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与吸收本章内容第一节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概述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内消化第六节吸收第一节概述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消化方式①机械消化,又称物理性消化,是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消化道运动被研磨粉碎,并与消化液混合,形成食糜过程。②化学消化,各种消化酶将营养物质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③微生物消化,由于微生物的作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过程。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1.自动节律性:在离体后仍能进行良好的节律性运动2.伸展性大: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作很很大的伸展3.兴奋性较低: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所占的时间比骨骼肌的长得多,而且变异很大。4.具紧张性收缩: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使消化道的管腔保持一定的形状,位置和一定的基础压力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激敏感(二)电生理学特性1.静息电位(RP):不稳定,波动较大,幅值为-40~-80mV。主要由K+的平衡电位形成.2.基本电节律(慢波)⑴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节律性自动去极化。胃3次/min,十二指肠为12次/min,回肠末端为8-9次/min。⑵产生机制:肌源性活动,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的纵行肌,以电紧张形式扩布到环行肌。⑶作用:在此基础上激发Ap,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基础上去极化发生的。①上升慢,持续时间长,与慢波相比,它又要快得多,因此又称为快波(fastwave).②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由一种慢通道介导的离子内流引起(主要是Ca2+和少量Na+的内流)。③平滑肌动作电位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而产生的复极化。④大量Ca2+进入肌细胞,通过钙调素激活肌纤蛋白-肌凝蛋白-三磷酸腺苷系统,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二、胃肠的神经支配(一)内在神经系统存在于消化管壁内,含有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包括:1、粘膜下神经丛:运动神经元释放:Ach和VIP,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也有支配粘膜下血管。2、肌间神经丛:释放的兴奋性递质:Ach和P物质;抑制性递质:VIP和NO;其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二)植物神经系统1.交感神经:分泌NE——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2.副交感神经:⑴分泌Ach——促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⑵分布:横结肠以上称迷走N,以下称盆N。⑶极少数为非胆碱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肽类物质。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一)消化液成份1.水:占90%以上2.无机盐:H+、Na+、HCO3-等3.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粘蛋白。(二)主要的消化液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三)消化液的作用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3、稀释食物,使其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损伤。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及分泌方式:一是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均分布在核和基底之间,故属于基底颗粒细胞。不同的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大小、形状和密度均不同。二是,大部分细胞呈锥形,其顶端有绒毛突起,伸入胃肠腔内,微绒毛可直接感受胃肠内食物成分和pH的一刺激而引起细胞的分泌活动。第二节口腔与食道内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二、咀嚼三、吞咽动画\食道消化.swf一、唾液及其作用(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唾液腺分泌唾液无色、无味、中性液水:占99%无机物溶菌酶——杀菌有机物唾液淀粉酶PH7活性最强,PH4.5失活鱼类无唾液腺(二)唾液的作用1.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2.清洁和保护口腔,它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它可冲淡、中和这些物质,并将它们从口腔粘膜上洗掉,唾液中的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3.在人和少数哺乳动物如兔、鼠等的唾液中,含中唾液淀粉酶(狗、猫、马等的唾液中无此酶),它可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唾液中的氯和硫氰酸盐对此酶有激活作用。家禽、肉食性动物等大多无唾液淀粉酶.(三)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經反射性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二、咀嚼作用咀嚼是由各咀嚼肌有顺序地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咀嚼肌包括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等,它们的收缩可使下颌向上、向下、向左右及向前方运动,这时,上牙列与下牙列相互接触,可以产生很大的压力以磨粹物。1.切碎食物。2.混合食物与唾液,形成食团。3.使食物充分接触唾液淀粉酶,以利化学性消化。4.能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等活动加强,为进一步消化吸收做准备。吸吮作用吸吮也是一个反射动作,吸吮时,口腔壁肌肉和舌肌收缩,使口腔内空气稀薄,压力降低到比大气压力为低0.98-1.47kPa(10-15cmH2O)。凭着口腔内的这个低压条件,液体便可进入口腔。三、吞咽(一)吞咽分期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进入胃。根据食团在吞咽时所经过的部位,可将天咽动作分为下列三期:第一期:由口腔到咽。舌尖上举及硬腭,下颌舌骨肌的收缩,把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舌的运动非常重要。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端。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结果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了鼻回通路;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并紧贴会厌,封闭了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时停止;由于喉头前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就从咽被挤入食管。这一期进行得极快,通常约需0.1s。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这是由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而实现的。