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苏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1苏轼大学语文2北宋文豪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大学语文3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翰林学士),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大学语文4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两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这是飞来峰”。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到了天竺寺,东坡见寺内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佛印回答道:“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哼哈二将深刻的生活哲学,就是“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这三个从生活里来的智慧,其实是一贯的相通的,只有在宁静平安的心境里,人才会生出更清澈的智慧,不至于因生活的奔波在红尘里迷失。大学语文5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少年时就具有两种个性:首先是儒家用世的志意,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宋史·苏轼列传》: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大学语文6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汉灵帝名士宦官)之时被迫害的一位烈士。是很有事业心的人,当初他被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他登车揽辔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意。建宁二年,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闻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遇到迫害的时候,不逃避,不委曲求全,慷慨赴死。(张俭)大学语文7其母就与之诀。滂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后汉书.范滂传》死前对他的母亲说,儿对不起母亲。他母亲说,一个人想要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享有长寿富贵,两者不可得全,我宁愿你去完成你的理想。大学语文8当年苏东坡读到这里,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和不屈服的精神就曾经引起了他的奋发激动的感情。就问他的母亲是否也能如此,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中国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由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程氏也是母教的仪范。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在司马光旧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旧党。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平生才遭遇到这么多的贬逐,而志意操守始终不变。费衮《梁溪漫志》:此公中年发福,一日闲来,要诸姬猜他大肚腩中装的是什么东西,有人猜才学,有人猜智慧,只有爱妾王朝云说道:学士那里面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点头称是。大学语文9苏轼还有另外一面的修养。“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他在读书时读到《庄子》,里面有比喻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庄子·内篇》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个得道的神人,肌肤象冰雪一样洁白,姿态像处女一样绰约美好,洪水滔天不会被淹死,大旱之年,即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也不会受到伤害。这是道家所追求的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修养。大学语文10在《逍遥游》中还有这样的描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种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故事,《庄子》里有很多。苏轼读到之后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也。”他说我此前内心也有一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读到《庄子》,发现他所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先得我心苏东坡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把儒道两家的精粹都融汇在了自己的修养中。大学语文11苏轼21岁考中进士,三苏名噪朝野。当时正处于北宋王朝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王安石等大兴“新法”。苏轼由于反对“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先后任杭州和密州(今江苏铜山)等地地方官。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又徙知湖州(今浙江吴兴)。这一年,在湖州他写了一篇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先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我是一个愚鲁的人,不达时务,对于新党不能苟且迎合,我年岁已大,把我贬到远方的小州县,或者还可以管管小老百姓。大学语文12结果被御史指摘说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沒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于是被关进御史台受审,人称“乌台诗案”。典出于《汉书朱博传》,汉朝的御史府柏树森森,常有成群的野乌鸦栖居其上,朝出暮归,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一次文字狱。大学语文13苏轼在一间仅能容身的临时牢房里整整呆了4个月零12天,几乎每天都要被逼交代他所写过的所有可疑诗文的出典、用意以及去向。苏轼写过一首咏桧(guì)树诗,其中有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说桧树不但在地面上的树干是挺直的,而且就连它的树根,到九曲深处一样是挺直的,可是地里的根谁能看得见呢?这一份不为人知的忠直心意,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道。大学语文14御史们就问了,因为中国古代说天子是飞龙在天,你现在说有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地下的龙指谁呢?“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大逆不道”,必欲置苏轼于死地。一时空气相当紧张。苏轼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儿子苏迈一直在外面为父亲打探消息,苏轼跟儿子约定,如果没有什么事就送肉和菜,有判决的坏消息就送鱼。一次,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不仅鱼没有吃,连给弟弟子由的绝命诗都做好了。大学语文15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意思说皇帝皇恩浩荡原不在话下,都是自己太过不明世理才惹来杀身之祸。现在自己不能安享天年,还要连累弟弟照顾身后留下的十口之家。死在哪里不是死呢,只是今后阴阳隔绝遇到夜雨凄凉大家都会黯然神伤。和你这一世是好兄弟,但愿来生我们还能继续这一份因缘。大学语文16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这一首写御史狱的凄凉和自己心情的激荡,感叹自己的生命握在别人手里,就像一只命运卑贱的鸡。鸡是一种悲哀的生物。除了过去乡间的老妇,杀鸡之前会念叨几声,鸡呀鸡呀你别怪,你本来就是一口菜。几乎没有人会对一只鸡的死表示恻隐或不安。鸡也是一种最不具备自卫能力的动物,人们形容一个书生文弱,说他手无缚鸡之力。狗急跳墙,兔子急了都咬人,可是当鸡在面对生命威胁的时候却充满了无奈。“飞”而已。人们常把淋雨被弄湿的人打趣成落汤鸡,却没有人思考过落汤鸡的悲哀,没有人想到过,落汤鸡不仅是弄湿了自己而已,这个汤是开水。所以古代说一个城市牢不可破就如同在它的护城河里灌满了开水,所以叫做“固若金汤”。所以落汤鸡乃是一只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之鸡。犀角,形容其子额骨丰盈;牛衣,原指给牛御寒的覆盖物,用草或麻编织而成。指未给妻子留下什么遗产。P101牛衣对泣:西汉王章贫困时,卧牛衣中与妻子相对哀泣。大学语文17不过据说苏轼写这样的诗一方面是真情流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他的智慧的策略,所以生死交关之际还要感恩戴德。诗作完成后,按照规矩,狱吏将诗篇上交。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果然大为感动,当朝有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皇帝最后否决了御史给苏轼定的最严重的罪名,说他咏的是桧树,如果说蛰龙有叛逆之意,那么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他也要夺取蜀汉的皇帝位子吗?于是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大学语文18黄州团练副使,名义是地方军事长官,实际却是廪禄断绝的结罪官吏。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东门外远处一块山间坡地,原归营兵屯垦,弃置日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场。友人马正卿向知州申请把这块荒地拨归苏轼耕种,得到允许后,苏轼开始了“躬耕”生活,养牛一头,垦田半顷,播植稻麦,一家多口的吃饭问题总算有了着落。生活略有改善,苏轼又着手解决住处问题。他发现在“东坡”的一侧有座长满蒿草的废弃菜园,就申请以此为房基,建筑住房。正房在大雪中落成,定名“雪堂”,苏轼亲笔题写“东坡雪堂”匾额悬挂在迎面,于是自号东坡。大学语文19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大学语文20哲宗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掌政权,苏轼被召回京,官至翰林学士。这时王安石新法尽废,苏轼却主张对新法“参用其是”,不要全盘否定,引起了司马光的不满和恼怒,被贬为杭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起,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一贬再贬,最后被流放到儋(dān)州,即现今的海南岛,九死一生。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独觉》大学语文21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北归的机会。在渡海的时候还写了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切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过去了就和一场风雨过去了一样,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的,天容海色,我本来就是清白的,而且我也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和理解。次年到达常州。由于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于此一病不起。时年64岁。大学语文22在苏轼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肯做圆滑的官僚,黑白分明、表里如一;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经历宦海风波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旷达的解脱。而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充分表现出由高贵品质和苦难人生铸就的宁静澄明、潇洒从容。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典范。大学语文23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在书法上独树一帜,被后人列为宋代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之首。大学语文24苏轼绘画取法文与可,在宋代文苑中以“文苏”并称。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枝扭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大学语文25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之际,发生了一次明显变化,出现了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