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病危2003年10月28日14:09《今日东方》方正最近的频繁收购,让业界直呼“看不懂”。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主导的“产业加资本”运作模式,初衷是通过产业多元化,也即“产业输血”来化解方正的亏损危机,而非简单的“管理止血”。但问题是,若机体“造血功能”缺失,依然危机四伏。文|本刊记者杨慧萍据说,方正集团内的新生派力量这样评价魏新:他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少有的资本运营高手。魏新,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方正科技董事长兼总裁。2000年被北大派到方正,出任方正集团副董事长;2001年,在方正科技遭遇裕兴等公司收购风波后,正式接管了方正集团的最高权力魔杖。2001年,魏新提出了方正“专业化基础上多元化的战略发展思路”,北大方正从此开始了多元化道路上的资本征战。看不懂的多元化杭州平海路1号,原浙江证券总部,在方正集团收购一年零一个月后,也即今年9月,曾经辉煌一度的浙江证券正式易名为以“方正”品牌命名的方正证券。方正方面透露,已经成功实现对浙江证券的重组与整合。事实上,自2002年8月北大方正宣布入主浙江证券以来,北大方正已经完成了四笔重大收购。5月29日,北大方正集团与苏州市国资委、工业投资公司签署资产重组协议,对苏州市资产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的市属国企苏钢集团进行全资收购。事隔不到两个月的7月4日,ST合成(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00788)发布董事会大换班的公告,新班子主要来自北大方正。自此,北大方正击败了民营医药巨头——重庆赛诺药业的争夺,获得了ST合成的控制权,正式入主ST合成。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方正首先进军证券业,继而大手笔投入钢铁制造业,然后继续“染指”制药领域,速度之快、行业跨度之大,令业界惊叹之余不由直呼“看不懂”。业界首先质疑的就是方正并购ST合成是并购了“一个烂摊子”。据ST合成年报显示,该公司2002年亏损1.53亿,今年一季度即亏损1379万元。同时,ST合成从2001年开始逐渐沦为大股东西南合成制药总厂的“提款机”,大股东共占用ST合成资金2.3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70%,致使公司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目前已停工,只是靠政府补贴、技术转让、资金占用费用艰难度日。要解决大股东的债务问题和尽快恢复生产,决非易事。目前,大股东及其关联公司尚欠上市公司的款项达2.1亿元。不仅如此,北大方正出资2.29亿元控股51%的浙江证券,其辉煌早已是“昨日黄花”,虽然昔日业内的“巨无霸”和名角,却几乎被清洗出局。根据报道,因为多项违规操作:一是为客户融资买入证券;二是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三是操纵钱江生化股票价格,中国证监会依据《证券法》及有关规定,对浙江证券处以警告,取消自营业务资格,合计罚款高达50312.68万元,超过浙江证券注册资金5亿元人民币,几乎宣告破产。加上当前证券市场正面临结构性调整,券商资金短缺、之间竞争激烈,短期内全行业都很难有起色。钢铁业务又如何呢?对于苏州钢铁,北大方正承诺将在未来3到5年时间里,斥资27亿元收购其100%的国有股。虽然2002年苏钢盈利几百万元,但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对民间的“大炼钢铁”提出质疑,认为已存在泡沫成分,能否保持盈利能力值得怀疑,而且老国企改造决非一日之功。此外,2002年11月,北大方正控股公司——北京方正经纬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2302.6万元受让南海市佰骏物业持有的深大通1771万股法人股,该公司主业不景气,经营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曾有30.63%实际表决权的南海佰骏,在半年内就选择了退出,其中必有原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如此大手笔地跨行业收购,而且收购的对象资质一般。北大方正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这个受业界普遍关注的知名企业难道正一步步踏进多元化的陷阱?新政理由但方正的掌门人魏新却有自己的一番理由。魏新表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多元化是不少成功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由之路。而北大方正选择多元化这条道路则蕴涵着更多的含义,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被迫。