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第一节杜威生平民主主义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制作人:张善超本课件的目的在于学习交流。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与我进行切磋。由于制作匆忙课件可能有许多不足,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能进一步完善修改该课件。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与皮尔士、詹姆士一起被认为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美国佛蒙特州,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52年6月1日因病去世。。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等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明日之学校》。等背景:1,政治背景杜威一生经历了美国南北战争,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2,经济背景:美国有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3,社会背景,美国的教育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曾一度引起教育界的讨论,反思和改革、4,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和杜威自身理论水平,实践经历为他的理论体系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4,世界各国在课程教学上不同程度上的改革给杜威以启发、杜威的成长阶段:1.16岁以前,杜威只是在家乡接受一般性的常规教育。2,大学时代(1875-1879)背景:这一阶段正值美国南北战争后的重建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向德国学习。美国人冲破了宇宙永恒万物不变的价值观念。A,在教学之余,佛蒙特大学教授Torry的知道研读黑格尔哲学。B,在Horries的鼓励下,1882年杜威入约翰霍普斯金大学读研,于188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简评:在大学时代,杜威热衷于心理学。思想上把兴奋点移向急剧变化的现实。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寻求科学和哲学的解答。任教于密执安大学与明尼苏达大学时期(1884-1894)背景:在此之前,美国教改早已开始,如,纽约奥斯维哥市教育局长薛尔顿仿照普鲁士用裴斯泰洛奇的原理创建教师师范学校来培养教师。这一时期杜威也发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以及赫尔巴特的五部教学法存在着严重的机械性,顿然产生教改之一。芝加哥大学任教时期(1984-1904)1896年杜威创建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践改革,将儿童的静坐改为儿童的活动。将口传,粉笔的课堂改为儿童自由活动的课堂。但大学校长认为杜威的实验过于激进故停止改革试验,代表作:1902《我的教育信条》,1899《学校和社会》190《儿童与课程》。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期(1904-1930)背景:与孟禄,康德尔,桑代克等大师共铸芝加哥大学师范学院辉煌。1915年《明日之学校》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节《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论点西方教育界的三大不朽瑰宝: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基本结构:本书共26章,杜威将前24章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两章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第一部分: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应指出了当代教育的严重缺陷并指出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的意义。并借助对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论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在这部分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第三部分: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纯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作与休闲,个人与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本书的几个关键词关键词一,民主社会:A,以社会成员共享的利益多寡为尺度。B,和其它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民主教育:A,人人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B,通过教育人人发挥自己开拓创新的才能。C,促进社会的宏伟发展,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杜威对几大教育阐述的批判:柏拉图: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使人类秉有的理性。人们各依自己天赋的理性的优劣。即金质,银质和铜质。接受恰当的教育便能充当立法治国者,御敌卫国者,致力工农者。从而构成阶级社会。特别是由理性的哲学家当政实现国家正义,这才是理想国。批判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家观点:尊重人的个性,宣扬教育解放天性,却又把社会看成阴暗而丑陋的。杜威:这是走入极端而无法落实的乌托邦。国家主义教育:以国家代替人类国家是理性的体现者。个人唯有服从国家才有价值。杜威:人既要爱国,也必须破除国界而谋求人类的发展。关键词二:什么是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们也就没有教育。教育的归宿:儿童应该适应环境应该养成适应那种变化不居的社会需要的能力。杜威批判几大教育家:批判斯宾塞:认为斯宾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教育的准备说。指出这种学说强调把人所需要的知识灌输给缺乏理解力的儿童叫他们痛苦的陷入谜团。乃是满足成人的需要而实于儿童的虐待。批判黑格尔和福禄贝尔:他们把教育理解成展开儿童先天理性的学说。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秉承着绝对纯全的理性。教育就是将这种理性由内向外的展开。传统教育外铄的力量,开展说注重由内向外的发展。两者显然不同。不过,开展所指的并不是继续不断的生活或者生长而是将一种神秘难测的理性展开作为教育,实际上这种学说仅仅是成教育的变种,因为天赋的理性和成人的需要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而且开发天性交给成人生活做准备更加虚幻莫测。批判洛克:杜威批判洛克把教育理解为训练心智的学说;洛克等人认为人们禀赋着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智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心智的事体。实际上,人没有这种假定存在的而且彼此分割的心力。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的抽象的训练记忆力和思维力,正好像空着肚子训练消化力那样荒唐。批判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心理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他们观念的学说。杜威认为这说学说忽略了儿童潜在动力和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索知识,却把他们看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容器。