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序一、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本草”。二、“中药”与“本草”的概念及其变迁“中药”: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本草”: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本草”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由于我们对传统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为了与之区别,并体现“中国特色”,逐渐将本草学改称为“中药学”。我国现有中药以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占87%以上),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毒药”——应该清楚的是这个时期的“毒药”是中药的总称,并非专指有毒性反应的药物。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二、中药学的发展这部分内容分为十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著作的贡献(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六)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七)明代(公元1368—1644)(八)清代(1644—1911年)(九)民国时期(1911—1949)(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先秦时期]1*中药学的发展特点(1)酒“酒”的发明与应用,为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掌握了酿酒技术的同时,发现了酒的药用作用。随着酿酒业的兴起,人们在长期的饮酒活动后,发现酒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有很重要的药效作用:有兴奋(少量)及麻醉作用(大量);能温通经脉;还能助行一些药物的药效作用(可使药物最快,最大地发挥作用,使药物作用直达病所,直到现在临床上还常用黄酒为引);酒还可以作为一种溶媒体,由于酒的这些特殊作用,它被人们誉为“百药之长”。(2)汤液汤液的发明及应用汤液具有服用方便、提高疗效、降低某些药物毒副作用的特点,另外汤液的出现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汤剂便由此发展而来,并一直沿用至今。(3)正式的文字记载——大约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771年《周礼·天官冢宰下》已经有了专业“医师”的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就是说他们专门收集中药来从事为人们治疗疾病的工作。2中药学的文献资料——《诗经》、《山海经》中的记载(1)《诗经》里有不少被诗人借以比喻吟咏的药物。涉及的药物达100(300其它文献)多种,其中不少药物被后世本草所收载,甚至沿用至今。——《诗经》为西周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苍耳、枸杞、芍药等,还记载了某些药物的采集、性状、产地、服用季节等。(2)《山海经》载有100多种药物,并详细论述其医疗用途。——是一部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产物的史地书。动物药67、植物药52、矿物药3、水类1种,等126种。服法有内服(汤服、食用)、外用(佩带、沐浴、涂抹等);治疗病种达31种,包括内、外、妇、眼、皮肤等科;还有有关补药、预防方面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些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此为归经学说之先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为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依据。其它还有苦欲补泻及五运六气与用摇的关系。《五十二病方》——(1975年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中的随葬品)载方约280个,涉及药物约240余种,对药物的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皆有详尽的记述。该书为汉代随葬品,说明其成书年代还要早,说明中药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中药学的发展特点(1)已有药学专著出现。《药论》(西汉时期)亡佚(2)已有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3)开始用“本草”一词,以其代表药物学及药学专著(4)国内外、内地与边远地区的药物不断交流,促进药学发展——如西域的红花(西红花、藏红花)、大蒜、胡麻;越南的薏苡仁;边远地区的麝香、琥珀、羚羊角、龙眼2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为公元2世纪作者:集体(现在见到的是经明、清以来的学者整理而成)著作内容:①序列部分记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的选择等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用药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②载药365种,多为朴实有验。每味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功用主治、生长环境、以及部分药的别名、产地等③创立“三品分类法”。按药物的有毒无毒、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120)、中(120)、下(125)三品,即创立“三品分类法”。著作的学术贡献:①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珍贵的药学文献。②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③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④所载药物的功用朴实有验,沿用至今。如,黄连止痢;麻黄定喘;人参补虚;常山截虐等。⑤创立“三品分类法”。1.试述《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内容:《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该书在内容上①首创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功效的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②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③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学术价值:《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且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1中药学的发展特点①本草学著作多达百种。②初步确立了综合本草的模式③创立了本草学新的分支学科——中药炮制学2本草学著作《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本草经集注》——(七卷,北宋时期亡佚,其内容可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梁代作者: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著作内容:①对《本经》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②为了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补充了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等内容。③载药730种。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七类: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④书写方式上,以朱写《本经》、墨写《别录》、小字作注的方式写作;对药性,以朱点为热性药,墨点为凉性药,无点为平性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著作的学术贡献:①对几百年来的药学发展作了系统的总结。②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首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等)③标志着综合本草学模式的初步形成。2.试述《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答:《本草经集注》为梁·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该书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为:①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载药数量较《神农本草经》有了成倍的增长。②在药物分类方面,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③首创“诸病通用药”。④对药物的形态、性味、产地、采制、剂量、真伪鉴别等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⑤考订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并规定了汤、酒、膏、丸等剂型的制作规范。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二部本草名著,它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学著作成书年代: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479)作者:雷敩著作内容:收录了300余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并叙述了药材经过适宜的加工炮制对药效的影响,如何提高药效、减轻药物的毒性、烈性等。著作的学术贡献:①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②标志着我国本草学新兴的分支学科即中药炮制学的产生。(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中药学发展的特点(1)由于政权统一,经济发达,内外交流频繁,使医药学有了较大的发展。(2)国家组织人力、物力,对本草学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3)唐代已经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唐本草》记载用羊肝治疗夜盲症和改善视力的经验。《本草拾遗》记录了用人胞作为强壮剂。(4)酵母制剂已被普遍用于医药《千金方》和《药性论》都记述了神曲的性质、功效等。(5)唐至五代,对某些食物药、外来药均有专门的研究。《食疗本草》总结了唐代以前的营养学和食疗经验,为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书。(孟诜著)《海药本草》收集外来药124种、香药50余种,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及南药。(李珣著)2本草学著作**《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颁布最早的药典。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作者:苏敬等。著作内容:①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②分《本草》、《药图》、《图经》三部,54卷。③增添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著作的学术贡献:①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第一部药典。②图文对照的方法,为世界药学著作的首创。③影响深远。其创作新颖,很快传至海外,对后世药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公元731年传入日本,广为流传。3.试述《新修本草》的内容特点和学术价值。答:《新修本草》的主要内容特点是:①全书卷帙浩博,收载药物844种。②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③在保持《神农本草经》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修订古书。④内容丰富,既收集了外来药,又增加了民间经验用药。(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1中药学的发展特点(1)以国家的规模,对本草书籍进行修订。国家刊行的本草书籍有《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2)北宋创立了国家药局。这一创举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发展为“修和药所”,后来改称“医药和剂局”,也就是药厂。国家经营的“出卖药所”,后改称“惠民局”,也就是药店。药局的成立促进了药材的检验及成药生产的发展。(3)中药的炮制和制剂技术取得重大成就。例如:《苏沈良方》最早记载了从尿中提取性激素制剂“秋石”的制备方法。《宝庆本草折衷》记载了“猪胆合为牛黄”。用升华法制取龙脑(冰片)、樟脑。蒸馏法制酒。(4)政府对炮制、制剂技术进行规范、立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政府刊行了一部法规性专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从中药炮制、制剂技术、成药生产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本草著作《开宝本草》——又名《开宝重定本草》(在此之前有《开宝新详定本草》,由于《开宝新详定本草》有较多的遗漏和不妥之处,故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