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一、概述在影响基坑稳定性的诸多因素中,地下水的作用占有突出位置。历数各地曾发生的基坑工程事故,多数都和地下水的作用有关。因此,妥善解决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问题就成为基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的重大课题。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危害,除了水土压力中水压力对支护结构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基坑涌水、渗流破坏(流砂、管涌、坑底突涌)引起地面沉陷和抽(排)水引起地层不均匀固结沉降。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岩土工程特点,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因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引起基坑失稳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的方法分为降(排)水和隔渗(帷幕)两大类,这两种方法各自又包括多种形式。根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和支护形式等因素的组合,可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或几种方法的合理组合,以达到有效控制地下水的目的。充分掌握场地的水文地质特征,预测基坑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地下水危害类型,如基坑涌水、渗流破坏(流砂、管涌、坑底突涌)或渗流固结不均匀沉降,是选择正确、合理方法,实现有效控制地下水的前提和基础。对基坑工程而言,水文地质特征主要是指场地存在的地下水类型(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和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规律及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深度、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等)。水文地质参数是需要通过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探、测试、试验来取得的。比如,不同含水层的地下水位或水头必须用分层止水、分层观测得到,而不能用混合水位代替。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则必须进行现场抽水来确定。这些专门水文地质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在相关的规程、规范和手册中均有详尽的论述,本文2不作详细列述。大多数城市基坑工程处在第四纪土层中。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第四纪沉积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但是,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应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点,是有宏观规律可循的。任一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点,集中受控于地区所属的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和地层组合这三个要素。也就是说,地貌单元不同则地层时代和地层组合不同,因而地层中地下水的类型和相关的水文地质特点也不相同,因此也就决定了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的重点和方法。本文将从地下水埋藏的宏观规律入手,阐述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要点。少数基坑工程涉及到基岩中的地下水控制问题,其中突出的是石灰岩中岩溶水的控制,本文也将作简要介绍。二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的地层组合特点2.1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一种是按含水介质特性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或以某两种水的组合分为孔隙裂隙水(黄土中水)、裂隙孔隙水(半胶结砂砾岩)和岩溶裂隙与溶洞、管道水。通常是考虑上面所述的两种因素进行综合分类(见表2-1)。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的水力特性划分的基本类型及其定义如下:上层滞水——是指地层的包气带中局部的、不成为连续含水层的土层中的地下水,多为孔隙水、无压力水头。如人工填土、淤泥透镜体和多年冻土融冻层中的地下水。它与周围、上下的其他含水层无水力联系。