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0课赤壁赋精品课件 语文版必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0课赤壁赋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诗海探珠【注】①翠微:青翠的山坡。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赏析】李白作这首田园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隐士。本诗以诗人的活动为中心,以田家饮酒为题材。从“山月随人归”开始,遇斛斯山人而至其家,直至畅饮美酒,放声高歌,忘却人间的名利,淡泊而恬远。让诗人“醉”的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青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诗人极具渲染之势,既写了山色的青翠,又写了豪饮的畅怀,表达了诗人遇知己的欢乐喜悦。全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采飞扬,颇有清俊之味。【思考】“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第10课赤壁赋基础自主学案一、字音壬戌.(xū)举酒属.客(zhǔ)窈窕..(yǎotiǎo)凭虚御风(pínɡ)扣舷.(xián)袅袅.(niǎo)酾.酒(shī)横槊.(shuò)匏.尊(páo)相与枕藉.(jiè)嫠.妇(lí)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蜉蝣..(fúyóu)二、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②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③杯盘狼籍.(籍,通“藉”,零乱)④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三、一词多义(1)固①固.一世之雄也本来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己见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⑥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到底(2)逝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逝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③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④时不利兮骓不逝.跑(3)之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结构助词,的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代词,不译④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清风明月等⑤故为之.文以志指示代词,这四、词类活用①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使动用法)②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使动用法)③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④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⑤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占,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⑦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捕鱼砍柴,名词作动词。)五、古今异义①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②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内心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③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④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六、特殊句式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②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③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④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⑦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⑨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七、名句默写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写了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列“苏黄米蔡”之首。2.资料链接“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六、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要写此美景?【提示】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度,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2.文章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提示】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提示】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吗?“美人”即心上思慕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吗?“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吗?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对美好事物、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4.作者安排主客对话两段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作者安排这两段内容,意在解释悲情和快乐产生的原因,揭示文章的主旨。客人所说的内容,是从对历史人物和自身处境的感慨的角度,抒发现实人生的苦闷,其核心是悲叹人世的无常和人的渺小及人生的短暂,这是悲情产生的原因。主答客问,着重阐明“变”与“不变”的哲理。作者站在“不变者”的角度看天地景物,自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纵情山水之情、乐观豁达之形表露无遗。这两段对话,集中阐述了作者面对失意人生的人生态度。另外,对文中“客”的理解,也不应过于拘泥,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看成是作者的另一个自我,主客对话,即是作者思想和内心情感的矛盾和争斗。5.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转悲为喜的?【名师点拨】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6.“客有三悲,苏子二论”是《赤壁赋》理中见景、景中寓情的高妙之处。请你简要分析“客有三悲,苏子二论”的具体内涵。【名师点拨】“客有三悲,苏子二论”的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出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有三悲: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苏子二论:一为“何羡”论,一为“共食论”。在苏子看来,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那么,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获得无限乐趣。此二论于论理中见景见情,显示出苏子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细剖·深析][楼主]请在阅读有关苏轼生平或传记的基础上,说说苏轼对待逆境的人生态度如何。[沙发]处变不惊,执著追求。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明知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尽管不幸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板凳]随缘自适、超然物外。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悲观厌世的念头,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人事的变动。他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苏轼没有一丝抱怨,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在逆境中他抱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态度随缘自适。由于苏轼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无往而不乐”,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三楼]热爱生活,善处人生。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