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九集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25页倒数第4行,我们昨天讲到这一段。这一段是提醒我们感应都在人最初的一个念头就引起了,念头虽然很微细,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观照,及时防范,演变下去就会形成很大的果报,那么善恶最后会有很明显的差别,所以古人提醒我们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儒家曾子每日都从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不一定是三次,可能很多次,至少得有一次,叫吾日三省吾身。东汉的杨震他知道每做一事,每动一个念头,都有天知地知,遇到人虽然只有两个人在暗室之中的谈话,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就是所谓杨震四知,要警惕。这里经文又说:【更於鸡鸣而起。孳孳为善。无非时刻操存。令此心镜恒明耳。心镜明。则善恶自己作得主。而祸福亦作得主。固天命在我矣。故论祸福自召之理。推本於存心。再附先儒格论。以宣太上之旨云。】这里是接着上面的论述,「更于鸡鸣而起」,这里又提到,鸡鸣就是早晨的时候,早上天还未亮,鸡就开始叫了,公鸡啼晓。古人没有时钟,所以都是闻鸡而起,听到鸡叫了就马上起床。《朱子治家格言》里讲,黎明即起,洒扫庭厨,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是居家第一要务,极平常却极重要。第一就是早起,曾国藩先生说,如果一个家庭的子弟不能早起,这家就是衰相,将来必要败,所以子弟在家里先要讲求不晏起,就是不能晚起。古时候鸡鸣而起,那现在大概五点钟就得起床了。如果是学佛修道还要提早,像寺院里面三点就起床,四点或者三点半就上早课。一个人能够早起,养成习惯,其实他一天的精神都会非常好。在中医上讲三点到五点这属于寅时,寅时就要起来,如果不起来,肺经不能得到舒展。实际上你多睡一个小时,对你并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反而可能会有害处。古人早起是为了勤学,所以「孳孳为善」,早起起来读圣贤书。格言联壁我记得开篇第一句就教我们,要读书,要积德,这两桩事要终身不能够懈怠。孳孳这个孳字是通假,通孜孜以求的孜,意思就是要很勤勉很努力的来为善,就是行善,积德。凡见到善事无论大小、无论难易,都要努力去做,只要有能力、有因缘,就不能推托,必须是尽心尽力直至圆满而后已。一早起来就要想到,我这一天我要行善,行善就开始了。行善不一定说一定要做事,只要能保持你的心不做恶,不动坏念头,这就是行善。所以佛家讲《十善业道》,都不是叫你要做什么事,只是教你什么呢?不要干那些坏事。身不干杀、盗、淫;口不讲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起贪、瞋、痴,这就是为善。你根本不用费力气,只要防非止恶就行了。「无非时刻操存」,可见得一天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是我们为善之时,会修的人就是这里讲的,无非时刻操存。这个操存这个词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上》,引用孔子的话说,操者存,舍者亡,这是讲操存。操是讲操律,就是能够把持住自己,你的心志不会退堕,你的言语不会造次,你的行为不会做恶,这是讲操,操律,操者存。你就能够有生存的这样一个福报,如果舍了就亡了,能够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操律。「令此心镜恒明耳」,心就像一个宝镜,这个镜子本来是可以放光遍照。但是如果我们内心有很多的恶念邪思,行为有很多的不善,那就像是灰尘把我们的心镜给遮蔽了,所以镜光就显不出来了,就没有光明了。要恢复我们的心镜光明,那就是要努力的去除那些灰尘污染,所以心地上的恶念邪思要洗刷干净,行为上不能有丝毫不善间杂,努力做克己的功夫,心镜就能够恒常光明。人总是保持觉悟,心就不会放纵,不会做恶,最怕的是什么呢?七情五欲一起来,贪瞋痴慢现行了,自己就迷了。这一迷了,心就随着人欲了,就忘了天理了。所以从早到晚我们仔细观察,其实就是内心中人欲与天理在那交战呢,看看谁胜谁负。如果天理能战胜人欲,你就是在做操律的功夫,为善;反之,随顺了人欲,天理就不显了,心镜就失去了光明。所以「心镜明,则善恶自己作得主」这是觉悟了,心镜能够光明显发,那些恶念就不容落脚,怕的就是迷,一迷下去的时候,自己在造恶都不知道,做不了主。