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教育郴州市健康教育所2236519第一章现代社会与健康漠不关心过度紧张——知识缺乏盲目求医洪昭光的健康新概念人人都能健康快乐100岁60岁以前没有病80岁以前不衰老快快乐乐一辈子健康与快乐人类最美好的追求人人都可以实现的目标一、健康的概念(一)健康的概念及演变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与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社会结构等变化密切相关。健康(health)第一次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最初和“神圣”(holy)一词同源,其早期含义与“卫生”同义。其本义指向健全(soundness)与完整(wholeness),包括体格魁梧机警、聪慧以及精神的得救。肉体与灵魂原始统一的自然健康观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并不具有清晰的健康思想,常常以是否患病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来衡量健康与否。健康也就仅仅意味着个体的基本生存。人们普遍认为生命为神灵所赐,病痛为神灵之惩,常为治疗伤痛而求神问卜,形成巫术的经验的古代医学。朴素的唯物主义健康观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人类萌发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用推测和类比来判定、解释生命体系。例: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说”将自然界一切事物用五种属性即金、木、水、火、土来归类,运用阴平阳秘、五行相克、天人合一等概念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健康属于平衡问题,平衡遭到破坏就是疾病,提出“四体液说”,认为有机体的健康决定于血、黏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在比例、作用和数量上的平衡。将四种体液在个体的比例归为气候的影响,有环境决定论的倾向。主张摒弃超自然的神力,用理性和系统的方法治疗病人。机械的自然科学的健康观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细菌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相继形成,各种检测技术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的广泛运用,为人类许多现象提供物理学解释。认为人体就是自己的发动机,疾病就是由于机器某个部分发生故障而失灵。这种观点重视用观察和实验来支持对疾病的判断,忽视个体的社会性和生物复杂性。将医生与机器维修工、保护健康与保养机器混为一谈。生物医学模式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学科体系的形成,人类逐渐以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认为每一种疾病均可在器官、细胞上找到对应的形态及化学变化,并能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为疾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了依据。但仅从生物属性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生物—心理—社会”模式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健全状态”1984年,“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时健康丧失的终点”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身体健康是生理基础,心理健康是促进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可以有效调整和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道德健康是医学道德的拓展,强调从社会公共道德出发,维护人类健康,人人要对他人的健康承担社会公德。其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则是“损人利己、纯粹害人”。(二)健康与亚健康亚健康指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改变,或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又叫“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亚健康的出现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活因素、饮食营养因素以及心理行为因素等不稳定状态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亚健康临床症状不容忽视。有资料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与疾病者各占15%,而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占70%左右。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状态表述为24种症状:浑身无力、容易疲劳、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来有不快乐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粘、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等。医学界将亚健康状态划分为三种类型: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情感性亚健康状态。远离亚健康十条建议1.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2.不忘吃早餐;3.少荤多素,饮食清淡;4.适量运动;5.不吸烟;6.少饮酒;7.足量饮水、适量饮茶;8.注意居室卫生,拒绝毒害;9.家庭和谐,保持适度性生活;10.开朗豁达,心情愉快。二、健康的价值1990年,联合国在其首个《关于人的发展的报告》中就人的发展状况指出:“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可能性的过程。原则上讲,这些可能性也许是无限的。对于人来说,有三个可能是主要的,那就是健康长寿,获取知识和拥有体面地生活所需得资源。如果没有这三个基本可能性,其他很多机会仍然无法得到。”没有健康的支持,人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无法想象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一个人如无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无法利用”健康是人的基本人权,是个体的基本需求,是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健康是人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石健康是儿童幸福快乐的源泉。健康是儿童有效学习的保证。儿童的健康水平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三、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将21世纪人的健康标准从十个方面进行界定: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负担日常的繁重工作,而不会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处世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遇事不挑剔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发育均衡眼睛明亮,反应敏捷,伤口不易发炎牙齿清洁,无蛀齿,无疼痛,牙龈色泽正常,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儿童健康的主要标志一、身体健康方面1.