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哈佛幸福课?花了一个月时间(7月中旬~8月中旬)看完了23堂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每个工作日一课,如免费的远程教育。大约看到第二集就忍不住大赞,并开始向小伙伴们推荐。每天饶有兴趣地等待Tal展开新的话题,获得改变心态的新思路。我想说,真的有用。Itworks!鉴于小伙伴们反馈无法耐心观看,我便萌生了整理幸福课笔记,分享给大家的念头。就这样,我又花了半个月时间温习了一遍幸福课。停止妄念Commonsenseisnotthatcommon以为听了幸福课或看了我这篇文章就能幸福的人,请停止妄念。你以为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然后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吗?道理什么的“听听都懂”,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你有真正尝试过“那些建议”吗?没错,我们容易陷于“没有行动”的泥潭,一再抱怨生活的寡淡,情绪的低落,百无聊赖地刷着微博和朋友圈,却不肯抽出哪怕一天中的半小时去运动,不愿抽一天中哪怕十五分钟去书写值得感恩的事。我们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世界,仿佛这才是成熟世界的通行证。我们怀揣各自的忧怨,觉得生活本该如此,谁不是一样?完美主义经受着自我的折磨,拖延症反复质疑自己,焦虑的人夜不能寐。Tal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大学时代的他表面上拥有了一切,但他不解,为什么不快乐?要如何变得更快乐?于是他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不断实验其中的方法,用自身的转变来验证,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人。毕竟,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快乐。健康模型和疾病模型疾病模型:我病了,我的病该如何治疗?我要怎么样才能摆脱病魔?应对:你不舒服?哦,那就去治病吧。健康模型:我病了,是因为我不够健康。因为我没有追求那些让我健康的东西,没有做到我该做的。应对:你不舒服?那你应该加强锻炼,注意健康。发现两者的差异了吧!疾病模式注重的是针对病痛来寻找方法,而健康模式注重的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不生病不代表健康,摆脱抑郁并不意味着快乐。摆脱消极和变得积极不是一回事。我们追求的,不是避免痛苦而是更多的快乐。由此引申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积极探究和消极研究。钻牛角尖也同理:我一定要想明白这件事,想通这件事,否则我永远跨不过这道坎!但我们都清楚,就算想明白了这件事,还会有“那件事“,你担心完了这一出,还有下一茬。抑郁等负面情绪,如病毒般存在于我们的体内,它和我们是共生的关系。免疫强,病毒歇菜,免疫弱,病毒肆虐。因此,与其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面对病毒,不如换一个角度,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心理免疫系统再强也不代表不再得病。而是意味着我们更有抵抗力,即使得病也能很快的恢复。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会伤心难过,他们都会,只是快乐的人能更快地从悲伤中解脱和恢复。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健康模型,智力上,情感上,心理上,人际关系上,人格上全面发展。积极探究和消极研究不论是学术还是媒体,都更倾向于关注消极的部分,看看每天的新闻,几乎都是坏消息,哪里地震了,哪里火灾了,哪种食品又出现安全问题了,再看看学术界,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在拼命研究如何对抗抑郁、焦虑,专注于负面情绪。长久下来,我们也跟着它们的思路,不断强调着人类的短处、缺失和过失,导致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人抑郁。事实上,这种信息接收的现状是不健康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那些快乐的人为什么会快乐,而不是那些抑郁的人为什么会抑郁。研究优秀快乐的案例比研究普通人或抑郁人群更有意义。从最优秀的个体中吸取经验,应用到普罗大众,时代才会进步。everyonebenefits,whenwestudythebest.幸福的基础水平所谓基础水平,就是幸福感的稳定状态,可别和考试得了第一名或吃了一顿大餐的短暂幸福感混为一谈哦!短暂幸福是基础水平上的峰值,之所以称之为“短暂”是因为短期内必会回落。比如,高考之前你觉得考上哈佛就够快乐半辈子了,但事实上你只开心了半年,或三个月,也可能只有一个礼拜。如果你原来的幸福指数是60分,哪怕考进哈佛,6个月后的幸福指数又会回到60,而如果你没有考进哈佛呢?你会郁郁终生?