杜威批判人类文化复演的教育观。福禄贝尔和少数赫尔巴塔弟子:认为人类依赖生物进化而复演种族生理的发展,教育则是种族文化复演的过程。所以儿童时代当以人类早期文化来教导,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授以发达时代文化的成果。杜威认为教育不是回顾性工作,过去文化乃是辅助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借资。教育并不是重蹈前人的足迹,而亦步亦趋的重演或者爬行。当然古今不能割断联系,但鉴古是为了知今,以便更好地生活生长。那么如何实践杜威的教育理论呢?杜威的方案是: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社会:成人的社会过于复杂,学校须是简化的社会。成人的社会是庞杂的,学校必须是经过组织而条理化。成人的社会是良莠不齐的,学校须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承认的社会是有冲突的和偏颇的,学校须是多种影响相平衡的。教育的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更好的目的。教育并不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是教育成为这种目的的附属物。杜威批判几大教育派别的目的论第一,卢梭发展天性为教育目的:杜威说像卢梭那样让儿童不顾社会而率性发展是片面的,不恰当的。卢梭在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时,就正确地方面无人能超过,但就其错误的方面而言也无人超过。对社会效能,职业等作为教育目的的目的论批判杜威肯定其合理的一面。无奈一般人在理解上常常失之偏狭不能照顾全面。以致志在就业者缺乏文化修养,志在善良公民者缺乏广大眼界。每每以本国利益当先而不体恤邻邦,这些缺点只有在民主社会才能解决。那么怎么落实杜威的教育理论呢?杜威说:从做种学。五步教学法:1,安排真实的情境。2,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3,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作为解决疑难假定。4,要从活动中验证假定。5,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教材与课程:1,以儿童为重心。2,符合儿童的兴趣经验。3,以活动课为主。4,课程,教材贴近生活。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三个层次:杜威认为社会,人类和儿童不是一成不变,他们存在于持续的变化中,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被儿童学习分为三个层次4岁-8岁:通过活动或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以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存8岁-17岁:这一阶段为自由主义学习,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知识,但间接知识只能和直接知识相结合。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就会成为大脑的负担。便是不但不能利用缴获敌人的战利品,反而为其所累。12岁以后:反省注意学习阶段。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的和理论性的科学规律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论德育:杜威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认为有用的即真理。认为一般的,永恒的普遍的道德观念是无意义的。德育的方法论:学校要布置和儿童真是生活的社会环境,叫学生生活期间,从而理解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形成善良的习惯和态度。德育要素:1,学校的现实生活。2,教材3,教法杜威的评价: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国旧的教育和建立了美国的新教育,其功绩是公认的。如:在19世纪末兴起的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以杜威的理论为旗帜,其排山倒海之势证明了杜威的思想契合时代之需。2,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国际享有权威。如:杜威的教育学说通过凯兴斯泰纳传到德国。1923年杜威赴苏联考察教育。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来华宣传实用主义哲学、、。杜威教育思想的局限性:1,杜威的论民主社会是力言泯灭阶级对立和民族对立的矛盾,强调社会成员共享福利以破除国家界限之类。但是他所谋求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妥协。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说,在反对脱离社会和不顾儿童身心发育的旧教育方面是进步的。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具有发育完善的大脑,却在通过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之外,还是善于通过间接经验获得成长和启发的,而且后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前者。3,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反对教师给幼童树立空洞而遥远的教育目的的方面,同样是不为无功的。但因此认为教育没有目的,或者不能科学的论证教育的目的,则过犹不及了。4,正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即经验的改造的理论只能适用于初级或较低层次的教育。从做中学也只能适用于初级或者较低层级的教学工作。第一章教育史生活的需要第一,生活的更新通过传递。第二,教育和沟通。第三,正规教育的地位。教育的必要性:生活的延续。杜威认为生物和非生物的最明显区别在于谁能够更新维持自身。第一类:非生物,不能更新,如石头,如外界打击力小,则石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外界压力大,则石头就会被粉碎。第二类,生物杜威认为生物能使自身继续活动并控制各种力量利用这些力量,把它们变为保护自己的工具。因而杜威认为,生活就是通过环境的行动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杜威:论生物生活的演变:但是,杜威高级生物的更新不可能无限期的更新下去。因为生物不能无限期的自我更新。正像,地质学记录表明,不仅个体而且物种也会灭绝。但是生活过程会越来越复杂的形式继续下午。随着物种的消失更加适合他们与之斗争的许多障碍生物诞生了生活的延续是环境对生物的需要不断更新的适应。教育即社会社会生活更新的手段:杜威认为:人类社会如同物质世界一样,信仰,理想,制度快乐等都要重新创造,伴随着物质存在的更新。而教育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伸。即便人类个体会消失,但是群体生活则会延续下去。教育的必要性:社会群体每一个成员的生和死的这些基本的不可避免地事实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必要性。第一:在群体的新成员的不成熟和掌握群体知识和习惯的成年成员之间的对比。第二:这些未成熟的成员有必要不仅在形体方面保持足够的数量,而且要交给他们成年成员的兴趣,目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教育和沟通杜威认为,社会不仅通过传递,冲过沟通继续存在的。而且简直可以说,在社会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什么是沟通?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他们必须具备的是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共同理解—和社会学家所谓的志趣相投。沟通具有教育性杜威认为: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社会性。当一个沟通的接受者就获得了扩大的和改变的经验。所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