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2讲 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2讲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时间断限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线索特征政治(1)建国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20年纪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1)1949~1956年:“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世纪六十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思想科教文化(1)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双百方针等。但总体落后于西方;由于受“左”的路线的干扰,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历程曲折社会生活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2一、政治上: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外交成就1.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发展:1954年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意义: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①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②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③过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④情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五个。⑤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4)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①大批党和政府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③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学校停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④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法院和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2.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阵营之间激烈对立和斗争。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③成果: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3助条约》,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①日内瓦会议:该会议是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②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4)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国民党集团占据;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恢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中美关系正常化①原因: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国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遏制苏联。②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中日关系正常化①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②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使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二、经济上: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变迁1.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一五”计划(1953~1957)①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援助。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③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①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②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4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中共“八大”①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2)建设时期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建设时期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3)国民经济的调整①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②调整: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文革”中的调整与整顿: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3.社会变迁(1)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3)《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挥了重要功能。三、科技文化上: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1.毛泽东思想(1)内容: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2)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科技成果5(1)“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时,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难题。(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影响:它是新中国科技和文艺的基本性、长期性方针,促进了科技和文艺领域的繁荣。(4)曲折:“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许多知识分子受到政治批判。4.教育(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展全日制教育,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3)“文化大革命”中,高考废止,高校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专门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通史专题]考向一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视角1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典例1】(2013·北京文综,2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6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题思路定位知识政治协商制度解题关键以新中国建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及其运行为切入点辨析选项A从题干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其领导,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中国政权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政权,故①②正确,正确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政协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在1949~1954年,可排除④,错误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可排除③,错误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政协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在1949~1954年;可排除③④,错误答案A视角2从历史发展的特征角度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及特点【典例2】(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题思路定位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解题关键时间:1953年6月;《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等辨析选项A据题干“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正确B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错误C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错误D题干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错误答案A【主题深化】近现代中国的三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7背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宪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1949年开始筹建新中国政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规定了国民的基本人权(3)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4)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方针和政策;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49~195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考向二1949~1976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