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陈永祥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本书共三卷,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唐本草》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比起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来,《唐本草》要早出800余年,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元年间(公元713一741中)陈藏器编成了《本草拾遗》。•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实地考查,亲历实践,对古代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了《本草纲目》这一-科学巨著。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产地•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在我国纵横万里的大地、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以及辽阔海域,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各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中药的产地与采集-采集•中药大都是植物药材,各种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根、茎、花、叶、实、各个部分,由于所含有效成分的量各有不同,因而药性的强弱也往往有较大差异。中药的产地与采集-采集按药用部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全草入药的,大多在植株充分成长或开花的时候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车前草、柴胡、大蓟、小蓟等;•有的须用嫩苗或带叶花梢,如夏枯草、茵陈篙之类,更要适时采收。•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此时正当植物生长茂盛的阶段,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中药的产地与采集-采集按药用部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果实和种子,除枳实、青皮、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实或果皮外,通常都在成熟时采,如瓜萎、马兜铃等。•根和根茎的采集,古时以二月、八月为佳,认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于枯,津润归流于下”,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因为早春及深秋时植物根或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也都较高中药的性能•药物种类甚多,每一药物都有一定适应范围,如黄芪补气,大黄通便,那么补气,通便分别是黄芪,大黄的治疗作用,这些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各自的若干特性和作用而产生的,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这些特性(偏性)即中药的性能,也就是中药的药物作用。•“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性味•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古代以四时的寒、热、温、凉气候变化-气序,应用于药性的说明,故性气通用,沿用至今)。中药的性能-性味•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中药的性能-性味•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酸(涩):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药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一般来说,味辛甘、气温热的药物,多主升浮;味酸苦咸,气寒凉的药,多主沉降。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行发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药物的特点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表、散寒、祛风、开窍等药理作用;•而沉降药物的特点则是向下向里,具有潜阳、降逆、平喘、收敛、泻下、渗利等作用。中药的性能-归经•归经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总结出来的一种用药规律。•如肺经有病时,常有咳、喘、痰症状,杏仁能止咳平喘,说明杏仁归入肺经;•由于药物归经不同,同属一性味药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别,•如黄芩、黄连,黄柏同属苦寒清热药,但黄芩入肺经而长于清肺热;黄连入心、胃经而能泻心火、清胃热;柏入肾经而重于泻相火。中药的配伍-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其中首先谈到“单行”。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实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治疗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就必需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的问题。中药的配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叫作中药的配伍。•中药通过配伍,可以对较复杂的病情予以全面照顾,同时又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获得安全及更高的疗效。•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的配伍•(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石膏、知母合用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如补气之黄芪与利水之茯苓合用,能增强补气利水之功。•(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如半夏和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半夏和南星畏生姜。•(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方剂的组成原则•1.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2.臣药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3.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它又分:•(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胶囊剂•l·可以掩盖药物不适的苦味及臭味,可具有各种颜色还可以印字以识别,且美观,便于服用,携带方便。•2·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胶囊剂不像片剂和丸剂那样在制备时需要加粘合剂和压力,所以在胃肠中分散快、吸收快。如司可巴比妥钠、吲哚美辛胶囊较片剂好。•3·提高药物稳定性对光敏感的药物、遇湿热不稳定的药物,例如维生素、抗生素等,可装入不透光的胶囊中,以防护药物不受湿气和空气中的氧、光线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稳定性。•4·弥补其他固体剂型的不足如含油量高因而不易制成丸、片剂的药物,可制成胶囊剂。又如对服用剂量小、难溶于水、胃肠道内不易吸收的药物,可使其溶于适当的油中,再制成胶囊剂,不仅增加了胃肠道吸收,提高了疗效,并且稳定性也好。•5·可以定时定位释放药物先将药物制成颗粒,然后用不同释放速度的包衣材料进行包衣(或制成微囊)按需要的比例混匀,装入胶囊中,即可以达到缓释长效的目的。若需要在肠中显效时,可制成肠溶胶囊剂。胶囊剂•胶囊剂的分类•胶囊分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胶丸)和肠溶胶囊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