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大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前不久,一则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被网民、媒体定义为“碰瓷新高度”,招来骂声一片。然而,真相却与传言截然相反,大妈的确被玩具车撞倒受伤,也被孩子家长及时送到医院,非但没有敲诈勒索,而且婉拒了对方更多的赔偿。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致歉,一位记者坦言,他乍看网传视频时想当然地认为老人在碰瓷,完全忘掉了新闻人应该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事后很是惭愧。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任务型写作是一种写作观念而不是一种新的“模式”“套路”。其最低目标是防套,考出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期待的理想是既有具体针对性、有明确对象感地写作,又体现出有宏观视野、有普遍性高度的思维品质;其本质要求是:重视交际,重视情境;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培养学生日常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功能意识,从而切实地提高全社会的真实写作能力,鼓励大家去写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有用之文。显然,这道作文题试图践行高考作文命题的上述理念。感悟身边小事,体味人生与社会,依材设题,引导深入思辨。材料来自真实的社会新闻,这一事件曾被各大媒体持续关注,一度成为社会热点。按照任务驱动型写作的要求,需要对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进行深入思辨,确立角度与立意,写成一篇时评文章。这里的所谓“内容”即事件的当事方以及各自的行为、心理、态度;所谓“含意”即事件发生的原因、价值、结果及其影响;所谓“思辨”即进行归因分析、发散考量、正反推演;所谓“角度”即事件的当事方、思辩的着眼点;所谓“立意”即写作者所持的立场、态度、观点。所谓“评论”即发议论,讲道理,阐发事件中蕴含的对受众有启发的、重要或新鲜的思想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评”即看法,“论”属阐发,“评”要鲜明,“论”要充分,重点在“论”。角度一:事件当事各方角度:1.老人及孩子的家长2.网友(公众)3.媒体(记者)针对各方的行为、态度提出看法做出评论就是我们的写作任务。1.从老人及孩子的家长角度看。追问是什么:(内)这本是一则“暖闻”,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人性依然本善,社会依然正能量。老人是善良的,双方都是无恶意的。追问为什么:但老人为何“招来骂声一片”?(因)显然是我们陷入了常识误区、思维惯性。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玩具车也能撞到人?看到老人倒地就想到讹诈想到碰瓷,无非是因为这年月类似事件早已司空见惯,于是便会形成恶意推定想当然耳。殊不知,玩具车的确可以撞到人,79岁高龄的老人跌倒就会真受伤,并非所有的老人都“变坏”,并非所有倒地的老人都是在讹人。这些本都是常识常理,但我们都顾不上了,就急忙贴上“碰瓷新高度”的定义标签。应该反思的是常识也有不靠谱,惯性或许太荒唐。追问为什么:究其因,其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流失。我们总是在以怀疑的眼光恶意的假定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材料中的老人的善良就这样被伤害,人际温情就这样被亵渎。这不是一次偶然,如果我们不从中觉悟、改变,这个社会的冷漠与恶意会蔓延,人际的诚意与善良就会稀释,就会真的进入一个人人自危的互害模式。追问会怎样和怎么办: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法、果)事体虽小其理甚大,往深处想这是一个可怕的结果,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又是受害者,裹挟其中浑然不觉。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拯救者,我们自己。毁树容易种树难,有多少善意被无辜,有多少良知被放逐,我们要做的是用善意呵护善良,以责任重建信任,扶起倒下的信任,用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让社会清朗让人间温暖。从老人角度:多一份理解与宽容,社会清风自来从家长角度:有责任不推诿,主动承担,既是作孩子表率,也是匡正道德之帆2.从网友(公众)角度看。追问是什么:(内)也许这里的网友并非都如上述的恶意推定,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轻率随意的跟风妄评,成为“传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伤害了老人的善良,破坏了社会的信任。追问社会原因:(因)这显然又是这个网络时代的社会病。无心无脑的吃瓜群众,不负责任的围观心态,恶语伤人的喷子行为,妄断臆想的键盘侠。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一个人人发声的自媒体时代,身处其中至少需要基本的信息鉴别力,起码的公德约束力。追问怎么办:(法)谨言慎行,利人利己。有道是“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任何事件的发生必然会有前因后果,且原因常常多重,结果往往有变,我们不妨多听听再看看,让消息“飞”一会儿,不忙于下结论,不急于发态度。孔子曰过“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发言的恰如其时需要耐心和审慎,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脑髓,摆脱社会判断的惯性,克服线性思维的偏执。荀子也曰过“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一个“智者”一定会知道所见未必恰如所料,真相未必“真”,传言不可“传”。追问根本解决办法:(法)当然,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态阳光,孔子还曰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里的“德”理解为公德似乎更合适。背对着阳光,眼前总是阴影,心里多一点光亮,眼前少一点黑暗。从网友角度:伸张正义需冷静理智3.从媒体(记者)角度看。追问是什么:(内)这一事件中媒体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材料中的“想当然”更是匪夷所思,新闻报道岂能想当然?即便有事后的道歉,但如此歉意,不想点赞。都说大众媒体是社会的良知,承担的是培育舆论正能量,维护社会诚信度的高度责任。