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0/2/5劳动社会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第二节劳动社会学原理•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最早出现在法国–首次使用者:乔·弗里德曼&彼·纳维利–产生时期:19世纪20-30年代•劳动及相关概念–劳动–劳动者–工作–职业与行业•劳动–含义:劳动=生产活动+服务活动–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重要性•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活动•劳动同时创造了财富•劳动者–地位:主体;基本要素–广义: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狭义:前提+劳动能力+劳动岗位+劳动规范+活动–四要素•劳动年龄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劳动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劳动报酬。•工作–定义: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产生:随着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劳动组织的出现–注意点:有偿劳动;特定组织中;雇佣关系和经济交换关系建立后的劳动•职业–产生: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定义: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行业–定义•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基本点•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国民经济部门;•同一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它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服务,创造的使用价值基本相同。•职业与行业的关系–共同点•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劳动者–劳动的社会关系•劳资关系——工会组织与雇主组织的集体谈判制度•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劳动的社会结构——横向和纵向–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劳动社会学理论•三阶段–古典阶段•确立各学派所关注的基本命题–现代阶段•详尽阐述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迪尔凯姆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韦伯主义——科层制的基本要素(?)–管理学派——泰勒&梅耶(“社会人”)–制度学派——凡勃伦&康芒斯–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现代劳动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新马学派/激进学派•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马勒–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洛克伍德–新制度主义学派•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新管理学派——法约尔、巴纳德•行为科学/组织管理/人本管理/自主管理/人文管理–新经济社会学•网络理论——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文化理论——扎勒泽&迪马乔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实证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标准,量化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课验证性–人文主义——以韦伯为代表•社会学目的在于理解•社会学任务:试图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理解–批判主义——由马克思开创•辩证的总体分析•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从现实条件出发–实证观点——通过经验资料的验证–整体观点——将劳动社会视为有机整体–发展观点——将劳动和社会视为自然历史过程•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研究逻辑•“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研究五阶段•准备—提出研究假设—展开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文献/访问/问卷/实验–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也称实地观察法•局外观察、半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第二节劳动的社会关系•第三节劳动的社会结构•第四节劳动环境•第五节劳动群体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劳动的含义–概念•劳动=生产活动+服务活动•三层次:法律允许+交换活动+满足需求–共性与个性•共性:人与自然→继承性;人与人→群体性/相依性•个性:5种分类(第五?)–社会职能•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劳动的社会化–概念•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是转变(?)过程–内容•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发展进程•第一: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第二: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第三:机器和大工业阶段;•第四: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第二节劳动的社会关系•劳动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劳动的自然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创造•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收到社会制度、国家和市场影响下的劳动关系–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市场机制基本关系–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主体•狭义——企业、劳动者•广义——企业、劳动者、国家、市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之间关系•四个要素•六对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结构•最主要的关系——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两方关系–最主要的关系: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实质:劳动交换关系——经济交换+社会交换•三方关系与三方性结构–三方关系:劳工、雇主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三方性结构•含义:三方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三要素: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对工会组织在法律上的承认。