潜水——是指地表以下至第一个隔水底板之上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有孔隙水,也有裂隙水或浅部岩溶带中地下水,无压力水头。3承压水——是指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亦称层间水。有孔隙水,也有裂隙水(裂隙孔隙水)或岩溶发育带中地下水。因顶板倾斜、含水层厚度变化,特别是补给区水位高于本区隔水层顶板时,该含水层形成压力水头并高于顶板,故称承压水。当承压水头高出地面且当顶板被揭穿时,承压水即溢出地面,称为自流水(井、泉)。地下水的综合分类及相应的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原则见表2-1。表2-1地下水综合分类表类型含水层性质水力特点分布区与补给区的关系动态特征含水层状态含水层分布及水量特点附注上层滞水孔隙水人工填土、淤泥透镜体中水、多年冻土融冻层水无压一致随季节变化层状或透镜状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差,有时水量较大基坑工程对此类水多采用竖向帷幕和坑内集水明排潜水孔隙水第四系粉土、砂、卵砾石、黄土,第三系半胶结砂砾岩,冻土层中水,岩浆岩全、强风化带中水无压一致或临近地表水体补给随季节变化层状含水层分布及含水特性受所属的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地层组合控制,宏观规律性强基坑工程对此类水宜采用竖向帷幕,能落入隔水底板时采用封闭式降水,否则采用开放式降水。降水可采用大口集水井、轻型井点或管井裂隙水各类岩体的卸荷、风化裂隙带中水、或构造裂隙、破碎带内水无压、局部低压一致或相邻富水区补给随季节变化层状、带状分布及含水性受岩性和构造影响明显,总体上水量不大基坑工程对此类水多采用集水明排岩溶水可溶岩体的溶蚀裂隙和溶洞中水一致或临近地表水体补给随季节变化层状、脉状受岩溶发育规律控制,包气带岩溶季节性含水,其水量不大。饱水带一般水量不大,有时较大基坑工程对此类浅部岩溶水可采用集水明排或管井降水4承压水孔隙水第四系层间粉土、砂、卵砾石、黄土,第三系半胶结砂砾岩层间含水层中水,或多年冻土层下部含水层中水承压不一致随季节变化层状冲积平原、河流阶地、河间地块、古河道等均具有二元结构特征,承压水头较高,水量丰富;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具有互层特性,多层层间水呈低压性,水量小于前者基坑工程对二元结构冲积层承压水宜采用管井降水或竖向及封底帷幕加封闭式降水。临近江、河、湖、海并具有较高承压水头时,封底帷幕很少奏效,宜采用悬挂式帷幕加深井降水,或落底帷幕加封闭式降水裂隙水基岩构造盆地、向斜、单斜、断层带中水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层状、带状分布受岩性、地质构造控制,一般水量不大基坑工程很少涉及此类水,如有涉及可集水明排岩溶水临近江、河、湖、海岩溶带中水或构造盆地、向斜、单斜构造中可溶岩层中岩溶水有季节性变化或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层状、脉状临近地表水体的可溶岩体岩溶发育带呈层状分布,河间地块或高山区河流有时成地下河。总体上含水丰富、水量大一般基坑工程较少涉及此类水,超深基坑若涉及浅部岩溶承压水时,水量不大者可用管井降水或集水明排;水量很大且强排无效时,宜做帷幕堵塞岩溶通道后降水疏干注:此表参照一些类似的分类表改编而成,为使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更有针对性地使用此表,特另加附注。地层透水性的强弱,主要衡量标准是地层的渗透系数k值。按地层渗透系数k值划分的地层透水性强弱等级见表2-2。表2-2岩土透水性等级表类别强透水透水弱透水微透水不透水渗透系数k值m/d1010~11~0.010.01~0.0010.001cm/S10-210-2~10-310-3~10-510-5~10-610-6注:微透水及不透水基坑工程不需采取地下水控制措施。52.2各类含水层的宏观分布规律第四系土层分布区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在宏观上明显地受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地层组合的控制。单就地下水的区域性特点而言,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和地层组合关系也决定着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力特性和水量大小等重要特性。针对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方法的需要,列举主要地貌单元上各类含水层的宏观规律如下:1冲积平原(包括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本文只介绍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大江大河的中部冲积平原,通常都是由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多级堆积阶地构成的,其中还常有河湖相淤积沼泽或古河道存在。如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就是由长江、汉水的一、二、三级阶地构成的,其中还有冲积湖积相、漫滩沼泽相和古河道沉积等(图2-1)。平原中的各级阶地是由不同时代(自早更世Q1到全新世Q4)地层组合构成的。