尤其当下社会的信任感本就脆弱,一个有良知的记者面对社会事件不可以断章取义,更不应该抢时效罔事实论是非。追问为什么、怎么办:(因、法)因为,不辨真假,遑论是非?从职业素养的角度说,也应该给结论一个求证的过程。所以,值得肯定的是材料中的媒体方面对事件保持了持续关注,由此使得真相为人所知,受伤老人才不至于心寒,公众感受到的是人性温暖对社会的信心,这才是作为社会良知的媒体的应尽之责。从媒体(记者)角度:1、媒体人作为舆论潮流的引导者,务必理性求真,不忘职责;2、反省是不断前进的起点。角度二:从舆论影响力度可立意:1、舆论威力巨大,理性求真是媒体人的职责。2、莫让正义感冲昏理智,审慎发声是每个公民怕责任3、舆论群体要敢于认错,这既是对个体的尊重,也是对良知正义的捍卫角度三:从道德信任危机角度可立意:1、善良与正义仍是社会的主流,歪风邪气无法动摇人们心中的正能量2、恶性道德事件流弊无穷,根本解决方法是以善行代之角度四:纵观事件可立意:1、清明的社会风气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有相应的惩恶扬善措施,媒体与民众应以清醒冷静的态度共同监督2、惯性思维往往与真相背道而驰,我们都要随时保持独立理性的态度,审慎看待社会百态,才能走向更文明的阶段。1、言之有理,不套作,从材料引出,符合材料逻辑。(诚信——1、2、3)。摆脱材料中诚信,内容分不及格12分下。2、言之有序,行文结构。3、言之有据,材料论证观点。4、言之有文,文——文采,准确。文明——拒低幼,灰色。一类文:57-60,54-56,51—53二类文:48-51,45-48,42-45残篇,满600字,只差一两句,相对完整,32分范文:(任务驱动型+时评)(情境、对象、针对、交际、宏观、普遍、高度、有用)跌倒的社会信任感该如何扶?(中心论点)①老人跌坐在一辆儿童玩具汽车前,有图,有视频,似乎是事实。因而被网民、媒体定义为“碰瓷新高度”,似乎也顺理成章。然而,真相却与之截然相反,相关媒体人又出来道歉。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网友能跟风似的一边倒,媒体人为何忘了职业良知与底线?虽然最终证明了老人清白,但跌倒的社会信任感该如何扶起?(引述材料,综合分析,自然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②不可否认,近年老人碰瓷的事件确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老人变坏”或“坏人变老”的说法。很长一段时间“老人碰瓷”的负面新闻在各地层出不穷。但类似误会,事件反转的情况也不少。此情此景,似乎让每个人都被卡在道德与不信任之间,进退两难。那么公众的社会信任为何会遭遇危机?(分论一: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③媒体人不假思索的传播导致信息展现不完整。尽管有图,有视频,有“真相”,但这种碎片化的视频展现的内容没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再加上之前太多的碰瓷现象,严重伤害了善良人们的感情,老人碰瓷已经给社会大众造成了不信任心理。而撞到老人的又是玩具车,更具有戏剧化的效果,会觉得凡是出现老人摔倒就是碰瓷。(原因一:思维惯性、常识误区)④当今的一些媒体人,对很多消息不能去深究,甚至有些人为了所谓的新闻时效性,只用极少的信息,仓促做出判断。安徽亳州“女孩救人被狗咬”带来的负面影响,足以说明一些媒体人的浮躁。(原因二:媒体的不负责任)⑤从众心理的因素,也导致网络舆论在传播好人被讹的事件时,人们的负面情绪被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原本只是个案的不信任,而成了对整个跌倒老人群体的不信任。从众心理,是一些人缺乏有关知识,又不愿在判断上深究,因此在情境不定的情况下,他人的判断最具有参照价值。(原因三:网友的从众心理)⑥看到老人摔倒扶一把,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许多人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这是一连串负面事件,特别是南京彭宇案过后产生的一种纠结的情绪,从情感受伤,到内心纠结,再到思维固化,难免就会有怀疑的眼光先入为主。(原因四:社会原因)⑦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端正认识呢?(分论二:提出解决的办法)⑧正如材料中记者坦言“先问真假再论是非”,对待新闻事件,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应该多一点求证精神,不凭空猜测,要在事实的基础上理性地发表观点,不跟风盲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最初的信任都没了,又何谈传承。信任“跌倒”了,仍然需要全社会共同扶起。(中心论点)套作反例:信任去哪儿了一位被玩具汽车碰伤的老人,在送去医院后婉拒了对方更多赔偿。然而许多不明所以的群众却认为老人是在碰瓷。这不禁让人发问:信任都去哪儿了?近年来,碰瓷事件层出不穷,诈骗团伙屡屡得逞,许多不良商家出售“黑心肉”,甚至手机品牌三星也出现了手机爆炸事件。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使得信任被消磨殆尽。正是如此才会出现老人“被碰瓷”的现象,但我认为人与人之间仍需信任。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它使得交往双方以真诚待人,彼此增进了解,增强感情。托尔斯泰曾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不了‘信任’这朵花。要让花开得美丽、繁茂,让交往变得更顺利。”正如他所言,信任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离开了信任,令社会并不和谐,充斥着对人性的质疑,充斥着对社会的质疑。这正是因为缺乏了信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大会中强调:“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使社会和谐,繁荣。”信任是买卖的前提,信任是合作的前提,缺失了信任,社会将陷入混乱,失去秩序,社会需要信任。信任是国家团结、繁荣、强大的理念支撑。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罗斯福颁布的第一系列的新政措施打下基础。法令颁布,人们在总统的鼓励中重燃对银行、对国家的信任,使得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试问,若人民不信任领袖,不信任国家,国家何以昌盛,何以强大,何以带领人们走上富裕,走向幸福?信任是存国之根本,信任是强国之根基。国家需要信任。信任是交往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强盛之根本,促进社会前进。即使是在发问:“信任都去哪儿了”社会背景下,也请不要放弃信任,不要再因缺乏信任出现“老人被碰瓷”的事件。信任是一朵花,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浇灌,让信任的花朵开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