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的特点解析2•1999年1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立,课程改革工作正式启动。•2000年1月,部分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1月,向社会各界公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概览”以及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办法。新课程的研制过程32000年4月至6月,在两次初审的基础上,组成了以柳斌同志为主任委员、院士以及其他著名学者参加的项目复审委员会,对全部项目逐一审查,最终确定了首批34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2000年7月,200多名专家参加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韦钰副部长在项目启动会上作了“学习的科学”学术报告。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形成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初稿。42000年8月,根据至立部长要求集中力量编好教材的指示,正式启动教材编写工作。2000年10月,至立部长、王湛副部长听取了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工作进展汇报。2001年1月,召开了实验教材出版工作会议,部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2000年7月至2001年1月,各课程标准组形成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5•今年2月至4月间,我司以各种形式多次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教育界内部※学术界※企业界※九三学社中央•5月23日至24日,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审议会”,邀请了近百名著名学者(其中包括10多名院士)、特级教师,对18个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征求意见6•4月26日至28日、5月30日至6月1日,先后两次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审查会议,对20个学科50种教材进行了初审和复审。•2001年年初,在各地自愿申报、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确立了26个省(市)的36个县(区)作为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2001年秋季将有1年级20万余名学生、3年级8万余名学生、7年级10万余名学生使用部分学科的新教材。7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分学段内容要求(有案例)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核与评价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8《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9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案例:物理课程标准10《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自然组成部分是《标准》的突出特点。11案例:科学标准(7—9年级)课程目标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12案例:数学标准(1—9年级)课程目标数学素养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13《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14生物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化学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15历史与社会(一)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结果性目标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2、技能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17《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18《标准》的附录部分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19案例:《物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背景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物质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寸,新材料及其应用运动和相互作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能量能量、能量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21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22特点之一: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2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标准);案例:24•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标准)。25特点之二: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26案例:•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标准)•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标准)•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标准)27•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地理标准)•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类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生物标准)•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了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化学标准)28特点之三: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9•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生物标准)•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史与社会标准)•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家务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历史标准)案例:30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者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数学标准)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数学标准)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标准)31特点之四: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32各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成长记录;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33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化学标准案例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可收录的重要资料包括: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贺卡、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等;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34案例:通过下列活动,考察学生的体验:•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35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36特点之五:•《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37案例:•语文标准:•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7~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数学标准:•1~3年级——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有从报刊等媒体获取数据的体验;•4~6年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估算习惯,•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38各课程标准的具体特点39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品德与生活(1-2年级)40“品德与社会”是继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之后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3-6年级)41思想品德(7-9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突出实践环节,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42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语文课程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内容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展开。43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内容框架: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应用与综合实践加强的内容•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发展空间观念;•重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鼓励使用计算器(机)。削弱的内容•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