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又称蠕动,在食团的下端为一舒张波,上端为一收缩波,这样,食团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前进。(二)吞咽反射传入神经:第Ⅴ、Ⅸ对(软腭和咽后壁),第Ⅹ对(会咽和食管)脑神经的传入纤维中枢:延髓传出神经:第Ⅴ、Ⅸ、Ⅻ对脑神经(舌、咽、喉)和迷走神经(食道)中总之,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它有一连串的按顺序发生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及人体的体位有关。液体食物约需3-4s,糊状食物约5s,固体食物较慢,约需6-8s,一般不超过15s。食道下括约肌LES:近贲门处食道的高压区,受神经体液调节四、嗉囊的消化嗉囊肌层由外纵内环构成嗉囊运动方式主要是蠕动和排空嗉囊壁粘膜内有嗉囊腺(粘液腺),成鸡嗉囊中有乳酸菌,初步发酵,鸽嗉囊腺分泌鸽乳,育雏。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的分泌内分泌腺: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喷门腺外分泌腺:幽门腺粘液颈细胞:粘液泌酸腺壁细胞:HCL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1.胃酸(HCl)●盐酸排出量(mmol/L/H)基础排酸量:空腹时(0-5)最大排酸量:进食或有药物刺激(20-25)●胃液的分泌:主动分泌(质子泵),餐后碱潮。●胃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2)杀菌2.胃蛋白酶原由胃腺的主细胞以胃蛋白酶原的形式分泌入胃腔内。在胃酸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对胃蛋白酶原也有激活的作用。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分解为月示和胨及少量的氨基酸。胃蛋白酶仅仅在酸性的条件下具有活性,哺乳动物的最适pH为2,鱼类的最适pH大多变动于2~3之间.HCl和自身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PH=2活性最强——PH>5失活示和胨3.粘液-碳酸氢盐屏障①粘液由胃表面上皮细胞及胃腺的粘液细胞和贲门腺、幽门腺所分泌。具有润滑作用。②胃内HCO3-主要由胃粘膜的非泌酸细胞所分泌。③粘液-HCO3-屏障4.内因子-VitB12复合物:促VitB12在回肠吸收(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⑴乙酰胆碱:Ach迷走神经肠壁内在神经乙酰胆碱壁细胞胃酸⑵胃泌素胃肠腔内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迷走神经G细胞胃泌素壁细胞胃酸3)组胺:肠嗜铬样细胞组胺壁细胞H2受体胃酸4)生长抑素:D细胞生长抑素抑制胃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抑制ECL细胞释放组胺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抑制胃酸分泌上述物质不仅各自对壁细胞有直接作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⑴头期(神经调节)●是条件反射过程: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作用机制:Ach直接作用迷走神经:GRP间接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30%(2)胃期胃液的特点:1)食物对胃产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所引起的胃液分泌。2)机制:引起其分泌的途经有四条:[①]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②]迷走-迷走长反射直接或通过刺激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引起的胃液分泌;[③]扩张刺激胃幽门部的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促进G细胞分泌胃泌素;[④]化学物质,尤其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如多肽、氨基酸直接作用于胃幽门部G细胞也能引起胃泌素的释放,继而促进胃液分泌。3)特点:占总量的60%,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也很高。(3)肠期胃液分泌:1)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2)机制:主要是体液调节的作用。食糜入小肠小肠吸收的氨基酸小肠粘膜胃泌素胃酸肠泌酸素3)特点:量少,约占总量的10%。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1)盐酸:抑制G细胞—胃泌素胃窦:PH1.2-1.5促进D细胞—生长抑素十二指肠:PH2.5十二指肠球部—球抑胃素刺激小肠粘膜—胰泌素2)脂肪:脂肪入小肠肠抑胃素释放抑制胃的分泌。3)高渗溶液:十二直肠内的高渗溶液肠-胃反射抑制胃分泌释放几种胃肠激素二、胃的运动1、胃运动主要形式(1)胃的容受性舒张1)定义: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可反射性通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引起胃底、胃体肌肉的舒张。2)意义:食物大量入胃,胃内压不变,可暂时贮存食物。容受性舒张是一种反射活动,其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是迷走神经,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反射即消失,故称此反射为迷走-迷走反射,其传出神经为抑制性纤维,神经递质可能为多肽或一氧化氮。(2)胃蠕动:1)自胃中部胃大弯始,向幽门部方向;受胃平滑肌的慢波控制;3-5次/分2)生理意义: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推动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3)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而持续的收缩状态,使胃内保持一定压力。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胃的紧张性收缩逐渐加强,胃内压增大,促使胃液渗入食物。临床上胃扩张和胃下垂,与胃壁平滑肌紧张性降低有关。2、胃排空及其控制胃排空: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的收缩是胃排空的动力,静息时,幽门括约肌呈紧张性收缩,以至使幽门处的压力高于胃窦和十二指肠5㎜Hg,形成功能性括约肌作用,从而可以限制食物过早的进入十二指肠。保证食物在胃内充分被研磨,同时亦可以防止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向胃逆流。胃的蠕动使胃内压升高,当胃内压超过十二指肠内压并足以克服幽门阻力时胃部才排空。(1)胃的排空速度受食物理化特性的影响。一般流体的食物比固体的排空快;颗粒小的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等渗溶液的排空速度比非等渗溶液的快,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排空最慢。胃排空速度与摄食量的平方根呈正比,并因食物性质u而异。摄入的液体食物量越多,排空的速度越快,易被消化的固体食物比难消化的排空快。(2)胃排空的控制:①胃内因素促进排空:a)食量:胃内容物的扩张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和迷走-迷走长反射引起胃运动加强。b)胃泌素:食物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消化产物引起胃窦粘膜G细胞释放胃泌素。胃泌素能使幽门舒张,促进胃的排空。②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a)肠-胃反射: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对肠壁上相应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抑制胃的运动,胃排空减慢。其传出神经可是迷走神经、壁内神经或者是交感神经。肠-胃反射对酸刺激特别敏感,当pH降到3.5-4.0时反射即可引起。b)十二指肠激素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