所以能到做得了主的这个境界,功夫已经得力了,这时候「祸福亦作得了主」了。换句话说命运掌控在你自己手里了,你根本不用去问那些算命先生,你的命运由你自己改造,因为你能做得了主。凡夫就是做不了主,所以业力在牵引,一生祸福就有个定数,而自己确实改变不了,所以要改变命运,就是做心地上断恶修善的功夫。能做得了主心必须是定的,平的,不能乱,不能够妄念纷飞,心越定你就越能做得了主。「固天命在我矣」,这天命就是命运,命运就在我了,我手上了。人出生的时候就有命运,所以你要拿生辰八字来算算就能算得很准,可以算得出来。这个命运是过去生中造作的善恶因果而决定的,但是假如你学了圣贤教诲,你就可以改。那么你不学圣贤教诲也可以改,就改成恶的了,拼命造恶,穷凶极欲,那你原来有的福报很快就享完,积累了很多的恶业,那也就是命运也改了,所以命运操之在我手上,不在上天。所谓上天的命运都是过去的因造的,所结的果,而未来的果取决于现在的因。所以古人讲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是什么呢?我们一出生的命运就不好,就好比是天作之孽,孽障,命运很不好,但是可以去改变。如果自作孽,你自己去作孽,那就不可活,活不下去了,注定是死路一条,这是《书经》《尚书·太甲》这篇里面讲的。所以「论祸福自召之理,推本於存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道理很深,它的根本、根源都在我们的自心。所以整部《感应篇》实际上就是讲的心法,能够依教奉行,究竟圆满,你可以明心见性。底下,「再附先儒格论」,后面附上过去的大儒,大圣大贤他们的格言,他们的言论。这个格论的格字有格物的意思,所谓格物就是跟物欲格斗,用天理战胜人欲,这是格的意思。用这些先贤的教诲,「以宣太上之旨」,把太上的要旨、大意宣说的更为明显。我们来看下面26页:下面的这些先贤的教诲句句都精彩,句句都是格言。这里做了个设问,这「鸡鸣而起」,刚才讲的鸡叫的时候就起床了,就要孳孳为善了,那现在还没有接触外面事物呢,你刚起来了,还在床上,还没下地,还未曾与万物有什么接触,如何为善呢?这问得好,你看这个问话的人,以为为善就是从事上来做,实际上下面程子说的,不是从事上做,从心上做的。程子就是宋朝的程颐先生,伊川先生,前面我们介绍过了,这是大儒,是理学家,理学的奠基人,后来朱熹可以说是他的私塾弟子了。程子说:只主於敬,便是为善。主於敬就是说心里头以敬为主宰,诚敬,这是儒家最讲究的学问,所以你看《礼记》开篇,《曲礼》第一句就说:毋不敬,就是没有不恭敬的,样样都得恭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恭敬。这跟佛家讲的异曲同工,佛家你看这个普贤行愿,菩萨最究竟圆满的行门,也是第一句讲礼敬诸佛。这个诸佛也包括很广泛,过去、现在、未来都有诸佛,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皆是诸佛。所以礼敬一切,这是普贤行愿第一条,所以敬字实际上是大学问,那么这个有这个敬字就是为善。你想想你心里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恭敬,不敢有丝毫怠慢、放任,你怎么可能为恶呢?你不做恶就是为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不做恶那就是本善。所以圣贤学问它不难学,它不是要求你得有钱去布施,或者有能力去干事。不是,你只要不去做恶,那就是修圣贤之道。下面:【宋张子曰。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惧。如此一二年间。守得牢固。自然心正。】这是引宋朝张子的话,张子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创始人之一,是程颢、程颐二程的表叔,跟程子还有亲戚关系,大儒大贤,他号横渠,所以后人也常称他做张横渠。横渠先生曾经做过官,但是学问造诣很深。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脍炙人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这段话,这就是他一生学问的写照,没有真实学问讲不出这个话来。张子,就是张横渠先生,这里说「正心之始」,儒家讲诚意正心,这是四书中的《大学》,三纲八目里头讲到的。三纲是所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以修身为本,而怎么修身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修身,所以修的就是心呀,心要正。心怎么才能正呢?意要诚才行,意诚而后心正。什么叫意诚啊?