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生活方式是什么一、为什么要把生活方式作为我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为社会背景和以我的生活方式研究经历为学术背景)1、我国生活方式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2、当下的社会问题:物的增长与生活的异化3、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的软件系统、目标系统和软实力的根本标志4、“怎样生活”的追问:关于自身生存的文化自觉。迄今为止,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生产力,却在对自身生活的认识上存在太多的盲区。5、生活方式研究:推动社会学理论的新构二、生活方式概念的逻辑结构(一)以往对生活方式概念界定的逻辑结构分析1、生活方式的定义表达:生活方式被看作是一个回答“怎样生活”和“怎么活法”的概念。作为科学范畴的生活方式具有复杂、丰富的内涵。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人们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生活样式和行为特征。结构图2、生活活动条件以往的表述生活活动条件(生活资源供给)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交互作用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客体因素(场域、情境)3、生活活动主体以往的表述生活活动主体回答的是“谁的生活”的问题。生活活动主体的构成: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概念的比较生活方式主体具有多层次性,但大体可分为个人(个体)和类(共同体)两个层次:个人(个体)类(共同体):家庭、群体、阶层、社会、人类生活方式主体任何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个人与类生活方式的统一体生活方式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于文化的选择性人的文化选择性的三个层次价值观层面社会心理层面个人心理层面从主体的文化选择性的重要地位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给生活方式做如下定义表述:生活方式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模式配置各种社会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的生活资源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样式。惯习4、生活活动形式(样式):外显的生活样态、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三位一体的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可借用苏轼《琴诗》来表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指”“声”可喻为三个结构要素的关系。(二)对以往研究的评价1、缺欠:受到历史决定论和二元论观点的影响,弱化了生活方式作为主体范畴的属性和作为动态的行动体系的特点。2、可借鉴方面:确立概念结构三个方面(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形式)的分析框架,可避免单纯文化论的分析视野。3、研究方法论:从决定论到生成论,置于新的社会概念的分析框架之内,审视其理论地位及其功能。(三)生活方式的概念结构1、关于“生活活动条件”(1)树立具体社会条件的制约性和社会自觉的建构性相统一的观点。当代社会是自觉建设的社会,体现为“社会自觉”。所谓的“社会自觉”就是以“好生活”为内涵和目标体系,自觉地进行“好社会”建设。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为人民美好生活程度的历史制约性和建构性的结合。(2)“好社会”建构的目标指向就是在硬件上保障生活资源的供给和生活资本的升值,在软件上提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导向。2、关于“生活活动主体”(1)作为生活活动主体的个体与类(从群体到民族、社会、人类)的关系问题。生活方式是以个体的生命为载体的,因而生活方式主体的基本单元是“个人”,是“你的,我的,他的”的生活方式。因此生活方式的研究角度具有具身性。但人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行动又总是在群体、关系中发生的,具有社会性,因此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又必然选择群体、阶层的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的角度是“群体中的个人”。这就为包括个案研究在内的质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2)作为主体的人的生活根本特点体现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具有价值性,为人的生活需要提供价值导向,为生活资源配置和利用提供意义坐标。生活方式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就是为人的生活需要和供给提供意义系统,从而成为社会发展中的软件系统。“心生活”、“心态结构”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环节关于普世价值欲望、需求和幸福生活成功的价值标准(3)生活活动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模式为“适应、顺从、反抗和超越”。在良好运行的社会中,生活活动客体和生活活动主体的关系体现为对“美好生活”的社会建构和个人建构互动生成的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人的生活方式建构有很大的“游戏空间”,从而形成了生活方式和幸福程度有很大差异性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生活方式。(4)生活方式的社会建构和个人建构的目标和标准:社会的生活方式(1)富裕;(2)公正;(3)和谐;(4)自由;(5)节约;(6)优雅;(7)宽容;(8)博爱;(9)绿色;(10)文明;(11)科学;(12)民主;(13)个性;(14)纪律;(15)进取;(16)多元;(17)平等;(18)诚信;(19)合作;(20)信念我们从中选择四个词,并按重要程度排序个人的生活方式3、生活活动形式(1)不能简单地把生活活动形式视为外显的符号系统,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方式,它的根本特点在于“行动”,是一个行动的实践的系统。其功能除提供价值导向外,生活的调整系统和有效的生活资源配置系统。(2)生活活动形式作为符号系统和象征秩序,构成社会学考察的对象,既在研究某一群体人们“怎样生活问”题时,是以具体的、可感的“生活怎样”为考察对象的,包括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这就构成了社会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区别于哲学、伦理学的研究。(3)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就是要建立“社会结构”、“心态结构”和“行动结构”三位一体的研究路线。三、生活方式的定义及概念层次(一)定义:生活方式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的生活资源供给和个人文化价值选择在互动生成中所形成的满足人的自身生活需要的具身性行为模式。(二)生活方式的概念层次(1)广义概念(理论形态)(2)狭义概念(日常生活)(3)微观概念(生活风格、生活格调)(三)生活方式的宏观社会变迁1、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的三大阶段2、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的历史规定性和超越性参考书目1.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李友梅等:《从弥散到秩序—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3.[英]唐.库比特:《生活生活—一种正在来临的生活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