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新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前热身•知识点:•丝绸之路•赤壁之战上海APEC会议APEC会议上唐装大放异彩授课者李夏评书:上回说到南北朝历史,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始终处于分裂状态.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皇帝建立隋朝,隋军南下灭陈,589年结束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没想到杨坚出了个逆子杨广,弑父篡位.史称隋炀帝.他大兴土木,生活糜烂,三征高丽,大败而归,修大运河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百姓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618年贵族李渊趁机反隋,建立唐朝.听了这段评书,你们都了解了哪些历史知识呢?思考:隋王朝灭亡的原因?沉重的兵役和徭役隋末,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瓦解了隋的统治。公元618年,太原太守李渊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公元626年,其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登上帝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即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我能从隋灭亡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和治国之道呢?观看影视资料捕捉历史信息请你来说说唐太宗用了什么措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善于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民族之间一视同仁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唐太宗曾在吃饭时告诫太子,如果想常有饭吃,就不要加重农民的负担。唐太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减少力役,不误农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倾听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新”的君臣关系: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向唐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尤为突出.魏征是有名的谏臣,唐太宗非常重用他。大臣魏征从前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在李建成同李世民谋夺皇位的生死争斗中,魏征曾为李建成献策要及早杀掉李世民。唐太宗发现魏征耿直忠诚,又有出色的政治才干,不仅不计前嫌,反而非常信任倚重,和他“上下同心”。唐太宗---知人善任•唐太宗与魏征•(一)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二)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三)早在贞观元年(623年),许多大臣就上书请求李世民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祭祀地点在泰山顶上。李世民也认为开国有功,事业有成,便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同意赴泰山封禅,独有魏征又力排众议,认为不可。封禅•唐太宗这次很不高兴,便质问魏征:“这么多大臣都同意封禅,为什么唯独你反对?难道我的功还不够高,德还不够深吗?国家还没有安定,四方还没有臣服吗?”•魏征从容地回答:“皇上功业虽高,但是百姓受到的恩惠却不够多;您的德行虽深厚,但恩泽还没有及于所有的人;当今天下虽已太平,但仍是百废待举,财力还不十分充裕;粮食虽然丰收,库存还比较空虚。这怎么能向天地报告功业呢?唐太宗认为有道理,接受了他的意见。•(四)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五)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为什么唐太宗听到“逆耳”的话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呢?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这番话表达的什么意思?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已的得失。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如何笼络人才?•文官有李建成的谋臣魏征,长于谋略的房玄龄,临机善断的杜如晦。还有突厥降将阿史杜那尔,起义将领秦琼等,但对于如此庞大的唐帝国,显然远远不够,同学们不妨猜猜有什么办法可以笼络人才?人才选拨——科举制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制科主要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科目繁多,比较常见的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应制科及第、高者授以官职,其次仅给出身。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一位宰相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也难以称职。唐太宗说:“通过科举考试后,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议一议:(1)从这段话当中你认为唐太宗与这位宰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在读书人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科举制(为了维护大官僚的利益)(为了网罗人才、更好的管理国家)在隋朝以前,官吏的选拔主要依赖推举和凭借家庭出身。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时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就是定期举行的考试。”——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现代西方文官制度起源于哪个国家?A英国B法国C中国D美国科举制的外传唐代科举制影响到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政治之“新”: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工部礼部兵部刑部黄河发大水了!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情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前来提亲(634年)1、提高了行政效率2、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3、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执行诏令主审核草拟诏令土木工程审判刑罚军事警备科举祭祀典礼户籍财政选择官员唐太宗一改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所以也赢得了各少数民族的爱戴,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西北各少数民族部落对君主的称呼,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就是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以前贵中华,贱夷狄唐朝一视同仁(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关系之“新”帝国新政1、善于用人,虚心纳谏;2、扩大科举选拔;3、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4、减免租赋,减少力役;5、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贞观之治商人旅客停留,很少出现盗贼,牢狱经常空闲,牛马遍布原野,住宅大门不闭。连年丰收,米斗三四钱。──《贞观政要》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对我们深圳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借鉴作用?谈古论今各抒己见1.唐太宗时期,曾经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2.赢得各民族拥戴,被北方各民族尊为“天可汗”的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我国封建社会中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开始于()A东汉B三国C隋朝D唐朝4.通过本课的学习,请你说说帝国新政“新”在哪里?政治之新:完善三省六部制。治国之新:君臣关系(善于纳谏)君民关系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文化之新:完善科举制民族关系之新: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令》的执笔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安葬于此。——托马斯·杰斐逊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金庸墓志铭[活动]•相信同学们对唐太宗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请你来为他的墓设计一段墓志铭。归纳:•1、隋朝的建立P91•2、科举制P92•3、三省六部制P92归纳:1、隋朝的建立P9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589年隋朝结束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2、科举制P92•(1)创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作用: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2)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八股文,答卷的观点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这个时期的科举制成为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3)清末,科举制被废除。3、三省六部制P92•(1)开始于隋朝,唐朝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三省指的是尚书省(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审核)、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草拟诏令);六部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一、提高行政效率;二、有分工又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和加强了中央集权。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