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基础第3讲古代民族宗教一、宗教的历史进程原始宗教(或称自然宗教、自发宗教)↓民族宗教(或称民族宗教、古典宗教、神学宗教)↓世界宗教(或称现代宗教)随着氏族部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早期国家的出现,原始的氏族部落宗教也逐渐走向国家化或民族化。一、出现信仰对象的等级化;二、出现地域保护神;三、社会分化出了宗教专职者和宗教特权阶层。世界宗教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宗教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波斯古代希腊二、缪勒的宗教谱系世界历史上的宗教很多,但只拥有神圣经典的宗教才在世界宗教史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对后来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宗教信仰发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这样的主要角色为数很少,主要是雅利安人、闪米特人的宗教,此外还有中国人和埃及人的宗教。(见缪勒《宗教学导论》)“让我们看看在我们称之为世界历史的这一伟大戏剧中扮演两个主要角色的两个种族吧,也就是雅利安人和闪米特人。我们将发现这两个种族各有两个成员才有资格宣称拥有圣典。雅利安人中的是印度人和波斯人;闪米特人中的是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雅利安族系的印度人和闪米特族系的希伯来人,各产生了两种有圣典的宗教。(接下页)(接上页)印度人产生了婆罗门教和佛教,希伯来人产生了摩西教和基督教。不但如此,重要的是要看到在每个族系中,第三个有圣典的宗教几乎都不能言称自己有独立的起源,它只不过是第一个宗教隐约的重复而已。琐罗亚斯德教的根源跟吠陀教较深较广的潮流起源于同一源泉。伊斯兰教就其最根本的教义而言,是从亚伯拉罕的宗教的源泉产生的。亚伯拉罕是唯一的真神的崇拜者和朋友。”(见缪勒《宗教学导论》,第40页)缪勒的世界宗教系谱图雅利安族系闪米特族系↓↓吠陀旧约圣经婆罗门教摩西教波斯古经↙琐罗亚斯德教↓三藏新约圣经佛教基督教↘↓↓古兰经图兰人雅利安人伊斯兰教佛教直接起源于婆罗门教,但却是与它对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不是从古代吠陀信仰直接演化而来,不过它也反对古代吠陀诸神灵的崇拜者的某些教义。闪米特族系的三大宗教之间的关系也与此相同,或大致相同。只是从年代先后来说,伊斯兰教比基督教出现得晚,而琐罗亚斯德教比佛教早。佛教是从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演化而来的,但同时又是反对它的。佛教在它诞生的土地上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衰败了,只是在从印度移植到亚洲大陆腹地图兰族系诸民族并扎下根以后,它才真正取得了重要地位。佛教一开始本是雅利安人的宗教,最后成了图兰人社会的主要宗教。在另一个宗教体系中也有类似的移植情况。基督教本是从摩西教演化而来,但正像佛教遭到婆罗门排斥一样遭到犹太人的抵制和排斥。它改革古代犹太人信仰的目的没有实现,直到它从闪米特人的土地移植到雅利安人的土地,从犹太人传到“异邦人”以后,它的教义才得到发展,才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它在开始时是闪米特人的宗教,后来成了雅利安人的主要宗教。“除了雅利安和闪米特族系以外,只有一个国家能说它有一个甚或两个有圣典的宗教。中国产生了两个宗教,各以一部圣典为基础——即孔夫子的宗教和老子的宗教,前者的圣典是《四书》、《五经》,后者的是《道德经》。以上八个宗教的圣书,构成了人类全部经书。”(见缪勒《宗教学导论》第40页)作为人类历史主要宗教之根源的、拥有最早宗教圣典的宗教,实际上也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建立文明国家的国家宗教。古代巴比伦宗教、古代希伯来宗教、犹太教(即闪米特族系宗教)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诞生较晚,后成为世界性宗教)古代印度宗教和古代伊朗宗教(即雅利安族系宗教)古代中国宗教和古代埃及宗教。三、孔汉思的宗教三大河系说“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第一大宗教河系“源出闪米特人,以先知预言为其特点”;包括印度教、佛教在内的第二大宗教河系“源出印度民族,以神秘主义为其特点”。远东的第三大宗教河系“源出中国,其中心形象既不是先知也不是神秘主义者,而是圣贤”。(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第2页)四、古代埃及宗教埃及胡夫金字塔埃及法老座像埃及法老石棺埃及神庙废墟埃及神庙遗址古代埃及的国家机制在前王朝时期:古埃及大概形成了四十余个州。