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二○10~二○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编号2303001502课程名称劳动社会学主讲教师杨巍巍评分学号2010031267姓名陈嘉伟专业年级法学院法学专业10级6班教师评语:题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宏观方面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等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1.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由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的速度紧密相关。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宣扬的多为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动作用,诸如扩大内需、缓解社会就业矛盾,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等等,很少触及到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致社会、学校和个体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准备不足。2.社会对劳动力需求速度与社会劳动力增长速度不相适应作为就业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市场,无疑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一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致使新增的众多企业和经济项目对劳动力的吸纳需求相对下降,造成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现象。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3%、12%和8.3%,就业增长率分别为310%、1.2%和0.9%,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0.332、0.1和0.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所需就业的劳动力却迅速增加。十五期间,每年城镇平均新增劳动力290万人,加上现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200多万,按GDP每年增长7%~8%,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到800万,年度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的富余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3.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和招生的盲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通常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开什么专业。政府、高校也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并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产生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矛盾。另一方面,在招生过程中,各高校都是根据政府分配的计划来招生的,但是具体到学校开设的专业及各专业计划招生的数量,实际上由校方决定,什么专业最热,就多招什么专业的学生。学生及家长也是一样,通常只根据当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来决定所选择的专业。而一旦决定,便是4年不易改变,4年以后市场是否能完全吸纳,谁都把握不准。4.家庭、学生因大学教育的较高投入,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形成就业观念的障碍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高校发展的经费瓶颈问题,推动我国高校制度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不仅已超出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收费水平相比明显偏高。据统计,1989年全国高校学杂费标准为208元,1993年为610元。从1994年到2000年,各年普通高校平均学费依次为:800元、1200元、3200元、3500元、4500元,2000年比1994年上涨了4.6倍。而同期,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不到1倍。学生还必须考虑一笔不小的住宿费和生活费,然而,200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860元,而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309元,收支相抵结余为1551元,农村居民2001年人均收入为2366元,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741元,收支相抵结余仅为625元。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费用一般只占普通家庭收入的10%~1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有大批收入水平不高的民众是不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条件的。他们之所以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债台高筑供养子女上大学,就是期望子女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回报,通过大学教育改变自己的地位、身份,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障碍。5.城乡差别、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影响高校毕业生的供求状况我国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是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国有企业来看,目前仍然处在转轨改制、减负增效的过程中,生产经营尚未完全走出困境,下岗问题仍然突出。国有经济在原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余地已经不大,因而很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政府机关来看,中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后,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大量精简、分流,不仅导致毕业生进入行政机关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他们还要和行政机关精简下来的人员竞争就业。许多事业单位目前人满为患,超编运转,单位内部子女、家属就业负担沉重,接纳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毕业生的需求动力不足,毕业生到这部分地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上述五个方面原因外,还有学校、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学校方面:培养质量普通下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等。用人单位:用人行为不规范,虚假承诺,关系择人,盲目追求高学历,择人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经济歧视、户籍歧视等。学生自身的原因:择业期望值过高,个人综合素质低,特别是一部分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协作精神、职业道、思想政治觉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另外,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推广非正规就业手段乏力等,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3年刚达到15%,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1%。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表现最为充分。一方面,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经济体制、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经济总量规模决定高等教育的总量规模,市场供求决定高等教育的供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只有当社会经济总量的规模扩大、速度提高时,对高等教育的规模、速度的需求才会随之扩大。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只能依靠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当前,要优先发展那些就业增长空间较大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就业实力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必然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因此,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环境,积极研究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加,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程和教学安排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学生评价机制逐步由偏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能力鼓励毕业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各环节。因此,一定要建立由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要按有关规定,确保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三到位;在就业指导方面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加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势的替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大众化的教育阶段,需要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因特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三是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四是择业技巧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在就业供需见面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从而错失良机。要对学生进行面试技巧指导,提高就业、择业能力。4.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和生产第一线,扩大学生的就业视野作为学校,首先应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其次,学校应针对人才需求多元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既重专业教育,又重素质教育,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政府,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工资补贴等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行业工作;其次,政府人事部门要对大学生的人事档案和户籍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探索取消高校新生录取的国家干部身份的有效方法,在户口、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身份积累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大学生到私营企业、个体、三资企业、农村艰苦行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保护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时的身份积累的继承性、连贯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我们深圳大学的三支一扶工作就做得很好,很多年轻人原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5.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激活学生的就业潜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毕业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一要学生个体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改变保守和依赖思想,树立自救意识和使命意识,通过创业来推进中国的就业扩展,大学生应脚踏实地,从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长期效应着想,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区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因素。二要国家在政策上做出调整,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必需的创业经济和机会。三要学校在培养方式上做出调整。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在师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创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导向与氛围,在学生中经常分析创业者成功的个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创业设计和创业计划比赛,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另外,学校应教育学生改变单一线性成才模式的观念,鼓励成才之路的多样化。6.疏通非正规就业的渠道,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和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指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等)从长远看,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起着保护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学生的创业;从目前的情况,在单一的正规的就业模式难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情况下,非正规就业必须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的生长点。然而,现实的许多因素阻碍着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首先,学生自身和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中普遍存在着就业取向的福利化和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身份观念、一次终结性就业等思想,尤其是家长对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冷漠和排斥心理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