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丰城气贯长虹的丰城剑邑大桥宋绍兴十三年(1143)由县治东南迁建于此,曾为“全国三个半孔庙”中之一位江西丰城张巷镇白马寨明清古建筑群丰城建县始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割据江东的孙权奏请朝廷,在南昌南境新设置一个“富城县”,这就是最早的丰城县名。江西在古代九州中属扬州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头楚尾”,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江西先后被称为淮南郡和豫章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公元210年,周瑜病死,孙权令太史慈长期驻防江西,进行军事屯兵。丰城县的定名是在晋代。说到丰城,最值得说的就是丰城的剑和丰城的书院。丰城剑即“龙渊”、“太阿”剑,又名“干将”、“莫邪”剑汉代崔骃《刀剑铭》中说:“龙渊太阿、干将莫邪。带以自御、煜煜生花”,李尤在《宝剑铭》中说:“五才并用,谁能去兵?龙渊耀奇,太阿飞名”。唐代之后,龙渊变成龙泉,李白诗:“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刘长卿诗:“龙泉闲古匣,苔蓟沦此地”。据记载:“吴未亡,恒有紫气见于牛斗之间,占者以为吴方兴,唯张华以为不然。及平,此气愈明。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要宿,屏人,问天文将来吉凶。孔章曰:‘无他象,唯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之精上彻于天耳’……‘在豫章丰城’张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移狱,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九尺。开之,得二剑,一龙渊,二即太阿,其夕牛斗气不复见。孔章乃留其一,匣龙渊而进一。剑至,张公于密发之,光焰华华,焕若电发。后张遇害,此剑飞入襄城水中,孔章临亡,诫其子恒以自随。事其子为建安从事,经浅濑,剑忽于腰中跃出,初出犹得剑,入水乃变为龙,逐而视之,见二龙相随而逝焉。”现在丰城还遗留有当年掘剑匣留下的剑窟,“方七八丈”,并建“剑匣亭”。明代抗倭名将邓子龙曾吟诗:“磨就青蛇胆气豪,神光长射曲江东。张华去后无消息,千百年来起卧龙!”书院文化丰城先后创建了近50所大小书院,这在江西本身特有的书院历史中是有很大贡献的。丰城历史上的书院有莲溪书院、龙光书院、贞文书院、徐孺子书院、罗山书院、龙泽书院、桂林书院等。其中龙光书院建于两宋之际,是纪念丰城龙光射牛斗之墟的著名典故而建,由于龙光书院获得宋高宗的赐额和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朱熹在龙光书院进行讲学活动,影响很大,“四方至者逾三百人”,学舍几不能容。桂林书院桂林书院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由当时当地儒商富绅夏子哲创建龙光书院龙光书院,在丰城西南部荣塘境内,即丰城古县治之地,为宋代私办,宋高宗赵构赐名的龙一所著名书院,收入《中国书院辞典》。北宋大观元年(1107),陈瑞(字应龙,官至大司寇)迁居荣湖后,首办第一件事是立荣塘义无反顾学。明陈廷章《龙光书院事实》曰:“吾祖荣湖应龙公於宋大观丁亥,立书院于古丰县治之上榜,晋令雷孔章(雷焕)掘剑之侧。剑池之名鸣天下,览山水之胜,有志以立义学,以诲乡邑及四方之来学者。捐剑池庙、山寺桥陂上田五百亩以给之,远近无不感动。”龙光书院建筑规模,是丰城历史上所办书院中佼佼者。其建筑风格,具有四合院式布局的特点。院落座北向南,分前后两进。中轴线上,首为大门、上石匾嵌有“龙光书院”四个黑色字,真字体,长2米,宽0.5米,今仍存,中为大殿,置先师孔子圣像;后为六经楼,藏经书三千余册;之后为仰止堂。丰城特产冻米糖每年中秋一过,农村家家户户把糯米饭凉干,炒成爆花米,用米糖拌粘,切成块块,待客解茶。这种糕点叫做“炒米糖”、“米花糖块”。更讲究者,用上等糯米饭做成冻米“干饭”,再用清茶油煎泡“干饭”,使“干饭,变成爆花米,再用饴糖粘结,冷却后用薄刀切成小块,前后经过半成品和成品共20个工序加工而成,俗称“小切”。丰城冻米糖,以纯糯米、净茶油、砂白糖为主要原料。以透明饴糖、芳香桂花、红细柚丝为辅助原料,它的特点是选料严格,曾流传着这样的话:“新干的糯谷米,龙泉的清茶油,江苏的桂花香,台湾的白砂糖”。具有香、甜、脆、酥的特色。四角平整,洁白晶亮,红柚丝均匀铺面,小块切包,松脆爽口,落口消溶,无渣无屑,不粘牙、不塞牙,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