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八下课外古诗词(二)5.《题破山寺后禅院》6.《送友人》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8.《卜算子·咏梅》5.《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作者简介:常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过盱眙(xūyí地名,现江苏)小官.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清晨来到古寺,初升的太子时照着高高的树林。曲折小径直通幽静的后院,僧人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美丽山光使鸟儿们鸣啭欢腾,清澈潭影澄净了人心。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然寂静,只能听到寺院里的钟磬声。理解此诗的意境: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这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1、本诗描写了什么的景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2、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3、描写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4、诗中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问题: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公认为千古名句,说说你理解。这两句引发人丰富的联想和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曲”“幽”“深”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6、全诗的主旨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7、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8、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9、诗的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特点。清幽/幽美10、诗的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的心境。11、“万籁此俱寂”与“惟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都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之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一刹那成为永恒。12、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本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它们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3、诗中写环境极美极静,体现诗人内心旨趣的两句是: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欢悦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歌背景】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自然环境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脉青山横卧在北边的外城,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译文在这幽美环境里我们握手言别,你就象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游子心思恰似天上飘忽不定的浮云,不忍西沉得落日就像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长鸣…送友人首联:写景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人送友,从内城一直送到外城,送行之路程远,暗写诗人与友人的不忍遽(jù仓促)去,依依惜别之情。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颔联:切题,分析表达效果。颔联,写友人离去,飘忽不定,表现离别的深情。即: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偶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心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扣题,分析表达效果。末联:化用典故,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描写“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化用典故,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总结这首送别诗的情感主要包括:1、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2、对友人远行的真切关怀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分析这首诗的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抒发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借用马的萧萧长鸣的典故,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无限深情。特色鉴赏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1、李白在《送友人》中,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2、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表现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即景设喻)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3、李白在《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化用典故,以景结情,衬托离别)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父子三人与唐代的、和宋代的、、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子瞻东坡居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一、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失意自伤低沉苦闷随遇而安洒脱旷达乐观豪迈积极向上前期中期后期一、疏通词意,体会意境。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有时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三、归纳主旨•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四、品读鉴赏: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3、“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C.幽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孤鸿轻灵飞动,飘渺若仙,两个意象难分主宾,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高洁自许而孤独寂寞,他们共同构成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5.孤鸿和幽人是词中的两个主要意象,他们之间有何联系,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幽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孤鸿轻灵飞动,飘渺若仙,两个意象难分主宾,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高洁自许而孤独寂寞,他们共同构成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五、总结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