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总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总复习教育学院----10教育技术2012-12中国学者:传播是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第一章绪论传播学的确立: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2、心理学家--卢因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了传播的“五W”模式和“三功能说”,引出了五W研究。三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宣韦伯)(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也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传播学系统化、理论化的大师。施拉姆一生编著了30余部著作,500多万字,其中代表性著作有:1、《大众传播学》(1949年),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2、1954年写成《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1956年写成《报刊的四种理论》。3、《人类传播概论》(1973年)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的初步形成。4、他的著作《大众传播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提出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50年代进入中国、1978年复旦大学开传播学选修课、1981年招第一个传播学研究生居延安、1982年在中国北京第一次召开传播学国际性会议、1983年有了第一部传播学著作《传播学》、1985年成立第一所高校传媒机构“复旦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1988年中国有了第一部传播学教材《传播学原理与应用》(邵培仁)、1996年新闻学由二级学科申为一级学科并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传播的类型一般: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传播;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P4图1-1传播的类型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的异同P7阅读教育传播的四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环境效果教育传播的演进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P11表1-2教育传播的演进教育传播学性质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传播本体的研究2、过程和模式的研究,内容的研究,符号,通道与媒体,传者与受者,环境,效果及研究方法。P16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特例: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受教育者、噪声、反馈与效果等。教育传播过程要素分析信息符号信号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号符号信息信道译码信宿译码编码译码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教育信息的设计P23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P27(一)问题/项目的设计(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三)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育传播的模式什么是传播模式(模式就是范型、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A、是对传播过程进行的直观的简洁的描述;B、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C、优秀传播模式具有的特点:呈现性、整体性、超陈性、启发性、实用性D、模式的表现形式(词语式、图解式、数学式)。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德互动传播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常用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A、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P39图2-13B、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述评。P40C、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传播模式D、远程教学传播模式E、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这种模式的两种教学方式P43F、协作互助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的教育传播模式特点教学传播功能P45(课堂讲授型,个别辅导,讨论式,探究式,专题网站式)第三章教育传播的信息和符号信息的特征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具有知识的秉性;可以被传输和存储;可被提取加工变换;信息的形态P57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人类信息所谓信息,就是指受传者收到讯息前未知的内容,一般具有客观性、传递性、存贮性、抽象性、感知性、共享性的特点。信息社会对人类的影响A:信息过量的影响B:信息匮乏的影响C:信息污染D:信息侵略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和韦弗教育信息的来源教育信息的概念教育信息的来源戴尔(E.Dale)在他著名的“经验之塔”中将人类获取的信息分成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获得信息;二是从机器信息体中获取信息;三是从符号信息体中获取信息。教师客观事物教学信息体教育信息的特性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A机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B实践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C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于教育信息的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著名的九段教学策略,包括引起注意、告之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内容、提供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教育传播符号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标准及本质符号的特性:(1)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动物不能创制符号;(2)符号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没有符号另外: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符号的本质(1)代表事物(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3)符号意义因环境、时间而改变(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区别(5)符号是传播中编码和译码的中介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和复杂的符号系统。理想状态下的编码和译码(1)传播线路畅通、双方乐于沟通、无噪音干扰(2)符号系统双方都熟悉、能顺利使用(3)符号具与符号义基本对应(4)符号、表述、文本所传信息任务,双方必须分别加以明确规定(5)符号在编码和译码中,双方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如语法、修辞等语言的特性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语言是线性的语言具有社会性普通语义学对语言的分析(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教育传播中运用语言应注意的原则1要有明确的目的2要有针对性3要有适当的强化4要进行不断地调整5要有整体性非语言符号的类型非语言符号的功能传播态度与情绪补充与强化语词代替词语P85非语言符号的特性普遍性形象性多维性整体性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辅助性原则准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教育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阅读P86-87象征性非语言符号,说明性非语言符号,表露性非语言符号,体调性非语言符号,空间的非语言符号,类语言符号,副体态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多符号传播系统具有以下特性多符号性整体性互补性第四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什么是传播通道指传播信息的途径,含3个要素:编码、译码、信道。A、编码:信息-(信源编码)符号-(信道编码)信号B、译码:信号-(信道译码)符号-(信宿译码)信息C、信道:空间信道/线路信道/媒介信道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真实世界的事物信道信号符号信息受者理解的事物信息符号信号信息传递的途径信息符号信号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编码编码过程信号符号信息信道译码信宿译码译码译码过程教育传播通道类别a、学生-教师通道b、学生-媒体通道c、学生-实际事物通道d、学生-家庭通道e、学生-学生通道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因素A、来自信源的干扰B、来自编码的干扰C、来自信道的干扰D、来自译码的干扰如何避免教育传播中的干扰A、避免信源的干扰B、加强硬件建设C、克服编码、译码的干扰传播媒介的特点实体性(可见、可触、可感)中介性(居中间、桥梁性)负载性(负载符号、图案)还原性(负载符号的原声、原形)扩张性(信息共享、如传播思想等)传播媒介的分类A、书写媒介B、印刷媒介C、广播媒介D、影视媒介E、互动媒介传播媒介研究理论A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B麦克鲁汉的媒介决定论C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D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E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选择教育传播媒介应考虑的因素a学习类型b媒介成本c媒介成能达到的效能d低成本高效原则媒介环境构成的因素主要有:媒介威望、社会意识、团队精神、行为规范、求实精神等。利用媒介进行教学的9大策略(1)利用媒介辅助教师课堂教学(2)利用媒介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利用媒介自主学习(4)选择媒介协作学习(5)利用媒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6)利用媒介进行远程教育(7)利用媒介进行研究性学习(8)选择媒介综合学习(9)利用媒介进行创新学习第五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教师的角色:把关人信息发送者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把关人信息发送者教师的性格特征(一)理智型教师(二)意志型教师(三)情感型教师(四)组织型教师教师的传播行为(一)教育信息的收集(二)教育信息的加工(三)教育信息的传递学生的传播行为(一)接收传播信号(二)进行译码(三)输出与反馈信息学生传播行为的特征(一)目标性(二)主动性(三)选择性教师的传播心理一、动机与兴趣二、情绪和情感三、意志四、能力五、教师威信学生的传播心理一、选择性心理(一)选择性注意(二)选择性理解(三)选择性记忆二、遵从性心理(一)群体因素(二)个体因素第六章教育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校园环境:物质、心理教室环境:最直接的环境因素社会信息:教师作为把关人、学生的信息能力人际关系:协作学习、竞争学习与个别学习校风班风:物理因素,如电、光、声、色、空气、温度教室环境是教育传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也是教师最能控制的一种环境因素;环境与传播的关系A、传播依赖环境a、传播在环境中进行;b、环境是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c、良好环境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B、环境影响传播a、影响无处不在;b、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由自己产生的,不受外力影响的,即自发的;c、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潜在的、渐进的、有渗透性的,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传播环境的特征A、无限性B、开放性C、差异性D、相关性E、影响性、“地球村”和“全球化”的概念教育传播环境评价的标准学校物质环境、学校社会心理环境、个体发展评价标准: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整体性第七章教育传播效果子弹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传播效果的构成至少应包括知识、智能、价值、态度、行为的改变。教育传播效果评价的标志是传播过程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三个层面1、从受教育者发生的变化看2、从时间角度看3、从规模效益的角度看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二)特定的教学对象(三)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四)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一)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1、达标程度2、教学时间3、教学规模(二)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一、共同经验原理二、抽象层次原理三、重复作用原理四、信息来源原理五、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第八章教育传播学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法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教育传播实践选择课题得出结论分析资料确定变量,建立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提出问题实践检验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