1998年,方正的账面上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这个事实用“震惊朝野上下、企业内外”的字眼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陶醉于方正昔日辉煌的人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据方正控股当年的年报显示,期内亏损金额1.68亿港元,电子出版系统(电子公司主营业务)年营业额达7.98亿元,较1997年上涨9%,但毛利率却陡降19%。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大方正在北大品牌和放大的市场支持下,积蓄了大量的资源:业务快速发展累积的巨大资金;由百年名校延伸出来的知名品牌;由核心业务延伸出来的庞大客户关系。这些终于造就了中国最大的校企,同时也是重量级的电子企业。早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控股上市公司:方正控股、方正数码、方正科技和马来西亚方正,17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约5000人,总资产60亿元,并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它的亏损,让北大不满,也受到了政府有关领导的注意。如梦方醒的方正紧急启动,引进当时担任惠普中国副总裁的李汉生担任方正电子总裁,希望止住集团失血危机。李汉生来了,开始大刀阔斧地裁人,导入惠普的管理理念。但是李通过强化管理从而给亏损止血的改革,在表层暂时缓解了方正面临的危机,却未能涉及方正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触及的复杂问题根本,最后不幸出局。2001年,方正控股再度公布亏损,在3.56亿港币的总亏损中,其中,方正的电子排版和分销占据了1.3亿港币,方正奥德的变故带来了1.72亿港币亏损,超过了1998年的亏损,几乎赶上了1999年的亏损高峰。至今,方正控股都未能摆脱亏损的噩梦。方正集团方面,1999年,方正的利税总额从1998年的3.3亿元下降到2.4亿元。2001年,年营业额超过40亿人民币的方正科技也出现北大方正入主后的首次业绩下滑,净利润同比减少19.65%,到2002年中期,方正科技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32.68%。至于方正科技,2001年5月更遭受裕兴科技等的举牌危机,至今方正集团在其中的持股只剩7.02%,对方正系而言,其重要性已大打折扣。连续的“失血”和遭遇业界挑战,让北大方正开始反思。如果没有王选老师当时的激光照排核心技术,就没有方正。不能否认这项独有技术奠定了方正前期所有成就的基础。“但是,方正被一路高扬的业绩所迷惑,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周期规律:在它的生命曲线早期利润丰厚,进入成熟期以后,利润减低,要想获得等同于早期的利润,就需要一定数量的市场需求来支撑。所以企业需要不断推出创新的高利润产品,才能够保证持续不断的高利润。到1998年、1999年的时候,我们的排版系统已经占领了全国近90%的市场,在国外的中文系统中,基本上也都是方正的,新的市场空间已经微乎其微。但之前,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魏新诠释方正亏损原因,“所以当亏损到来时,大家都感到尤其意外、突然。”确实,方正起步的时候,中国的计算机市场已经启动,大量的计算机从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全是英文,所以,不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正“发了”,连做汉化的“巨人”等一大批公司,都在国外厂商还没开发中国版市场的时候发了。创始人王选的“企业家创新”与“时运”的巧妙结合,给了方正一个辉煌的过去。但是各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方正的辉煌即将过去,但是被寄予厚望的方正却不能倒下。方正怎么办?魏新在详细比较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行业后得出结论:高新技术行业能在短期内赚取相当大的利润,但受到经济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比传统行业要大;传统行业没有暴利,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方正在发展高科技主业的同时,需要发展传统行业来增加企业的抗风险性。2000年就被北大派到方正董事会,并蛰伏了两年多的魏新终于斩钉截铁地提出: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道路,主要向两个方向延伸:首先高科技领域。其中,方正最看好的是移动通信第三代技术3G。另一个是传统产业,魏新希望,就跟GE一般,方正能够在新扩展的行业中占据前3名的市场地位。同年10月,方正与3G技术提供商连宇公司合资成立方正连宇,意在3G标准制订上分肥,拉开了魏新多元化战略的帷幕。