生长发育良好,体型正常,身体姿态端正(1)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数值均在该年龄组儿童生长发育的正常范围内(2)形态发育正常,如无脊柱异常弯曲、无扁平足、身材比例符合该年龄发展的基本特点(3)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4)身体能保持正常的姿势(5)身体无缺陷和疾病(6)食欲良好,睡眠较沉,精力较旺盛2.机体对内外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1)具有一定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少患病(2)对环境及其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3)能适应多种身体位置的变化,如摆动、旋转、身居高处等3.体能发展良好(1)各种动作能力不断增强(2)肌肉比较有力,身体动作较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3)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良好(二)心理健康方面美国国立心理卫生研究所认为,当今美国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就是心灵不健康问题,即使儿童青少年,也难以逃脱来自身体、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情绪上的困扰。随着社会的发展,机体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相对变小,而各种生活事件和冲突引起的心身障碍和疾患却在增加。据统计,美国小学生中需要精神科医师帮助的约占10%~25%,统计表明,小学生每个班级平均有3~8名情绪失调的儿童。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1.智力正常,符合其年龄发展特点。2.具有良好的情绪特征,情绪愉快,积极情绪多余消极情绪,情绪反应适度,逐渐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3.个性特征良好,具有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意志较坚强等。4.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行为能够比较符合社会的要求和规范等。5.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行为,爱惜自己、具有良好的生活于卫生习惯以及初步生活能力等。6.没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紧张与心理健康紧张,已成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据估计,大约90%的疾病与紧张存在联系。过度紧张能扰乱机体的平衡,改变植物性神经功能,使机体处于不适当的应激状态,对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儿童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帮助儿童应付生活事件中的紧张状态是心理卫生的重要方面。我国学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1、营养不良和肥胖2、近视3、龋齿4、贫血5、心理卫生问题(传染病、食品安全、意外伤害)四、影响健康的因素(一)环境因素(17%)1.自然环境也称物质环境,包括新鲜的空气、合理的膳食、安全的设施、卫生的环境。2.社会环境如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社会福利、社会人际关系等,对人的发展和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的思想观念、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态度与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二)生物学因素(8%)指机体的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遗传、先天发育、营养代谢、理化和药物损害、微生物感染等生物学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与健康。一个人的情绪反应、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三)卫生服务因素(8%)指社会为保护人们的健康、防治疾病提供的有关预防服务、保健服务和康复服务。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四)生活方式因素。(60%)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传统风俗、规范等影响,特别是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模式和生活意识。包括衣、食、住、行、休息、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博特将生活方式分为12个方面,它们是:应付方式、决策方式、冒险方式、工作方式、自我保护方式、环境保护方式、休闲方式、营养方式、寻求快乐方式、消费方式、衣饰方式。博特认为,健康行为取决于人们选择这些生活方式的行动过程成人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个人清洁规律生活平衡膳食锻炼身体不吸烟少饮酒注意安全定期健康检查性卫生家庭和睦自尊自重远离毒品保护环境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个人清洁规律生活平衡膳食少吃零食锻炼身体多喝白开水注意安全配合健康检查适度表达感情少看电视关心环境卫生改变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个体的动机与健康价值取向团体成员的相互影响环境品质与生活方式的相互依存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社会文明程度越低,社会习俗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越大。反思生活:小小说:《采访上帝》记者:您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上帝:一开始总是牺牲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所有的金钱来恢复健康。生活过程:40岁前拼命挣钱,40岁后用钱换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卫生部2007年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议书。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全民健康核心信息。各种健康指南。无烟环境创建。第二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美国学者波伊尔(1983)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没有任何知识比有关健康的知识更重要,因为没有健康知识,我们生活中的其他目标不可能得以成功实现。要想保证人类的健康环境和生命状态,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已经成为解决当代主要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影响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的来自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一、健康教育的概念是指在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知——信——行健康教育的任务1、取得决策支持,制订有利于健康政策;2、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4、加强社区职能,动员组织社区开展健康活动;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6、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7、加强社会支持网络与功能建设,降低心理压力,缓解紧张。二、健康促进的概念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健康教育+环境支持人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