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值:54分;时间:45分钟)[对点突破练]1.(鉴赏修辞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浣溪沙晏殊玉碗冰寒滴露华①,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鬓亸②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注】①露华:指凝聚的水珠。②亸:下垂。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5分)答:[导学号29530275]答案:描绘了夏日黄昏女子昼梦方醒,粉汗微融,梳妆初罢的情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香雪”喻女子肌肤的芳洁,形象地表现出天气之热和女子之美;“胜荷花”用比喻来写女子胜似荷花。赏析: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首句写玉碗中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接着,写室中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下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四、五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点明前面描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末句“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相照应。2.(鉴赏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水村闲望①俞紫芝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②桡:船桨。③赊:语助词。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导学号29530276]答案:①前三联借景抒情。借水村闲望的宁静祥和的田园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悠然闲适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②尾联直抒胸臆。通过感叹如画美景,无人描绘寄送京城,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进一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赏析:这首诗描写隐士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田园诗的意味。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搭配和谐,颇有朦胧感。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俞紫芝用的是正衬。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出句和第二句一样,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最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的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3.(鉴赏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人还荆州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答:[导学号29530277]解析: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即诗句的顺序来答。首联交代了送友人的事,用“悠悠”写出了留恋之情;颔联和颈联是从诗人想象的角度写出了友人将要去的地方的风光和途中情景,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最后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答案: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由眼前景想象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4.(鉴赏结构艺术)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5分)答:[导学号29530278]解析:上片写伤别之情。“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开门见山,写离别之状,写离别之时。“忍泪”表明作者对离别的伤心烦乱。“杨花”既指离别在杨花纷飞的三月,又借杨花纷乱喻作者离别心乱如麻的心绪。“惆怅天涯又离别”,“又离别”表现“忍泪”“惆怅”的原因。“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远远望去,要去的碧云西畔,群山层叠,行路艰险。“据鞍归去也,情凄切!”虽离别之心伤,虽路程之艰险,而君命难违,只能“据鞍归去”,凄然而走。答案:作者先写离别时的情状,接着写“忍泪”“惆怅”的原因,再写前路的艰险,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综合提升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辋川闲居王维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①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注】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兄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分)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两联作简要分析。(6分)答:[导学号29530279]解析:(1)本题中注释比较详尽,答题时应注意这一重要提示。赏析第三联景物描写时应抓住关键意象“青菰”“水”“白鸟”“山”,一“拔”一“翻”,动静结合。(2)回答本题既要留意“时倚”“远看”“於陵子”等关键词语,又要联系注释内容。於陵子,对权贵不喜欢,因为厌恶兄长在朝中为官不义,于是和妻子到了楚国。由此可以看出其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答案:(1)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展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第二联的“时倚”“远看”再现了诗人安逸洒脱、怡然自得的心情。尾联以於陵子自居,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答:(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进行简要赏析。(6分)答:[导学号29530280]解析:(1)“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粼粼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晚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2)“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显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答案:(1)上阕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2)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7.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夜雨黄景仁[注]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求生计开始四处奔波,一生穷困潦倒。(1)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2)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导学号29530281]答案:(1)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赏析:这是一首感怀诗。诗人漂泊在外,寄宿于空斋之中。夜晚,窗外下起了凄冷的雨,诗人内心百感交集。他既为久旱逢雨农人可以耕作而感到喜悦,又为雨后道路泥泞寄信人不能到来而担心。静静地倾听着窗外的雨声,雨声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消失,诗人想象深夜的雨应该已经变成了雪。此刻,他想到物价要涨,而自己的生计还没有着落,不免内心伤感。岁暮天寒,心情也随之而变得更加凄凉,诗人自然产生了思乡念家之情。专题规范练三不同体裁的诗歌鉴赏(分值:88分;时间:60分钟)一、诗的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古意王融①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琊临沂人。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1)主人公“废裁缝”“罢膏沐”的原因是什么?“寸心郁纷蕴”饱含了人物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答:(2)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5分)答:[导学号29530282]答案:(1)女主人公拿起刀尺要为行人缝制寒衣,突然想到与行人千里相隔,行踪不知,音讯不闻,寒衣制成也无法寄达,只能“废裁缝”;心烦意乱、郁闷痛苦的思妇更加无心施以“膏沐”来修饰容貌了。“寸心郁纷蕴”写出了思妇对行人担忧挂念却又无能为力的痛苦无奈之情。(2)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诗。一、二句,用“霜气”“秋风”描摹秋天寒冷的状况。三、四句,写闺中女子因感受到风霜的凄寒,联想到了行人的寒冷,于是动手为行人缝制罗衣。五、六句,“废”表现出女主人公矛盾的心情:不为行人做寒衣,担心对方挨冷受冻;为他缝制,又无法寄达。“罢”,表现出女主人公没有心思梳妆打扮。七、八句,写出行人远离,女主人公内心的郁闷、痛苦。以上八句,从物候变化的凄寒,欲裁衣而终于废刀尺的动作,罢膏沐而心灰意懒以及女主人公苦闷的心情等表现闺中怨情。最后两句,用飞萤、木叶纷落的夜景来烘托思妇的纷乱凄凉之情。“乱纷纷”,不仅写出落叶之状,而且写出思妇此时苦痛的心境,在结构上又与“霜气下”“秋风度”相照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