整合悬疑其实,多元化在方正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方正集团就尝试过多元化的运作,涉猎的领域包括房地产、精细化工、稀土、金融领域(四川金融租赁公司),还包括硬件(显示器的生产销售、电脑)。但是,从发展的情况看,除了与IT有关的硬件制造,其他方面都不算成功,其中如地产领域,方正已基本退出。这个阶段的多元化被魏新称为是方正的早期多元化,“这个时期的多元化是不成功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想好多元化的整体战略思路;同时用做it的人转行多元化业务,出现用人失误。从理论和实际看,无论是实施多元化还是实施专业化的企业都不乏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成功的专业化公司有IBM、INTEL;多元化的典范则是GE——它早期比较专业化,后来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最大的举措是介入金融领域。目前GE1200亿美元左右的年收入中,金融几乎占到一半,而利润的增长更来自这一块业务。”魏新认为,成功的大型专业化公司需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1,它进入的这个领域有足够的市场规模,也就是业务范围要比较大;2,高科技的公司要掌握原创技术;3,具有国际化的发展潜力。对照以上三个条件,可以发现方正电子的主营业务——电子激光排版满足第二、第三个条件,方正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已逐步进入国际市场;但方正虽然占有绝大部分华文市场,日文、韩文市场的业务开拓情况也不错,但在英文市场,方正没有太多优势,市场规模有限。方正集团的另一主力公司方正科技,主营业务是PC等硬件,使用领域很宽,但是缺乏自有的核心技术,两者都不适合走专业化道路,不可能给方正带来根本性的突破。问题接踵而至:如果走多元化道路,方正原有业务怎么办?方正集团某子公司高管透露,“方正的多元化,就是‘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专业化是原有业务,多元化是新的资本运作方向。集团原有业务需要保证稳定,方正数码、方正控股的任务是减少亏损,重新盈利;同时,龙头企业方正科技、方正电子努力发现新的业务增长点、技术创新,研发出核心技术,走专业化道路。”“未来的方正应该将北京作为发展战略研究、控股管理平台、科研基地为一体的集团核心;将珠江三角州地区作为IT产业的制造中心;将长江三角州地区作为方正的金融产业发展中心。海外上市公司则作为集团实现国际化的发展平台。”魏新充满信心地说,方正集团将是一个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有选择地涉入传统行业,金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于一体的国际化集团控股企业或财团。但另一个问题是:方正有足够的实力吗?在原有业务逐渐萎缩、公司亏损严重的境况下,为了支撑多元化战略必定继续大量“出血”,方正能行吗?“这简直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这种理想将使方正陷入新的困局:原来的业务没有搞好,后进的也不成气候。”有熟悉方正的人士这样毫不客气地评价说。其实,抛却资金是否充足不说,方正有能力整合并达到效益最大化吗?毕竟,并购是把“双刃剑”。虽然魏新觉得GE多元化的成功给他的启发有四:一是,必须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即在每个介入领域中保持专业化;二是,对介入的领域、行业发展的前景有明确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所介入的领域和行业发展前景应当处在上升阶段;三是,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即进入新的领域必须提前物色专业人员。四是,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方正目前并购的几家公司是否就符合他的四点标准,确实值得探讨。今年6月12日,方正控股母公司方正集团(持股32.67%)斥资6亿至7亿元收购苏钢。对方正能否成功玩转钢铁业,业内多有质疑。“苏钢本身的条件还是不错的,缺的就是资金,政府也不会继续投资了。”魏新打个比方说,“苏钢在二期工程投了那么多钱,水已烧到90度了,就缺最后一点资金,我们再追加一把火就烧到100度。”据苏钢内部员工透露,去年苏钢盈利400多万元,今年整个行业都不错,盈利应该超过一亿元。不过,在全世界范围内,钢铁行业属于微利行业,暂时性的高价位不可能持久,否则必将引来闲置设备的复产和投资规模的扩大,最终使全行业利润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一位专家指出,到2006—2007年间,中国粗钢生产规模将超过3亿吨,但理想的经济生产规模应保持在两亿吨左右。一直从事企业并购研究的万盟投资公司张大威的话让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