这个诚字曾国藩先生讲,一念不生就是诚,心里空了,清净了,一念不生的时候,那就是诚。怎么才能使这意诚啊?你让我一念不生我做不到啊。冷静观察自己的念头,妄念纷飞,从哪做起呢?格物致知,格物是格除物欲,断烦恼啊;致知就是开智慧,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致知,格物是放下,看破一分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相辅相成,最后你才能够使得意诚心正。所以这跟张子在这里讲的一样,正心开始的时候就是下手处,「当以己心为严师」,己心就是自己能观照的这个心,自己动什么念头自己要知道,如果不知道那就是无明,颠倒了。要以己心为严师,这就是老师,而且是严厉的老师,对自己一个小的恶念都不能放过,不能自恕,自己宽恕自己,没关系了,这小念头,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也不会造什么大恶。动一念伤害别人的心,占人便宜的心,见她色美,起心私之这个心。这些心虽然事情没做,但是它起来了,这就是贼,当下要把它拿下,要非常严厉,不可以自恕,不可以自欺。「凡所动作则知惧」,这个动作既包括身体的,也包括心中的。心中一念,念头一起那就叫动作;凡有一个念头起来了,就知道恐惧敬畏,真的是天知地知、鬼神皆知。古人有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大学》里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言乎。别看就你一个人在暗室当中,以为干了坏事,动了个恶念头没人知道,孰不知就在暗室里头都有十双眼睛盯着,十个指头指着你,天地鬼神都在旁边,怎么能够不生恐惧心呢,所以要戒慎恐惧,要慎独。自己独处的时候,一个人的时候,不可以有丝毫的歹念,不能放肆,不能有偷心,偷鸡摸狗的念头起来了,这都不可以。为什么呢?这些念头都有果报,而且心动神知,鬼神都知道。如果能够这样的来力行,来克服自己的妄念习气,下这种功夫,真干。「如此一二年间」,你只要一两年时间,这个根就扎好了。「守得牢固。自然心正」,这个守字就是提醒我们要坚持,可能你做一天两天很用功,之后就开始懈怠了,慢慢的就放任了,这功夫就中断了。所以要坚持,守得牢固,就是永远都不可以自欺自恕,要真干,有过必改,妄念一起就要克制,儒道佛三家都是这样教导我们做这种修心诚意的功夫。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学《感应篇汇编》,预计大概要三年,三年扎根,古人能一、二年间就能做到,我们用三年时间增一倍。如果你真有诚意,我们每个礼拜天在一起研讨,在一起学习,一起反省,一起忏悔。这一天听了之后,一个礼拜其余的六天最好也都能每天听一遍,重复的听,或者《感应篇汇编》这些话重复的读诵,细细的咀嚼消化,对照自己的言行,认真的改过自新。三年如果你不间断,守得牢固,「自然心正」了。你就能够做到儒家诚意正心的境界了,那么也就是佛家讲的得清净心了,我们师父上人提到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这个有了很好的基础。下面引朱子就是朱熹先生的话:【朱子曰。罗先生教学者。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此亦养心之要。】我们知道朱子,是理学的创始人,也是集大成者,南宋时期的大儒,非常有造诣。他这里讲,他讲了很多话,都在这里引用。这里说罗先生,这位罗先生也是宋朝一位大儒,他曾经跟二程的首传弟子杨时在谈《易经》,杨时在听到罗先生,他叫罗从彦,听到罗从彦讲的这个《易经》,知道他已经对圣贤之道通达了,所以说我弟子千余人没有人能及得上罗从彦的,对他高度的评价。朱熹朱夫子,他的父亲和老师,他老师叫李侗,都曾经拜罗从彦为师,换句话说朱夫子可以说是他的徒孙,罗先生的徒孙。他跟程子,跟李侗,跟朱熹并称为四大名儒,是很有造诣,他的大部分的著作都收入了《四库全书》。朱子在这里说「罗先生教学者」,学者就是在学习圣贤之道的人,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学者,现在学者只是搞知识,搞学术,没有真正落实克己复礼的功夫,没有真正做诚意正心的功夫。这里讲的学者是真干的人,学儒的人,不是搞儒学。「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这个我们要去落实,平常心要静,少言语,少应酬,静坐的时候把心定下来观心,看看喜怒哀乐未发时是什么样的气象,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喜怒哀乐未发这是处于中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