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堂建筑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方中世纪教堂建筑第一节伊斯兰教堂建筑圣索非亚大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建于537年,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颠峰之作,历代皇帝都在此加冕.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后被改建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型建筑,教堂的圆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圆顶之一。它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蓝色清真寺是回教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锡南(Sinan)的得意弟子MehmetAga的作品,也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大圆顶直径达27.5公尺,还有4个较小的圆顶、30个小圆顶;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建筑师听到素檀何密一世「黄金的」的命令,没想到「黄金的」和「六根的」音很近,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有了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的美有四个观察点,第一是光线。穿过260个小窗的光线,溶入昏黄、呈圆型排列的玻璃灯光中,幻光明舞,像是个虚拟的空间。第二是伊兹尼蓝磁砖。整座蓝色清真寺装饰着的2万片上的伊兹尼蓝磁砖。第三是地毯。寺内铺满了的伊索匹亚的朝贡的地毯。第四是阿拉伯书写艺术。支撑大圆顶的4根大柱直径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它能反射出强烈的光彩,好像是小型的反射镜一样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片非物质的闪光幕帘,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教堂的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人物都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仿佛人们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他们穿着华丽的服装,珠光宝气,织锦彩缎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所有的人物没有动作,也没有变化,时间与空间也由此被升华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人物与地面的垂直悬浮关系,仿佛宣称着这凝结在金色闪光中的一切是一个折射的天堂而不是人间的景象。画匠们是要我们把皇帝与皇后当作耶稣与圣母的。在提奥多拉的外衣边上有三王礼拜的故事,同时查士丁尼两旁的12个随员象征耶稣的12个门徒。这种人与神的混淆也正是政教合一体制所需要的。第二节基督教建筑1,古罗马建筑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风格。中世纪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比萨(Pisa)位于意大利中部,著名的比萨斜塔,倾斜地立于比萨古城内绿草如茵的教堂广场,叫作米拉科利广场,又叫奇迹广场之上。比萨斜塔是比萨教堂建筑群中一座造型古朴秀巧的钟塔,因为斜而喧宾夺主了,知名度超过了旁边华丽精美、更具艺术气质的比萨大教堂和圆形洗礼堂。主教堂里的祭坛雕刻、镶嵌画、洗礼堂中的祭坛很有名,洗礼堂内有一雕塑《诞生》,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画中有圣母玛利亚和一群迷途的羔羊。如今迷途的羔羊不到教堂里去,都斜倚着洗礼堂或教堂的大理石外墙,欣赏着明媚阳光恣意照耀下的比萨斜塔,感觉比萨就是天堂。意大利比萨教堂群比萨斜塔高54.5米,直径16米,分为8层,除底层和顶层形状有所不同外,其余6层结构相同,圆形立柱环绕四周,像个歪的大鸟笼。共有213个由圆柱构成的拱形券门,斜塔通体由白色大理石砌成,重达1.42万吨。塔内有螺旋状楼梯294级,从楼梯走到每层围廊上向外眺望,沿梯而上至塔顶,比萨城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塔基碑文记载,从1174年到1350年竣工,经历176年。据说大约10世纪比萨王国一次胜仗掠获大批财宝,为炫耀功绩大公决定建座大教堂,旁边修座钟塔。建塔之初塔体还是笔直向上的,但兴建至第三层时,发现塔体开始倾斜,工程被迫停工。塔体倾斜原因是土层强度差,塔基基础深度不够(只有3米深),再加上大理石砌筑的塔身非常重,造成下沉,是因建筑师的调查勘测,设计有误、奠基不慎造成。塔停建96年后,又开始继续施工。为了防止塔身再度倾斜,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但建成的三层倾斜已成事实,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还是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600多年来,因松散的地基难以承受塔身的重压,塔身仍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继续而缓慢地向南倾斜,塔基南面已开始下沉。近一个世纪以来,塔已向南倾斜大约30厘米,斜度达到8度,塔身超过垂直平面5.1米。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一次大地震,斜塔受到强大冲击,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22分钟之久。斜而不倒,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使比萨斜塔闻名遐迩。600多年过去了,比萨斜塔晃晃悠悠,就是不倒,歪歪地游离在横平竖直的规则之外,成为迷人而神秘的另类,还因而倍受关注。意大利当局为拯救斜塔,早在1930年塔基周围就被灌浆加固,1973年又禁止在以斜塔为中心半径1.5公里范围内抽水。到1999年1月塔顶距中轴线偏斜已达4.8米,意大利当局已向全世界广泛征求保护方案,同时在塔北侧加压830吨的铅块,在塔身三分之一处加了一圈铜缆,向北牵拉固定。比萨斜塔的纠正工程实际上是固斜梦想工程,目前在世界建筑名家的轮番医治下据说已经病情稳定,可保300年不倒,人们都希望比萨斜塔能斜多久就斜多久,不要倒啊。罗马式特征比萨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如果是教堂,就要在它旁边要加筑塔楼。于是,在筑墙时,一方面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呈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但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教堂前方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它的布道坛可追溯到1260年。洗礼堂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后来的一些工程也采用了哥特式风格。圆形洗礼堂的直径为39米,总高为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画面中圣母玛丽亚侧卧其间,下面的羊群隐喻耶稣救赎的民众。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大门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教堂建筑空间宏大,宽阔的横厅和纵深的中殿使堂基呈纵长方的拉丁式十字架形。在建筑结构上运用厚实的石墙、圆形的穹窿、半圆形的拱券和层层叠叠的连拱柱廊。教堂的各个部分均可独立,自成单元,但又互相联结成一整体。意大利比萨大堂(始建于1063)可为代表。它继承了古罗马长方形会堂的形式,并且运用了传统的哥林多式圆柱,不设中庭,外墙用磨光的大理石贴面,逐层用修长纤巧的柱子和连拱装饰,使建筑物外部可与内部媲美。2,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彩绘玻璃使得教堂显得更加壮丽、神秘,置身其中就像进入彩虹的世界,充满了美妙的宗教气氛。婚礼图圣母像嵌瓷画圣母像基督的洗礼米兰大教堂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纪是上帝主宰的时代,是神灭掉人的最黑暗时代,人们纷纷走进教堂,接受上帝的熏陶,忍受现世的苦难,祈望死后进入天堂。教堂里有《圣经》,但大多数人读不懂、不会读,所以神圣的教义只能通过绘画和石头来讲述——把它雕刻在教堂的墙壁和柱子上。于是圣人的形象和《圣经》的内容,寓言和布道场景都装饰到了教堂上,那里便成了大家都能读懂的“石头圣经”。所以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基督教活动主要是教堂,所以其美术和教堂建筑、壁画和雕塑装饰融为一体。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伊恬大教堂法国3中古俄罗斯风格建筑柏拉仁诺教堂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柏拉仁诺教堂始建于公元1555年,公元1560年完成。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外红场南端,是俄罗斯中后期建筑的主要代表。16世纪中叶,伊凡雷帝为纪念战胜蒙古侵略者而建。建筑风格独特,内部空间狭小,着重外形,较像一座纪念碑,中央主塔是帐蓬顶,高47米,周围是8个形状色彩与装饰各不相同的葱头式穹窿。建筑用红砖砌成,以白色石构件装饰,大小穹窿高低错落,色彩鲜艳,形似一团烈火,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