一,举出其三种代表样式,总领全文;二至四段,具体阐释《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以及史书注释等三种代表样式;结尾一段论述研究和总结史论结合这一特点的意义,总结全文。全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结构谨严,逻辑性强。故本项分析正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记•项羽本纪》结尾处的“太史公曰’’一段文字,就属于史论,同样体现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B.司马光认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因此《资治通鉴》对于举贤用能的史实叙述得最多最精彩。C.很多人认为史书注释是没有什么理论含量的史料性的东西,但作者认为其理论价值大于史料价值。D.只要继承史论结合这一优良传统,就能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推动中国特色史学的大发展。3.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A项,由原文中“太史公曰”“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可知,本项说法正确。B项曲解文意,“因此在《资治通鉴》对于举贤用能的史实叙述得最多最精彩”不正确。原文为“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C项无中生有,“但作者认为其理论价值大于史料价值”不正确。作者说:许多人认为史书注释“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即作者认为史书注释也有理论含量,但不是选项中说的“作者认为其理论价值大于史料价值”。D项于文无据,充分条件不成立。(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回乡余显斌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的。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将军离开时,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将军挥着手走了。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啊,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吴哥仍不说话,咂巴着烟锅。那次,敌人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敌人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周根点头,默默无言。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吗?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过,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7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回乡”为线索,叙述了将军许诺回乡、村人盼望将军回乡、将军死后骨灰回乡安葬的故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