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绍兴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研究报告一、调研背景上海在长三角迎接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趋势和实现“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强烈的体现出对长三角周围地区的扩散和辐射。上海对长三角经济发展中所起的服务作用会呈现越来越深入、地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和扩散呈现泛区域的特征。近十年来,上海的投资扩散围绕沪宁、沪杭高速公路沿线向纵深渗透。而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建立,已有不少来自上海的资本将苏北作为产业转移和长线投资的重要地区。在2013年的苏北发展投资推介会上,260多家企业和100多个乡镇参加,集中签约项目10个,涉及工业、新能源、服务业等领域,总投资89.5亿元。在经济全面市场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资本流动中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是一个对来源于上海投资市场份额的竞争和瓜分过程。各地在与上海接轨名义下,各显神通,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本流动,随着长三角经济份额在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出现了新的趋势。在上海继续成为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的同时,长三角区域内资本的相互流动、长三角除上海之外其它地区直接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态势也越演越烈。从总体长三角发展的基本态势看,上海作为制造业的高地,在迎接国际资本转移和发挥对区域的投资辐射上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区域经济运作的核心。因此,研究和认识上海制造业转移趋势和特点,对于我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图该调研报告采用实地考察、访问等调研方式。我们首先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上海多家制造业公司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挑选出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公司进行座谈会,取得了制造业公司经营情况、业务情况等第一手资料。除了调研企业,我们还走访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统计局和产业转移中心,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到上海制造业转移的最新情况。这些资料都为调研报告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在分析上海制造业产2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还重点分析了绍兴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的可行性,并结合两方面的分析,归纳出绍兴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的优势和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建议。研究基本方法调研背景上海制造业转移现状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制造业转移动因企业家转移意向绍兴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分析绍兴有效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的保障支撑建议图1技术路线图三、上海制造业转移现状3.1上海制造业转移目标随着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上海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上海产业转移的目标趋于多元化趋势。一方面,上海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移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另一方面,上海企业需要积极地对外扩张和开展合作,通过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和企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上海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劣势产业转出,而是有着占领新市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资源等多方面战略发展目标。2009年3月,上海宝钢出资20.21亿元,从杭钢手中收购宁波钢铁56.15%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达到了扩大产能的目的,进而获取了包括运输、市场和产能等多项裨益。2010年7月,全球著名的制药集团赛诺菲-安万特投资4.1亿元人民币在杭州滨江建立滨江医药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于2012年落成,产能达1.6亿个包装单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成为集团面向亚洲其他市场的重要出口基地。出于同样的战略考虑,上汽集团也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3上海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转移动因特点具体目标途径产业规模扩张主要是规模经济性较强,产业关联度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1.克服资源环境约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实现规模扩张;2.深化产业关联,形成和强化上海产业在国内产业体系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1.控股、参股、兼并等方式实现战略性扩张;2.对外投资建立部分产品和配套环节的生产基地;3.引导企业利用地区优势实现市场扩张汽车、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等功能整合主要是具有技术、管理和品牌等优势,并具有产业链分工特征的产业形成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为主导的总部型经济,推进功能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区外建立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战略扩张战略产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增量型产业转移实现上海资本技术人才优势与外地资源、劳动力优势的有效结合区外建立生产基地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表1上海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3.2上海制造业转移领域上海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形成,产业转移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产业转移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项目的输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也开始加入了转移的行列,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装备的整体升级。转移的产业也从单纯的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产业多领域的综合性趋势。重点领域包括:第一,战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瑞士罗氏公司原先在上海有一个研发中心,2002年又在海门建立了一个新的研发中心。德国拜耳公司2008年收购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和部分业务,在启东努力打造拜耳在中国的OTC(非处方药)药品生产基地。法国博旭瓦、台湾兆阳科技等都在浙江海宁投资电子信息、新能源等研发4生产基地。第二,一般加工制造业,如食品、纺织、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等行业。上海部分加工制造业企业有在江苏盐城的大丰市有较大规模转移的打算,部分项目已经落地。大丰市为承接上海企业转移专门设立了光明工业园、纺织产业园、杨浦工业园等。第三,重化工业,包括钢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精细化工、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都在异地寻找扩产基地。如2009年6月,宝钢集团斥资4.3亿元,将线材制品项目的生产转移到江苏南通。