(“州”字的象形文字画的是由河渠交叉划界的土地,最初的州实际上是与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有关系的社会单位,是在农业公社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联合体。)王国时期:由于州与州的兼并终于在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形成上、下埃及两个王国。公元前三千年前后,上埃及王美尼斯灭下埃及,建立了统一王国。王朝时期:统治者的承袭和兴替,形成了古代埃及历史上三十一个王朝。一直到公元前332年,第三十一王朝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吞并。埃及宗教的信仰埃及统一王国建立之前,各州崇奉信仰的地方保护神多为动物形象。牛、羊、狮、虎、鳄鱼、兔、蛇,曾分别被各州奉为神圣。它们享有神圣禁忌的保护,人们不得捕杀和猎食,这显然是图腾崇拜的典型表现。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北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各州以布陀州为中心形成下埃及王国。国王奉蛇神为保护神,以蜜蜂为国徽。南部各州以尼赫布特为中心形成上埃及王国,国王奉鹰为保护神,以白色百合花为国徽。上下埃及统一后,仍容许各地区崇奉自己的地方神。但从埃及尼罗河的南端到北端,作为生命之神的太阳神瑞和作为死亡之神的冥王神奥西里斯高踞于众神殿的特殊地位,受到埃及人普遍的敬拜。太阳神就成了历代王朝的最高保护神。从旧王朝第四王朝(公元前2650年)国王(法老)开始自称瑞神的儿子。瑞神将全埃及的土地赐给国王,象征国王统治全埃及之权来自太阳神。第三王朝时,王都迁至盂斐斯。该地区原来所奉的地域保护神普塔(Ptah)被推尊为全埃及的主神。在孟斐斯的祭司神话中把普塔说成是最高创世主,是从原始混沌中涌现出来的埃及本身。在第五王朝“太阳之城”赫列欧成为统一王国政治中心的时代,该城地方保护神阿图姆地位上升而与瑞神统一为阿图姆一瑞神,成为全国崇拜的最高神。在金字塔经文中,阿图姆的神性变得高大而且重要,被说成是自存自主的创造主,从该城的“原始水”中浮现出来创造了诸神和宇宙。到新王国时代,底比斯的地方贵族统一全埃及,底比斯成为全国首都,该城的地方保护神阿慕恩(Amun,或称阿蒙Amon)的地位也相应上升而与太阳神合为一体,成为所谓阿慕恩一瑞神,或阿蒙一拉神(“拉”为瑞的希腊语Ra)。不仅国王或法老的王权来自于神,而且他们本人生前就被认之为神,各神庙都设有敬拜法老的圣所,还有敬拜法老的宗教仪式。他们在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上都被神化。五、古代巴比伦宗教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与埃及尼罗河流域一样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约在公元前六千年,这里就出现了定居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考古发现证明,苏美尔人约在公元前五千纪在这里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神庙,以此为中心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约公元前三千纪出现了早期城市国家。其中之重要者有埃里都、乌尔(Ur)、乌鲁克(Uruk)、拉尔萨(Larsh)、乌玛、尼普尔(Nippur)等等。这些早期城市大体上都是以神庙为中心建设起来的。神庙的祭司实际上是城市国家的创立者和统治者。第一个已知的国家是侍奉苏美尔伊勒克城保护神的大祭司建立的。古代巴比伦宗教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四千纪或更早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神圣对象,主要是那些对基本的经济活动(农业、牧业)直接有关的大自然异己力量。第二阶段:大致是在公元前四千纪到二千纪,宗教神灵的形象有了明显的变化,诸神被视为具有人的形象;在宗教神话中诸神组成一个类似长老议事会(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机构)的天国结构。每一位神都在这个天国政府中取得了一定的官职和职能。第三阶段:公元前二千纪以后,由于巴比伦、亚述等地的军事征服和统治,他们信奉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神相应扩大了自己的神圣地位和神圣权力。在此以前实行军事民主制的天国政府逐渐演变为主神控制的君主专制机构。神灵对世界和社会人事的干与大大加强了。巴比伦宗教的信仰对象安神(An)是乌鲁克城的地方保护神,原是天气神。英利尔神(Inn)是尼普尔的地方保护神,原是暴风雨和主管农业的神,在神话中是锄头的发明者。伊阿神(Ea)是埃里都的地方保护神,原是水神,他的神庙在两河入海的河口。欣神(Sin)是乌尔的地方保护神,原是古代游牧民崇拜的月亮神。