不,半年后也是回到60。再比如,一个悲观的人中了彩票,会永远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不,狂喜过后,你该怎么抑郁还是怎么抑郁。情绪会因外部事件波动,但基础水平的改变可不容易。影响基础水平的三个因素:1遗传排列,2外部环境,3意向活动。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基因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幸福基础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嘻嘻哈哈(偏向于快乐),而有些人天生愁云满布(偏向于焦虑)。长大后,基础水平会因为外部因素而提高或降低,比如健康状况,国家制度(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人们比独裁制度下的人们更快乐)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这里不得不强调一点,关于财富对幸福基础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财富对幸福的影响其实很小。住在别墅里的人一定比无家可归的人感觉幸福,但不一定比住在舒适公寓里的人幸福哦!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发现,遗传排列和外部环境很难撼动,但别忘了,还有第三条——意向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幸福的基础水平?改变你关注的东西。关注幸福依赖于我们选择关注什么。weseewhatwelookfor,andwemissmuchofthewhatwearenotlookingforeventhoughitisthere.ourexperienceoftheworldisheavilyinfluencedbywhereweplaceourattention.几乎每一条迎面扑来的信息,都有AB两面,选择的“关注点”深深影响着我们。解读比信息更重要。我们不能改变接收的内容,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容器形状。难道要向鲁迅笔下的阿Q学习?自我安慰?No!不是一味“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是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当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习惯,成为那条主导的河流,哪怕你处于和以前同样的状况,也会迎来完全不同的心情。比如你是一个在医院的清扫工,如果你整日觉得在为了一口饭起早摸黑,一定工作得不快乐,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这个医院因为有你而洁净舒适,而且你在工作的过程中又很好地锻炼了身体,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了?既然你不能改变做清扫工这个现实,就要努力去寻找清扫工的积极方面。只是不知何时,这种积极思维的“乐观模式”被冠以“盲目”,和浅薄等词混在了一起。似乎悲观地预测,胜算会更大,不至于被人诟病。但是,我们不能被这股消极的河流冲走,要去欣赏积极的部分,并让这部分增值。Toappreciatewhatisworking,whenweappreciategood,thegoodgrows.appreciate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欣赏,另一个是增值。当你欣赏一个品德或方面,它会增值。相反,把好的东西看做理所当然,它会贬值。人的潜力就像种子,给点阳光和雨露才会生长发芽。爱情关系也一样,要让好的方面(潜能,优点,品德和能力)增值。不论处于什么情况,尽量让自己成为”主动者”。自怜和抱怨只能造成愤怒和沮丧,还是想办法打开另一个世界吧。神经的可塑性改变大脑不是梦。神经是有可塑性的,神经通道不断生成,新的神经元不断生成,开始很薄,经过刺激后慢慢变厚,逐渐变成一条河流。想象一下,倾盆大雨时,水落下来流入已有的河流,流向我们建好的渠道。如果之前什么都没有,让雨水流成一条小溪或小河非常困难,我们的经历更倾向于让雨水流向已经建好的渠道并进一步加固它,而不是建造新的渠道。而一条不坚固的小溪,可能马上就会被大雨冲走。一个建造“担忧渠道”的人,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会担心,把好事也理解成需要担心的事,或者非常擅长从好事中找缺陷。因为他的渠道已经根深蒂固。比如在聚会上看到一个外向多话的人,有些人认为他啰嗦烦人,有些人却认为他热情友善……这就是流入不同渠道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习惯也是如此,一种方式反复巩固,就能改变大脑的通道。所以,建造并加固“积极思维”的通道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对痛苦产生更好的承受力。要如何建造新的神经通道呢?只有改变!改变改变分为两种,一种是渐进的改变,另一种是剧烈的改变。学习乐器是渐进的改变,在不断重复中建造大脑新的通路。