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划方案萧山生态区建设规划】(DOC37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萧山生态区建设规划第一篇总论第一章规划总体构架第1条规划编制的目的1.为萧山生态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生态保护方案、措施。2.为浙江省创建生态省提供区域基础和示范。3.构建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相协调的产业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4.创建萧山生态安全格局,建立萧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维持和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5.创造高质量的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第2条规划范围与时限1.规划范围整个萧山区所辖区域,包括2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739个行政村,88个居委会,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2002年规划时段:近期为2003-2007年,时间5年中期为2008-2012年,时间5年远期为2013-2020年,时间8年第3条主要规划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规划与计划2.国家《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3.浙江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导则》4.浙江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大纲》5.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6.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文本7.萧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基础资料8.萧山区“十五”计划和远景目标规划及各相关行业发展规划9.萧山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组团规划10.萧山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相关材料第二章规划现实基础第一节自然资源及环境基础第4条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与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隔江相望。地理座标为东经120°04′22″~120°43′46″,北纬29°50′54″~30°23′47″。2.地形、地貌萧山区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区北部,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中部略呈低洼。地貌分区特征较为明显: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原;中部和北部为平原,中部间有丘陵。全区平原约占66%,山地约占17%,水面约占17%。3.土壤和气象萧山区土壤主要分为红壤、黄壤、潮土类、盐土类和水稻土类。萧山区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总的气候特征为:冬季长、春季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冷空气易进易出;灾害性天气较多;光、温、水的地域差异明显。第5条自然资源自然植被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且以人工植被为主。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野生禽鸟类100余种、兽类60余种。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人均水资源量811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但过境水量大。地下水综合资源量1.64亿立方米,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可开采资源量约1.195亿立方米,占天然资源量的7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耕地、水域、林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0.23%,全区仅有4457公顷未利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24%。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旅游资源类型多,特色明显,“湘湖文化”是最早的区域文化之一。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金属矿产贫乏,一般不具工业价值。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第6条环境质量1.环境空气质量2002年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全年小时平均浓度及日均浓度均达标,但总悬浮物轻微污染,全年达标天数为240天。酸雨污染较重,2002年酸雨频率为68.4%,最低PH为4.35。全区年均降尘量为13.5t/km2·月,降尘超标严重。空气环境质量主要问题为降尘、总悬浮物超标,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已接近二级标准,超出生态市标准0.04mg/m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以上。全区200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6670t/a,其中97%左右为工业企业排放,民用及交通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较低。全年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8766t/a和13172t/a,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2.水环境质量2002年钱塘江萧山段水质较好,保持在Ⅱ~Ⅲ类,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内河水环境质量较差,全区四大水系全年平均水质分别为Ⅲ类~劣于Ⅴ类,东片沙地河网水质较差,离生态区建设要求的不劣于Ⅳ类水相距甚远。饮用水水源达标,第一、第二、第三水厂的取水口全年达标率为97.3%;其它水厂的源水达标率为97.3~100%。浅层地下水部分地段污染严重。全区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大,主要排污行业为印染、化工及造纸行业,全区工业废水的CODCr排放量为2.91万t/a。农业生产面源及生活污水中的CODCr排放量达2.56万t/a。全区合计CODCr排放量为5.47t/a。3.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Ⅰ类土壤占总面积的58.05%,但农药污染普遍,六六六、DDT等已停用的农药仍有100%检出率。4.固体废弃物全区2002年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62.86万t/a,其中危险固废1021t/a,综合利用固废量34.8万t/a,综合利用率55.36%。固废利用率较低,主要与污泥的利用率偏低有关。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较好,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直接倒入周围河道及废弃地,造成污染较为严重。5.声环境质量建成区声环境现状较好,建成区一类区固定声源达标率已达100%,二类区固定声源达标率为93.5%,三类区中市北区块固定声源达标率为97%,村镇两级工业功能区星罗棋布,且距居民区近,噪声扰民严重。第二节社会经济基础第7条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大。2002年,萧山实现生产总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3.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快。2002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2%,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2.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一产增加值占整个生产总值的8.2%。