沙马什神(Schamasch)是西巴尔的地方保护神,原是太阳神。奈普神(Nabu)是帕息巴城(Borsippa)的地方保护神,原是保护植物生长繁荣的神。纳格尔神(Nergal)是库德(Kutha)的地方保护神,原是狩猎与战争之神、管理农作物的丰收之神。努斯库神(Nllskll)是尼普尔城的地方保护神,在神话中是月神欣的儿子,是光明之神。马尔都克神(Marduk)是巴比伦的地方保护神,原是表示生命与丰产的太阳神。在巴比伦征服其他城市统一两河流域,成为统一王国的首都时,该城保护神马尔都克取代昔日苏美尔一阿卡德时期诸神的权势而独占至高无上的尊荣地位,这位农业之神变成了战无不胜的战争之神,成为“伟大的统治者”,“天与地的君主”。古代巴比伦使用的文字称为“楔形文字”,它是17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皮特罗·德拉·瓦尔命名的。他曾经去过古波斯帝国的故都波斯波利斯遗址,在那里看见了这种外形酷似“楔子”的文字,将它命名为“楔形文字”。皮特罗对楔形文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确定了自左向右读、写的规则,辨认出古波斯楔形文字单词与单词之间的分隔符号,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丹麦旅行家尼布尔把准确的楔形文字拓片带到了欧洲,研究工作有了可能。尼布尔确认他带来的铭文是用三种不同文字系统的三种不同语言写成的,确认了这些文字是字母文字。他还辨认出一些楔形符号,指出第一种文字约有30个符号,第二种文字有100个符号,第三种文字有几百个符号,最难辨认。因此,他建议学者们从最简单的文字入手,因为它最容易释读。第一个在楔形文字释读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是德国哥廷根某中学的古典语言教师格罗特芬德。他自1800年开始研究,经过两年时间,通过合理的猜想和逻辑判断,终于找到了释读上述铭文的可能性。1835年,25岁的英军少校罗林森拓制贝希斯敦铭文。并依靠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独立地释读出古波斯文本的全部内容。古波斯楔形文字释读成功是19世纪古代东方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的楔形符号虽然比较简单,属于纯粹的拼音文字。但是,它的释读成功为其他复杂的楔形文字释读工作开辟了道路。古波斯文本发表后不久,《贝希斯敦铭文》的巴比伦文本和埃兰文本也先后释读成功。在古巴比伦、亚述楔形文字释读成功之后,人们又释读出乌拉尔图文字、赫梯文字。1928年人们发现了古代腓尼基楔形文字,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它释读出来。现在,古代西亚各国文字不但都已发现,而且全部被释读出来了。六、中国传统宗教中国历来有“三教九流”的说法,所谓“三教”是指儒、道、佛。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宗教远远不止“三教”,除了各种宗教的流派,仅其门类便有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遗存的各种现在还没有确切名称的古代宗教。道教和民间遗存的各种原始宗教,虽然其内容或多或少也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从根本上讲,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我们把这些土生土长的宗教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中国还有一个在史书中以“礼志”或“郊祀志”的面目出现的、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而灭亡的“在朝”的宗教。它具有严密的制度和大体不变的承传,并与国家的政治礼制合为一体,是一种“国家宗教”,我们称之为“宗法性宗教”。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祖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成为慰藉中国人的心灵的精神源泉。在《尚书》、《周易》、《诗经》及《春秋三传》中,特别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有着关于早期宗教祭祖活动、理论和制度的庄重的记述。这种在夏商周三代形成的宗法性国家宗教,在秦汉以后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向前发展,不断走向完备。后来各个朝代的史书充满宗教祭祀的资料。典型的传统宗教性宗教活动祭天(天神崇拜)“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尧日》“舜肆类于上帝”。《尚书·尧典》“有夏多罪,天命近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