•三方性原则–体现•发言权、表决权、最基本的平等权;•三方参与劳动关系的处理–三方性原则与三方机制的关系•三方性原则是三方机制的核心,是其静态形式;•三方机制是三方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其动态运动形式•三方协调机制–本质:协调与平衡利益需求–我国的三方协调机制:目的&职能(6)•国际劳工组织–宗旨:社会正义、持久和平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目标及措施–国际劳工标准•时间:每年一次国际劳工大会•形式: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组织建议书•目的:保护全世界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第三节劳动的社会结构•劳动的产业结构–分类:费希尔首次使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内容、结构变动、结构优化•第二产业:内容、结构变动、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内容、结构变动、结构优化•注意三产业之间的关系—P36(基础?主导?推动力)–发展趋势•配第——克拉克命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变迁一般规律:“一、二、三”转向“三、二、一”•劳动的职业结构–职业含义:相对稳定+有偿+专门–职业划分方法•职业标准编码法;社会地位分类法;心理差异分类法•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职业结构变迁•发达国家:体力性的、非技术性的职业减少脑力性的、技术性的职业增加•我国职业结构特征: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劳动力性别结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反映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庭劳务负担–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相关制度保障–婴儿出生性别比例对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影响•劳动者的年龄结构–不同等级的年龄结构–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空间分布不平衡;老龄化趋势进程日趋明显•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影响一:劳动力不足;影响二:影响经济发展;影响三:增加养老经费第四节劳动环境•劳动环境与劳动者–自然环境与劳动者–社会环境与劳动者–劳动环境与心理、劳动效率•劳动保护–含义:国家和社会保障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意义•满足劳动者安全需求和社会性需求的重要保证;•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内容•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时间;速度;物质条件;特殊··•劳动经济条件保护—最低工资制度;•劳动社会条件保护—素质;职业;人际关系;参与权。•劳动中的人际关系–概念:互动关系+心理关系–理论——梅耶的霍桑实验•结论: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沟通–人际吸引:依存关系+相互喜欢和亲昵•四阶段:注意→认同→相同→交往•影响因素:1能力;2品貌、气质;3报酬;4相似与互补;5邻近与熟悉–中国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传统的中国人际关系•新型人际关系——网络式&校园式第五节劳动群体•含义及特征–是一种组织,劳动力的组织;–是一个体系或系统,具有层次性的结构;–是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群体结构–群体的正式结构•直线制(4特征);职能制;直线-职能制;•水平结构(事业部制);矩阵结构–群体的非正式结构•积极功能: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稳定性;增强灵活性•消极功能: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凝聚力;破坏运行。–知识经济引发的组织结构变化——根本性改变•集权化→分权化;•规范化→创造力;•纵向层次结构→横向层次结构。•劳动士气–含义:劳动精神状态、劳动积极性–评价因素–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劳动组织方面的因素•劳动者个人方面的因素•士气激励理论–需要理论——马斯洛&克莱顿·艾尔德(ERG)–期望理论——维克多·弗洛姆(M=V×E)—因果–公平理论——亚当斯(局限性)–双因素理论——F·赫兹伯格–人性假设与X、Y、Z理论•经济人假设和X理论——泰勒、法约尔、韦伯•自我实现人假设和Y理论•复杂人假设与Z理论——薛恩、威廉·大内第三章劳动者•第一节劳动者与劳动力•第二节作为社会人的劳动者•第三节劳动者与社会文化环境•第四节劳动者行为•第五节劳动者社会化•第六节闲暇与劳动第一节劳动者与劳动力•劳动者–定义:前提+劳动能力+劳动岗位+劳动规范+活动–地位:研究主体&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劳动力–定义:体力+智力→生产使用价值–相关:劳动力人口;劳动力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第二节作为社会人的劳动者•劳动者的素质–自然素质•体力: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心理因素: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文化水平、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体现本质层面&最关键的部分其包括为:价值观、劳动态度—9内容(“工作满意度”)•劳动者的现代化—10特征•劳动者的人格–含义:心理特征的总和;反应方式+交往方式总和–人格因素的五维度•外倾性;随和性;责任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三种形式•自主控制——相一致;•诱导控制——不完全一致;•胁迫控制——不一致。•劳动者的观念–效率观念;–时间观念;–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的观念;–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观念;–创新观念;–自主观念;–民主观念。•先进的生产力是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第三节劳动者与社会文化环境•微观社会文化环境–劳动者与技术——技术异化的影响–劳动者与操作过程–劳动者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劳动纪律•中观社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含义:中心+内容+目标–内容•企业价值观念—核心;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人物;企业形象。–特征•独特性;功能整合性;实践性;•渗透性;社区性;行业性;群体性。–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宏观社会文化环境–含义: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习俗+社会规范–劳动者是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的主要体现者;–劳动者受宏观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第四节劳动者行为•概念–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类型–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社会行为–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依据: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正式行为与非正式行为•从劳动者行为的组织特征角度•劳动者行为分析–最重要的劳动者行为—劳动性行为(劳动行为)–劳动行为系统•动机子系统;劳动行动子系统;劳动结果子系统;•制约子系统–劳动行为与劳动效用•劳动效用:效用回报;理性劳动者;劳动素质•劳动效用最大化和劳动行为第五节劳动者社会化•劳动者社会化分析–社会化–

1 / 1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