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市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率先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市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明确发展重点和重大项目,是保障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为全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总体情况产业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经过五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产业规模(按工信部统计体系)从2005年的30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200亿元(预计,下同),在工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8.5%和40%,年均增长率超过30%,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345亿元,年均增长26.8%;规模以上企业数690家,在全市占比达到24%;出口产值23.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32%;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72%,从业人员216.5万人,利税总额达到80亿元。产业项目数量增多,投资额加大。“十一五”时期,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开工重点项目102项,建成投产项目85项,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20亿元。总投资100亿元的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试生产,首期投资10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工业园项目一期电脑和数码相机项目已投产,总投资40亿元的武汉天马4.5代TFT—LCD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如凡谷电子的“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基站射频设备产业化”、艾维通信的“面向重点行业的宽带无线多媒体接入系统示范工程”等一批项目先后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计划”课题。产业布局呈现多元化趋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江汉民营科技园、洪山经济开发区、蔡甸经济开发区、黄埔科技园的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形成特色。我市先后获批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均布局其中。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布局以“两区多园”为基础,正在形成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武汉电子信息产业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全球第一大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已经成为中国光电子产业的重要品牌。通过原始创新,烽火通信、华工3科技等一批企业相关技术与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长飞光纤、凡谷电子、高德红外等一批企业掌握大批相关领域核心技术。武汉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重要的自主研究开发基地,有相关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产业推进工作取得战略突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市制定和实施了《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和实施了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半导体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成立了新兴产业振兴工作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已入选“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一五”以来,市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通过贷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手段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源投入电子信息产业。(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场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还缺乏优势,竞争的层次和程度还不高。电子信息国内市场被外国产品挤占,我市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国产化程度较低。企业开拓本地市场缺少实质性政策支持,开拓外地市场常常遇到地方保护,开拓国际市场缺乏经验和能力。优势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同一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4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导致武汉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力量比较分散,影响了产业的凝聚力和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影响了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扶持资金,影响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在国内外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优势。产业配套能力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链还不完整,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本地配套率较低,许多关键零部件长期依靠外购或者引进,大量零配件、包装材料需从广东、江浙地区采购。富士康落户武汉,本地企业很少能与之配套,富士康带来100多家配套企业才基本满足其生产需求。产业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业整体上缺乏核心技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的生产技术主要来源于总部集团的研发,本土研发投入比例过低,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同时,作为创新体系重要支撑的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健全,投融资渠道相对不足,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化速度慢。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结构快速升级、功能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发展机遇更加突出,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发展机遇1.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电子信息产业因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市5场前景逐渐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据了主角位置,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顺应信息化融合、生态文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电子信息产业出现资源重组和企业并购的新要求,信息技术升级使产业资源要素发生新变化,网络和业务融合对产业格局带来新影响,代工业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出现新趋势,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突破性发展。2.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集聚区,东湖高新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获批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政府首购、科技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在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高新区规划开发面积已扩大到518平方公里。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综合科教优势,加快发展以光电子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带动全市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升级。3.武汉获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经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确定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在25个申请试点的城市和地区中,武汉凭借其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首批12个试点城市之一。未来三年,三网融合可拉动国家投资和消费6880亿元,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型支柱产业。武汉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将获得财政拨款等政策支持,开启巨大的消费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引擎。武汉的城市发展和广电、电信的融合将迈入新时代。64.全市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与重化工等传统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能耗较低,排放较少。因此,全市两型社会建设方案和低碳城市建设方案都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需要加快发展的重要两型产业,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更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和新的发展空间。(二)面临的挑战1.产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及经济增长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竞争、贸易保护、资源争夺等将更趋复杂,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挑战性。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改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国际贸易磨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加,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加大。2.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消费电子产业圈与近年来形成的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主轴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竞争激烈,这四个产业集群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占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对我市争取相关资源配置形成挑战和压力。在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方面,企业为保住原有市场份额和开拓新市场,仍将以降价作为产品促销的首选,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加7大对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进一步挤压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国内相关企业经营将更加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3.招商引资难度继续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许多国家金融市场出现了清偿危机,大公司缩减开支计划,减少并购活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动性放缓。同时,由于国内宏观环境趋紧,外资企业投资转移明显,各地招商引资的难度将有所加大,全行业外商投资增速将继续平缓。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把大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为全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以培育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为核心,完善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培植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武汉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二)基本原则遵循“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开放引进、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产业重点发展与技术创新引进的关系,发展具有“武汉·中国光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坚持扩张产业规模和升级产业结构相结合。引进、培育优质企业,充分发挥龙头项目的示范拉动效应,迅速扩大电子信8息产业规模。同时,依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规律,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努力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探求差异发展相结合。把握国际、国内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等软环境,以技术领先、资源友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积极承接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实现承接项目的产业、技术、人才多重转移。同时,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坚持自主培育,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坚持打造产业链条和锻造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围绕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引进、整合配套企业、研发机构,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明晰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同时,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工程示范应用与政府首购为牵引,加速技术的自主开发和本地化转化步伐。四、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一)发展目标构筑实现中部率先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体系进一步9完善,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努力建设在内陆地区名列前茅,在中部地区位居龙头,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优势领域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市。——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达1000家,在全市占比达到20%,形成10—15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力争达到3.5%;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个。——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产值5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0%,利税总额达到160亿元。(二)空间布局和重点区域发展定位沿三环线流芳—常青40公里地段,建设“武汉电子信息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