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剧烈的改变需要足够的准备功夫。所以两种改变都需要时间。快速改变,立即改变,轻易改变会让人变得更加忧郁更加焦虑。人们都希望找到一步奏效的方法,但是很可惜,没有。有些人一直说要改变但迟迟没有行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觉得改变了某个缺点之后,会将与缺点相关联的优点也抹去。比如,我想摆脱古板,但是言行一致对我来说又是很重要的品格,那么我就很难去真正改变自己。因为我认为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我不想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而事实上,这些品格是可以拆分的,留下婴儿,把水倒掉即可。关键是要弄清楚你想改变的是什么。有些人说我做出改变了,但没有足够的自律和毅力坚持下去,总是半途而废怎么办?毕竟,游戏比长跑有趣多了。OK,这就牵涉到“自律”的问题。其实自律是恒量的,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你现在拥有的就是全部。令人欣慰的是,你现在拥有的自律也够用了,因为你可以将自律转化为例行公事。我们每天起床刷牙洗脸上学上班,在火星人眼里可能是超级自律的表现,但是我们自己心里明白,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对,要的就是这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当你把运动或者你想要做的改变也转化为“理所当然”,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多了。爱情关系也是一样,每周例行两次约会。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悲哀?这是真情流露吗?在约会中做的事情是真情流露,但次数要规定,否则以后可能会演变为每十年两次约会了。把你觉得重要的事,做成例行公事。给予它充分的注意力和时间,来抵抗其他吸引力的冲突。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的自律,但是保持例行公事只需要少量的自律。切记!不要同时进行好几件需要自律的事,因为自律是有限的。分批进行较好。建立一件一件例行公事,打开一条又一条新的神经通路。每周一问问自己,做了什么改变?感激“感激”是我们必须用心挖掘的一条最重要的“渠道”,因为人类倾向于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麻木不仁。而且人类还喜欢攀比,更是将目光对准了自己没到手的东西,于是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所得,也就感受不到幸福和满足了。培养感激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直到变成习惯,变成我们性格的一部分。不要等到悲剧来临才知感恩。比如每天写五条值得感激的事,尽量不重复,尽量多元化,这样有助于让你看到更多值得感恩的事。你可能会觉得这么做很幼稚,就像小学生写流水账,我心里感激就好啦,干嘛要写出来?必须写下来,才能慢慢建造渠道,而且,你会有意识地开始在每天寻找值得感恩的事,用心思考我们拥有的美好事物。不断刺激加固,这么做从本质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被我们忽视的现实。光靠心里偶尔的感激,只是泥地里的脚印,大雨一来,便被冲得面目全非。你也可以选择写感谢信,然后登门拜访,读出信的内容,这个有点难为情,但据说效果非常好。这周打电话,下周拜访,再下周写信,让它变成仪式,但变换形式。仪式是唯一的真正持久的改变。助人为自己乐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两件事结合成为一个上升螺旋(良性循环)。快乐不是恒量的,你多我一定少,而是会互相感染的。如果我更快乐,我就更可能感染身边的人,让快乐的总量变大,所以让自己更快乐从个体上看是自私的,从长远来看却不是自私的行为。快乐是道德的!一根蜡烛可以点燃一千根蜡烛,蜡烛不会因此缩短寿命,快乐也一样,不会因为分享而变少。笑也会传染。假设你感染了三个人,然后这三个人又分别感染了三个人,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因你的笑而变得不同。千万不要吝啬于分享,众乐远比独乐来得更有存在感!怕吃亏只会不断失去,越分享拥有越多!这也是我写这篇长文的初衷。环境的力量我们的大脑不喜欢内部和外部存在差异,所以会不惜一切做出协调——要么改变外部现实,要么改变自我思维。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意念环境不是梦!放心,我不是要你整理房间,说什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是让你将环境布置的更为“幸福”。人很容易进入角色。一个人扮演狱警一个扮演囚犯,没几天,狱警就变得凶狠跋扈,而囚犯变得逆来顺受。同样,如果处于年轻的环境,你也会更有活力。所以,让自己进入积极的情境!哪怕在想象的世界。把你爱的人和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