工业比重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2年,萧山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7.41亿元,整个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59.3%。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潜力巨大。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2.5%;外贸出口交货值20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旅游收入达16.80亿元,增长27.3%。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到694.6公里,电话用户85.12万户,日供水能力55万吨,全年新增截污干管16.8公里,城区截污率达72.0%。第8条社会人文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萧山区辖人口1149584人,人口密度810人/平方公里,是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20倍,接近浙江省人口密度的近2倍。城市化进程加快,2002年萧山区城市化水平已在40%以上,全年农民人均收入7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76元,恩格尔系数0.382。科教文卫体等多项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投入达3.95亿元,学龄前儿童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1.8%,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85.2%,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并且一直是全国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先进县(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区绿地面积502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28.5%,绿化覆盖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率3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4第三节生态区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第9条生态区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1.有利条件目前,萧山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基本具备“创建”生态区的条件,可以认为,以创建“生态区”为载体,推进城镇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1)生态省(市)建设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依据国家环保总局适时提出的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建设的战略任务,浙江省委、省政府率先提出了“绿色浙江”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任务。浙江省“绿色浙江”战略的提出,不仅坚定了杭州建设生态市的信心和决心,也为萧山区在新的世纪里实现经济腾飞、环境优化、社会进步指出了明确的发展道路。目前,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及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已通过评审,为萧山生态区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也为生态区的建设思路和方法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2)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近年来,萧山经济呈跳跃式快速发展的势头,生产总值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生产总值达到335亿元,人均GDP达到3530美元。今后,随着萧山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互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萧山区的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为“生态区”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3)良好的环境基础设施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近年来,萧山区以大思路、大规划和大投入兴建了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成为生态区建设的重要硬件支撑。政府牵头,企业投资,先后投入8600万元和2.18亿元,建设了84.6公里的排污管网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9万吨的四个污水处理厂,并投资兴建了日处理12万吨污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24万吨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4)扎实开展的创模工作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萧山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在“创模”工作中付出的诸多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为萧山建设生态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5)全民环境意识增强和公众参与能力提高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随着萧山区委、区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和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的深入开展,环境保护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群众渴望金山银山,更向往绿水青山。生态区建设可谓顺天时,应民心,得到了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广泛支持,为创建生态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2.不利因素(1)城乡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2002年,萧山区内河水质超标率14.3%,约50%的内河为Ⅴ类及超Ⅴ类水质,浅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局部地区受到了人为污染。萧山区印染和化工企业众多,且主要集中在东部片区,据计算仅东部地区印染企业污水排放量就近15万吨/天。东部地区人工填海形成的国土面积大,人工化的河道主要依靠引钱塘江水进行定期冲刷,河道自身净化功能薄弱,极易污染。萧山区SO2、NO2、TSP年平均浓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区内的降尘量比全省平均值高1倍以上;镇村二级噪声污染突出。由于农用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无序排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大量直排,致使萧山目前的农业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化肥的平均施用量为551.8公斤/公顷,平均流失率达到18.1%;农药的平均施用量为16.8公斤/公顷。1/3左右的规模化养猪场布局在沿钱塘江南岸一带,大量的养殖业污染物对钱塘江及各类河道产生了重大的环境影响。农村生活污染物直接排放率达89.8%。(2)资源、能源与人口、经济的矛盾日益加深根据计算,萧山区生态足迹赤字主要耕地和林地。林地的生态赤字最大,主要体现在化石燃料土地和生物多样性土地需求上,即能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生境破坏的矛盾。而产生上述矛盾的最直接原因可归结为人口数量的庞大。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目前,外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致使萧山区有限的能源、资源等日趋紧张。萧山区人均土地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人均耕地也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已低于警戒水平。与此相反,依据人口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