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法律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汉朝法律制度课时:6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汉朝前后不同的治国指导思想;掌握汉朝法制的变化,特别是两汉法制革故鼎新,开创封建法律儒家化的新局面的发展走向和特点等。重点:“德主刑辅”治国思想;文景刑制改革;“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春秋决狱难点:春秋决狱;罪名;诉讼审判制度司考考点:文景刑制改革;“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春秋决狱;“秋冬行刑”目次一、汉朝的法制思想二、汉朝立法及主要法律形式三、刑事法律内容四、司法制度一、汉朝的法制思想萧规曹随: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日夜饮醇酒。…惠帝怪相国不治事。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音cān,?—公元前190年),汉代第二位相国。(一)汉初黄老思想的盛行1.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汉初黄老之学以其清静无为、务德化民、约法省禁、顺应民心成为统治者首选的治国思想。马王堆帛书欣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十六经》《经法》《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共1.1万多字,学者称为《黄帝四经》是研究中国思想史中有关汉初黄老思想的重要出土文献。帛书全卷幅宽48厘米,朱丝栏墨书。约法省禁清静无为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汉惠帝废除三族;废除《挟书律》;吕后废除妖言令;文帝二年废除收孥相坐律;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史记·孝文本纪》2.汉初统治者为何采用黄老之学?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於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3.黄老思想治国的效果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史记·平准书》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以儒家经典《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其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同时,认为国家必须“大一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一直沿袭了二千多年。董仲舒以天道一统为大一统的哲学基础,认为“一”是万物本原、宇宙秩序和天道法则,从天道一统出发,强调文化一统、政令一统、社会一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但也容易导致政治权力的一元化和极端化。天人感应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如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尊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春秋繁露·玉杯》德主刑辅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天人三策·第一策》“天出阳,为暖以生之。地出阴,为清以成之。不暖不生,不清不成。然计其多少之分,则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教之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春秋繁露·基义》2.统治者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邑其中。而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汉书·诸侯王表》材料二: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是时,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难,故从其言,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孝惠、高后时遵而不违,匈奴寇盗不为衰止,而单于反以加骄倨。逮至孝文,与通关市,妻以汉女,增厚其赂,岁以千金,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汉书·匈奴传》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二、汉朝主要立法及其法律形式1983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号出土汉简《二年律令》,含27种律和1种令。(一)汉律六十篇1.《九章律》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汉书·刑法志》2.《傍章律》叔孙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晋书·刑法志》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臧于理官。——《汉书·礼乐志》拓展史料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於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3.《越宫律》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晋书·刑法志》及至孝武即位,……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汉书·刑法志》拓展史料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兒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史记·酷吏列传》政事兴亡,惟廉弥珍刑忌苛酷,罚贵公允4.《朝律》赵禹《朝律》六篇。——《晋书·刑法志》汉代宴饮图拓展史料赵禹者,斄人。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吏传得相监司。用法益刻,盖自此始。——《史记·酷吏列传》禹为人廉裾,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终不行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见法辄取,亦不复案求官属阴罪。尝中废,已为廷尉。始条侯以禹贼深,及禹为少府九卿,酷急。至晚节,事益多。吏务为严峻,而禹治加缓,名为平。——《汉书·酷吏传》拓展思考:如何认识酷吏之行为?司马迁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史记·循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史记·酷吏列传》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张闾里。且宰守旷远,户口殷大。故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后闻。肆情刚烈,成其不桡之威。违众用己,表其难测之智。至于重文横入,为穷怒之所迁及者,亦何可胜言。故乃积骸满阱,漂血十里。致温舒有虎冠之吏,延年受屠伯之名,岂虚也哉!若其揣挫强伤,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后汉书·酷吏列传》大道既往,刑礼为薄。斯人斯矣,机诈萌作。去杀由仁,济宽非虐。末暴虽胜,崇本或略。——《后汉书·酷吏列传》(二)汉朝主要法律形式1.律,汉朝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律规定国家政治生活和民事生活的重要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适用的普遍性。2.令,皇帝针对具体事件发布的政令。《汉书·宣帝纪》注称:“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令作为皇帝发布的政令,是律的重要补充和重要来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与一定的随意性。3.科,从秦“课”发展而来,是法司针对某一类事项制定的单行法规。科的内容多为行政管理及定罪量刑方面的规定。4.比,“比谓类例”,指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也叫“决事比”。5.经义,指被尊奉为官方正统学说的儒家经典著作或经书所阐发的义理。6.法律章句,律学大师根据儒家经义对法律作出的权威性解释。所谓章句,就是离章析句,求义明理,它是汉儒研究儒家经典的分析方法。汉儒引经注律,形成数量众多的法律章句。《晋书·刑法志》:“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是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三、刑事法律内容(一)文景刑制改革1.缇萦救父刘向《列女传》齐太仓女者,汉太仓令淳于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