由于地层时代和地层组合类型不同,其中地下水的埋藏类型、含水性及水量和水力性质有很大差别,因而对基坑工程选择地下水控制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403020100-10-20-30-40-50高程二级阶地一级阶地长江河床二级阶地三级阶地403020100-10-20-30-40-50高程陈家墩谌家矶上层滞水潜水金咀街21号公路武钢Q4Q3IalQ承压水4alQ4alQ承压水3alQ2alpKEKEP1C3D3S2D3C3P1T3图2-1江汉平原武汉地区概化地质剖面示意图(1)河流的一级阶地分布在现代江河河床两岸的狭长地带上,冲刷岸一侧阶地较窄,堆积岸一侧很6宽,是江河冲积平原中最近形成的一部分。其地层是属第四纪全新世(Q4),为近1至1.2万年冲积层。一级阶地的地层组合呈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上部为以粘性土为主的一套地层,下部为砂土、砾石、卵石组成的下粗上细的一套地层。其基底多为基岩,有时为全新世(Q4)以前的老土层。近地表部分常分布有湖沼相软土层或粉土层。上部粘性土与下部砂层之间,通常都存在厚度不等的粘性土隔水层及粉砂与粘性土互层(过渡层),与下层砂均为连续含水层。一级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常有多层地下水埋藏。浅部有上层滞水(分布于人工填土、淤泥和淤泥质土中)或潜水(分布于临江一带或支流故道中)。下部砂层及砾卵石层中有承压水埋藏,由于该含水层紧邻现今江河,含水层中水与江河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因而具有较高的承压水头,且承压水渗流方向有垂直向上渗流的特点,是造成深基坑坑底突涌的根本原因。一级阶地中的基坑工程,视其开挖深度大小,将会遭遇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困扰。浅基坑一般只涉及上层滞水或潜水,深基坑及超深基坑则往往遇到承压水。上层滞水和潜水因埋藏浅、透水性弱且与深层很少联系,故一般只需侧(竖)向隔渗或简单降水即可通过。深层承压水则需复杂、细致的地下水控制方法,如较深或超深的侧(竖)向帷幕和坑内或坑内外深井降水。且各种降水方法均要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一级阶地中局部存在的现代河流故道(河床相)、洼地沼泽相和牛轭湖相沉积层的地层组合、地下水埋藏类型和特点与广大的一级阶地具有明显差别,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也将有所区别。(2)河流的二级阶地7分布在近河一级阶地外侧,是江河冲积平原早期形成的组成部分,地层时代属第四纪晚更新世(Q3),绝对年龄2万年至13万年之间。与一级阶地地层截然不连续,呈陡坎式接触。二级阶地地层也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组合特征,即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卵砾石层,其基底有的为基岩,有的为中更新世Q2老土层。由于古气候等原因,包括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华北平原、及松辽平原在内的二级阶地的上部粘性土普遍具有黄土状土特征(大孔隙、直立性及钙质结核),其下的砂、卵砾石层一般厚度不大,密实度较高。二级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一级阶地简单,地下水埋藏类型多为潜水,赋存于粉土质土中,但水位较深。局部存在砂、卵砾石层层间水时,具有承压性,但因密实度高和粘粒含量多,故含水透水性均小于一级阶地,尤其因其与现代河床无直接水力联系,因而承压水头不会太高。二级阶地中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也较一级阶地简单。对于上部潜水,采用竖向隔渗帷幕加坑内集水明排或轻型井点降水即可通过。对于下部的层间承压水,可采用深井降水。由于上部土层和下部砂、卵砾石层均属超固结地层,只要不发生管涌,降水引起的固结沉降是很小的,一般不担心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应注意的是,二级阶地中局部有时存在近代河流故道或沼泽相软土及粉土,也会发生管涌之类的渗流破坏,这种情况不属于二级阶地的现象,而是一级阶地迭加在二级阶地之上,应予个别对待。(3)河流的三级阶地分布于一、二级阶地之外,是江河冲积平原更古老的组成部分,地层时代属第四纪中更新世Q2,绝对年龄在73万年至13万年之间,与二级阶地或一级阶地地层8截然不连续,呈陡坎式接触。三级阶地多被长期剥蚀成隆岗或波状平原。三级阶地的地层组合,除早—中更新世Q1至Q2的老古河道具二元结构外,一般多以老粘性土为主,二元结构不明显,只在底部有碎石夹粘性土层。三级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老粘性土属不透水非含水层,底部碎石夹粘土中相对富水。因此,三级阶地中的基坑工程一般不需考虑特殊地下水控制。三级阶地中的老古河道也具有二元结构的组合特征,下部砂、卵石层具有承压含水性,也存在基坑涌水、管涌及坑底突涌现象。但是,由于这类砂、卵石层属极密实土且砂中含粘粒很多,卵石呈半胶结状态,属弱透水层。基坑工程可采用井点降水加以控制,降水对地面沉降影响甚微。2滨海平原及三角洲滨海平原处于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