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源流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非汉服--动漫美少女战士风格非汉服--西式动漫风格非汉服--西南少数名族风格非汉服-清宫满族风格非汉服--天雷滚滚风格特点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一般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亵衣)、中衣(里衣)、大衣(外衣)。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示例汉服样式常见的基本汉服样式有:冕服、曲裾、直裾、齐胸(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冕服冕服--天子和诸侯礼服冕服:即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冕冠冕冠分解介绍延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旒liú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帽卷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玉笄jī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充耳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天河带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图片中没有画出来。冕服分解解说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袂:[mèi]袖子大带: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革带:由皮革制成的腰带蔽膝: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物,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十二章纹图案☆十二章纹介绍“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剪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朱子深衣深衣意义图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曲裾男式曲裾男式曲裾男式解说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马王堆汉墓曲裾曲裾女式曲裾女式曲裾深衣曲裾深衣曲裾深衣曲裾穿法三重衣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直裾战国直裾袍解说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指汉服剪裁中前后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直裾分长短,长者居多,其短者谓之裋褕。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汉制鱼尾直裾直裾深衣直裾深衣直裾深衣直裾的流行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这种服饰早在战国至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衣要穿着曲裾深衣。,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襦裙襦裙解说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絮有絮绵的短袄)则近于袄。直领襦裙直领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齐胸襦裙齐胸襦裙半臂(半袖)襦衣半袖高腰襦裙半袖高腰襦裙(唐式)襦裙起源于战国,终于满清,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汉服女装的最基本形式。汉代由于深衣的流行,襦裙不多见,至魏晋南北朝后,襦裙重新流行,襦裙兴盛于唐代,其多变的风格与绚丽的纹样令人惊叹。到了元明时代,襦裙逐渐不再流行了。韩服明显受明代襦裙的影响褙子古代褙子实物解说“褙子”又称“背子”、“褙衣”,是从隋唐时期的“半臂”演变来的上衣。是宋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左右两侧开衩,有的顶到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褙子褙子褙子褙子小结女式汉服主要样式襦圆领袍衫解说圆领袍,至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自魏晋开始圆领袍慢慢作为外衣穿着,并无外来胡化的实际证据。并经过隋唐的发展,逐渐蔓延全国,无论男女皆可穿着圆领袍。男子圆领袍多为纯色,无花纹。女子圆领袍则色泽鲜艳,并且多有花纹。汉代人偶圆领内衣在隋唐,圆领袍经过大规模发展,从汉代的内衣,演变成了外衣。因为隋唐时期汉人十分尚武,圆领袍穿着方便,直袖箭袖也便于行动。所以圆领袍非常流行。唐代士人常服圆领襴衫隋唐时代的圆领袍复原五代十国之后,圆领袍慢慢从直袖箭袖发展成为了大袖,成为官员服饰,不过民间依然是穿直袖圆领。不过在宋代,圆领袍还没有加上花纹。到了明代,各种补子,莽纹,飞鱼纹等就出现在了圆领袍之上,成为了官员的固定穿着。也成为了皇帝的龙袍和常服。读书人除了道袍之外,主要是穿着黑边白底的圆领澜杉。明代官府圆领袍明代女子婚礼圆领袍服日本在唐代经过遣唐使大规模学习汉族文化,同时也将服饰带回日本。于是经过大化革新之后,日本也开始穿圆领袍,并且发展成为日本特色的圆领官服——狩衣。日本狩衣日本狩衣李氏朝鲜建国之后,为了合法性,于是向明朝要求朝贡。明朝鉴于朝鲜诚意,于是赐朝鲜国王为郡王,可以按照大明服饰体系穿着。于是,圆领袍也成为了朝鲜官员的服饰。不过朝鲜经过演变,逐渐把下摆变短,于是只到膝盖处。朝鲜圆领官服朱子深衣解说朱子深衣,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指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的深衣的自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现代学者复原朱子深衣玄端玄端是古代中国的黑色礼服。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是华夏礼服“衣裳制度(衣分两截,上衣下裳)”的体现。据《士冠礼》文,谓玄端皆玄裳或黄裳,或杂裳。端训正,朝祭等服皆有端名,如端冕、端委之类。古代祭祀时,天子﹑诸侯﹑士大夫皆服之。其他冠、昏等礼亦用之。天子晏居时亦服之。玄端玄端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