第四,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职业培训和金融业、商贸服务、房地产等也出现了异地发展的迹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机构入驻安徽芜湖、合肥,上海大批物流公司入驻安徽、江西等地。江苏南通、扬州、盐城、连云港等城市承接了上海一批产业转移项目,涉及纺织服装、计算机、机械、汽车配件、船舶配套、医疗器材、玻璃制品、玩具、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及交通设施、商贸物流、房地产综合开发、餐饮等领域。在上海与芜湖的产业转移合作中,围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方合作意向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审计及咨询、人才服务四个方面。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产业转移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是,企业大多仍是选择资源对口性的转移,转移后能做到业务拓展的还不多。3.3上海制造业转移区域从区域范围看,目前上海的产业转移,正在由以上海为中心的1小时都市圈城市向3小时经济圈乃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延伸和扩展。虽然产业转移向沿江、沿海、高速公路、铁路等重点轴线集中的趋势未变,但苏北、皖江、赣东、浙西、闽北等正在成为继苏南和浙西北城市后争夺上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甚至有向长江中上游地区扩展的态势。上海以前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交通便利的苏南、浙北等紧邻地区,尤其是沿京沪和沪宁高速公路,向苏南、苏中地区的转移。江苏省在沪宁沿线布局了7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5个软件园,重点发展移动和卫星通信、光纤和光电子、微电子、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和软件等五大产业,形成了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随着高速公路网络、跨江跨海大桥和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以及政府间交往的日趋密切,长三角地区将真正步入“交通快捷时代”和“同城化发展时代”,苏北地区的南通、启东等已率先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安徽也是上5海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以适应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随着上海产业转移向中西部的拓展,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可能会在未来成为其向中西部转移的第一站。近几年,以上海华谊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企业积极向安徽进行产业转移,推动与安徽的省际合作。另外,上海产业转移还呈现出向重庆、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的跳跃式转移的新案例。3.4上海制造业转移政策一般认为,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在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等作用。政府希望通过产业转移,推动本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市政府决心将低端产业加快转移出去。产业转移正在由无序的自发型转移向有组织的政府引导型转移转变。近年来,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增大,市、区两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产业转移工作的介入程度,积极为产业转移工作提供规划、政策、资金、组织等全方位的支持。在规划上,制定了《上海重点产业定位指南》、《“十二五”上海淘汰劣势产业导向目录》、《关于推进上海规划产业区块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指导意见》,制订全市规划产业区块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规划,推动区县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小、环境影响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市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等,禁止发展国家及本市明确禁止及与周边区域环境不相协调的产业。支持中心城区利用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发展,引导近郊及城镇周边区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大规划集中建设区外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等区域企业关停淘汰和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各区县要制定本地区规划产业区块外现状工业用地产业调整转型规划,分阶段实施。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也在产业转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上海与泰州的合作中,就由上海纺织协会组织,上海纺织协会时尚分会携40多家企业,与泰州市凤城河风景区管委会结成创意产业园区联盟;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与芜湖在人才外包服务、业务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此外,这些中介组织还借助自身的行业信息库优势,协助筹建省际间产业转移信息发布平台。3.5上海制造业转移模式近年来,上海方面与周边地区积极开展合作,共同筹建“园中园”、“共建6园”等异地工业园,组织上海企业向外迁移,成为上海产业转移合作模式一种新的趋势。3.5.1园区类型由上海方面的政府机构与园区所在地方政府按照双方合作开发协议,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在异地批准设立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中,整体或部分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上海外迁企业的成群成片成链式发展。这些异地工业园区可划分为混合型、专业型和单一型。混合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对入园产业类型没有特别要求,只要符合园区环保要求的产业,基本上都可以入园发展的产业园区;专业型产业转移园区是指以某一类型产业为主导发展的产业园区,其入园产业一般为同一类型的产业或关联性较强的上下游产业,大多是在行业协会的介入引导下,集中迁入园区发展;单一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以单个或几个龙头企业为主导发展的工业园区。3.5.2园区管理体制上海异地工业园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以双方政府机构出面设立管委会,同时设立合资的开发公司,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政企合一型”模式;第二种是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各自运作的,类似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政企分离型”模式;第三种则完全是采用商业性的开发体制,如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在浙江海宁的“公司型”开发模式。但从目前上海与外地合作共建的园区看,大多采取公司主导开发的模式。在公司治理中多以沪方为主导,即股权、人事、决策完全由上海方面主导,但利益双方共享。上海异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比较异地园区合作方开发机制园区主导产业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海宁市人民政府、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公司为主的发展模式,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作为分区唯一的开发、经营主体,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机械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启东滨海工双方以股份合作模式设立共建园,由合资股份公司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以外向型生产加工业为主,物流、贸易产业为辅,生产、办7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和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