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制作人:yh论中世纪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总论发展背景发展历程结语总论中世纪哲学的核心主题是企图结合信仰和理性。哲学家们力求使基督教信仰可以理喻,并证明基督教和理性的相容性中世纪(5~15世纪)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逐渐瓦解,欧洲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日耳曼人征服罗马的过程中,基督教得到了保全,它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和科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或工具。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发展背景发展历程早期中世纪哲学(约400~1000),奥古斯丁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中期中世纪哲学(约1000~1300),是经院哲学的全盛时期晚期中世纪哲学(约1300~1500),是经院哲学的衰落时期。早期中世纪哲学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占统治地位。教父哲学吸收了新柏拉图学派和斯多阿学派的哲学思想。新柏拉图学派公开主张有神论,奥古斯丁在其影响下,把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系统地论证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教父学的特点是:否定唯物论和科学知识,提倡盲目信仰和宗教狂热,论证上帝创造世界,鼓吹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波爱修奥古斯丁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主要著作:《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奥古斯丁他认为,物质世界是暂时的,灵界是永恒的,神是无限而永恒不变的超越存在。在神之中蕴含了万物的原型,灵魂只有与感官分离,才能认识真理,认识真理就是认识神。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立了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完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体系: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化。奥古斯丁教堂中期中世纪哲学由早期的教父哲学转化而来的经院哲学正式形成,轻视经验、贬低理性、烦琐空洞等等是其特点公元13世纪,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繁荣,经院哲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系统化,其集大成者是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人物:爱留根纳、安瑟尔谟、洛色林、阿伯拉尔、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为基督教神学作论证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其内部存在着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唯实论代表经院哲学的正统派,它认为一般概念先于个别事物,个别事物由一般概念所派生;代表人物:安瑟尔谟唯名论则是其反对派,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一般概念不过是表示一类个别事物的名称或符号。代表人物:洛色林和阿伯拉尔爱留根纳(JohannesScotusEriugena,约800-877)是“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成为这一时期独具一格的哲学家,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主要著作:《论自然的区分》、《论神的预定》安瑟尔谟: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极端的实在论者,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主要著作《独白》、《论道成肉身》、《神何以化为人》、《关于真理的对话》阿伯拉尔:法国哲学家,神学家。人称高卢的苏格拉底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表示事物共性的概念主要著作《神学导论》《自我认识》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纳(Thomas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托马斯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主要著作:《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论存在与本质》、《论自然原理》、《论真理》、《波埃修论三位一体注》、托马斯·阿奎纳主张托马斯·阿奎那从变化的现实世界出发,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动因”与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结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现实的思想来分析存在,认为在非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潜能是未确定的存在,还未曾具有形式,是未实现的存在。托马斯·阿奎那从这种理论出发,不同意安瑟伦关于神的本体论的证明,也不同意波拿文都拉关于创世在时间之始的论证,认为创世说无法证明,也无从确知,只能作为信仰接受。他虽从存在出发,以感官为知识来源,确认理性有其活动领域,但基本上仍认为:理性与一切知识并非独立,而是信仰的补充,其作用只是支持基督教的信仰。晚期中世纪哲学14世纪初,城市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市民阶级兴起,罗马公教会逐渐衰落。怀疑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基督教神学家面对理性主义冲击基督教信仰的情况,谋求将宗教信仰与理性进一步分离。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变化,为14世纪下半叶以后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代表人物:威廉(奥康的)、约翰·邓斯·司各脱、罗吉尔·培根约翰·邓斯·司各脱(JohnDunsScotus,约1265-1308)苏格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名论者曾经大胆地提出了物质具有思维能力的推测。他认为,上帝是万能的,它完全可以赋予物质思维的能力。罗吉尔·培根(RogerBacon),1214年~1292年。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伟大的科学家。他的著作很多,著名的有《大著作》等。经院哲学的衰落约翰.邓斯·司各特认为神的意志绝对自由,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理解神。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分离导致对神学的怀疑,威廉(奥康的)主张一切知识以事实为标准,宗教信仰的内容不可能成为理性探究的对象。承认不可能靠理性维护宗教信仰。这时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哲学讨论的问题转向神与世界和人的关系:神的一体三位之间关系,人的灵魂的功能,神恩的地位及其与人的善行、自由意志的关系,神是否预知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等。这反映出人们在神学体系中力求扩大人的地位的思想。在基督教内,传统神学与教会权威的没落还体现为思辨神秘主义的兴起。14世纪初,德国多米尼克会修道僧弗赖堡的犹崔奇从新柏拉图哲学出发,称人的灵魂中心直接受神光照,是神圣的安息之所,为其后的思辨神秘主义奠定了基础。中世纪(5~15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