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4课新知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课堂小结·建通史基础等级发展等级重点诠释考点全解创新演练·大冲关一、儒学的危机1.儒学的危机(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的局面。三教并立2.理学的兴起(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三教合一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朱熹理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3)穷理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本原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2)元朝将《》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四书章句集注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求理的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心即理也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致良知3.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三纲五常社会责任名人档案朱熹历史地位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方法论“格物致知”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中的主流地位陆九渊历史地位“心学”的开山祖世界观“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方法论“发明本心”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1.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书院,故得名。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鹅湖之会”,两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理学的角度看他们之间的分歧。提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即“格物致知”;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即“发明本心”。2.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中看到理学有什么积极意义?提示: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同:都属于理学范畴;都是唯心主义哲学;都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异:从哲学角度看,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以人的“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1.(2012·潍坊调研)“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解析:本题较简单,根据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答案:C二、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无论是理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如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2012·青岛期末)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封建经济的衰退B.专制集权的强化C.程朱理学的盛行D.审美意识的觉醒解析: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表现在服饰上则是艳丽奢华、开放。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化,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表现为服饰变得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本题选C项。答案:C[典题例析][例1](2011·上海高考)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故A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内心世界。[答案]A[题组冲关]1.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A.发明本心B.格物致知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B、C、D三项,本题选A项。答案:A2.(2010·广东高考)“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万化根源总在心”表明作者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故只有C符合题意。答案:C[典题例析][例2](2011·广东高考)“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解析]扣住题干关键信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地区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无法体现。故选A项。[答案]A[题组冲关]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解析:题干中“官”是儒家的主张,“隐”和“炼丹”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三位学者融多种思想于一身,体现三教合一。答案:A2.(2012·大连期中)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他们把儒家思想进一步上升到哲学高度,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题“这个新的角度”是从万物本原出发。答案:C3.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解析: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在回顾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即可回答。儒学地位的变化在明确“中国古代”的时间限定的基础上,既要注意区别于儒家思想的变化,又要分开历史阶段,注意表述的时序性。答案:(1)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2)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3)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4)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5)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官僚制度、思想体系走向成熟[文化上](1)“二程”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王守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2)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政治上](1)宋代“二府三司”,相权分割,皇权加强。(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宋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中央集权。(3)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4)宋代谏院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上](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2)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南宋致力于南方经济建设,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3)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控,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