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唐代文学的繁荣:唐代诗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的文学。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由于全国的统一,文学的发展也融南北之长,题材更丰富,手法更完善,风格更多样。在唐代,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唐代因国力强盛,士人们心中都有一种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创作激情也自然很旺盛。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佛教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佛教对于唐代文学、当然也包括唐诗,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也产生广泛的影响。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它们都有积极的作用。唐代文学是一片繁荣的景象,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词和变文两种新兴的体裁也迅速崛起,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唐诗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全唐诗》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人两千二百余人,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胡震亨《唐音癸签》)。其次,唐诗的繁荣表现在质量上,唐代不仅有李白、杜甫等等一大批杰出的优秀诗人,而且,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再具体一些说:其一,唐代诗人队伍较前空前地扩大;其二,唐诗所的映的生活层面有着空前的扩展;其三,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其四,诗歌的形式日臻完善和完美。散文方面,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使得散文取代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使人们能够利用这种自由灵活的文体来更充分自由地表达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奇小说的出现,也是唐代文学的一个新发展,成为我国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变文——一种与传奇小说性质相近的新文体,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和民间讲唱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出现的又一影响深远的新文体是词,为以后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唐诗繁荣与发展的原因:唐诗繁荣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诸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国家的统一,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合其两长。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夏夷之辨”观念的淡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胡酒、胡乐、胡舞等的影响。2、经济繁荣。繁荣的经济,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科举取士,诗人地位的转移,行卷、温卷之风的影响。4、思想、文化气氛的活跃,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唐代始终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单一的思想统治,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但儒学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道教和佛教,受重视的程度并不低于儒教。5、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文禁松驰。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与提倡,由于科考试诗赋,造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时尚与风气:即朝野崇尚诗道,于是促使诗人们潜心探求诗艺、汲汲追求诗名,这无疑也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与发展。6、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此外,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侧身幕府的习俗,读书山林的风气,等等,都对唐诗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作用。2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薛道衡有一首著名的小诗《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计算归期的细微心理活动,委宛地表达思家的深情,颇有含蓄不尽的风味。第二节初唐诗坛的第一个阶段虞世南(558-638)是贞观宫廷中最杰出的诗人。虞世南有诗三十卷,已佚。《全唐诗》录其诗32首。其中7首应制诗,内容不外乎歌功颂德,堆砌词藻,受齐、梁浮艳诗风影响很明显。其余各首,却透露出一种或清新或刚健的气息。《出塞》一首,塑造守边将士的英武形象,渲染边塞的奇寒景色,开岑参等人之先声:虞世南还工于咏物。其咏物小诗每寓兴寄,巧借物象来抒写个人的身世境遇、品格志趣。如: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咏萤》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状物形神毕肖,寓意自然巧妙,格调清隽高远。其中《蝉》一首同后来骆宾王、李商隐的同题之作,初推为唐人咏蝉“三绝唱”。上官仪(。《旧唐书》本传称: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仪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他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他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上官仪有名的诗如《入朝洛堤步月》: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在唐初,游离于当时诗风之外的是王绩。王绩的诗不受当时流行的宫体诗风的影响,他的诗作,像那些朝代更迭之际的隐士诗一样,带有一种避世的淡泊情思,质朴清新。他的名作《野望》,已经是一首成熟的五律了: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又如《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两首诗都生动地写出了优美的田园景色以及作者自己的闲适情趣,没有一丝浮艳的气息。第三节初唐诗坛的第二个阶段文章四友和沈宋这一时期,真正能代表诗歌创作之方向的,是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一阶段,诗歌创作比前一阶段在两个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诗人视野开阔了,诗的题材也随之变得广泛了;二是开始出现了昂扬的感情基调,而且思想深化了。这里,我们来重点介绍一下初唐四杰及其作品。最早提出“四杰”之称的是当时的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次序就是王、杨、卢、骆。然《旧唐书》卷190云:“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以为然。”于是有人认为这一排序表示评价的高下,也有人认为杨炯的说法主要是从年龄方面考虑的,所以当时还有另一种排法:卢、骆、王、杨。四杰有着明确的文学主张,他们反对绮靡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王勃现存各体诗共90余首,其中五、七言小诗较多。诗虽不多,但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改前人送别诗的悲凉情调,心境开朗,境界壮阔,表现了作者不凡的抱负。有些小诗已近似后来的绝句。如: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3情景交融,抒情真挚,体现出了年种悲凉浑壮的气势,有风有骨。杨炯的几首五律边塞诗尤其为人所注目,最著名的当数《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颇具慷慨之气,而下面一首《战城南》也不乏风骨: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卢照邻现存诗作96首首,其中近体诗67首,占了绝大多数,显示出他的爱好。他的诗,以七言歌行写得最好。《长安古意》是他的名篇。这首诗的题材、辞句和萧纲的《乌栖曲》等齐梁宫体诗非常接近,但思想感情却大不相同。它虽然继承了宫体诗,但也变革了宫体诗。正是这样的作品,把宫体诗由宫廷带入了市井,反映了长安的盛况;热烈的爱情追求,代替了艳情的描写。诗歌以外,卢照邻感人最深而又独具特色的是他写的几篇骚体文,这是其它三杰所没有的。《五悲文》(并序)、《狱中学骚体》、《释疾文》都是陈述个人的灾难和悲惨处境的。由于作品是作者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写成的,所以不同于一般仅那些铺叙典故而无实情的作品,读来感人肺腑。骆宾王的诗歌创作以抒写人身世遭逢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为主要内容。与卢照邻一样,他也擅长写长篇歌行,《帝京篇》、《畴昔篇》是他的代表作。篇幅极为宏大。《在狱咏蝉》亦是他的名作: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而《于易水送人》则别具慷慨悲壮之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在艺术形式方面,骆宾王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隶事用典,浑脱自然。二是擅长对偶句式的运用。总的说来,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卢、骆生年较早,约比王、杨长十余岁。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亦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但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他们对诗歌创作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四杰”作诗,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前进的方向。杜甫《戏为六绝句》这样评价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第四节初唐诗坛的第三个阶段调露年间(679),陈子昂登上诗坛,从此至景云中盛唐诗歌的到来,是初唐诗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明确地提倡兴寄、风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诗歌的格律形式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是五律定型化。一、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二、张若虚与唐诗兴象这一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刘希夷略晚于四杰中的卢、骆,而比陈子昂稍前。他的诗歌,颇多闺情和赏春惜春之作,且颇多佳作,如《春女行》、《春日行歌》、《代闺人春日》、《晚春》等。这些诗的基调。已不再是对贵族社会荣华难久的揶揄和嘲讽,而是对自身青春常驻的依恋和向往。他的代表作是《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4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方面是韶华易逝,青春不永;另一方面是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所以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的向往。这种情调,到了张若虚笔下,又由惜春而一变为对春天的更为炽热的正面讴歌,并融合着对宇宙、对美好人生的热情礼赞。他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着力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开阔,感情热烈。而这一切,又都融化在如梦一般明净的优美意境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诗境空明纯美,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三、沈宋与律诗体制的完成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他们二人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置身宫禁而优游闲散的馆阁生活,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点缀升平。但与此同时,也使他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琢磨诗艺,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明人王世贞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艺苑卮言》卷四),五言律是到沈、宋才定型的。沈、宋的作品,大都是一些点缀升平的应制诗,内容上无甚可取。但他们在贬谪流落过程中,也写了一些有生活内容、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如:卢家小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独不见】)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在当时,七言律写得比较好的是沈佺期,代表作是《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