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统一大业与外交[考纲要求]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宏观框架][知识主线]1.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开辟了与西方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抗西方议会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对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对抗西方的多党制,以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抗西方的民族自决原则。2.中国现代政治建设也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国家统一模式,即“一国两制”。3.新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战争外交、和平建设外交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因国内思想、政治和经济任务而改变。这种剧烈频繁的转型过程在世界上是少有的。4.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等国结盟获得外交依靠,一方面不断打开局面;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实现突破局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以更加独立自信的姿态活跃于世界外交舞台,呈现出全面性局面。考点一新中国三大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2)正式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3)八字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职能①建国初期,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②1954年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5)作用:调动了民主、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前提: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概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全国共成立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4)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考向1关注信息的提取、判断能力(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审题方向建国初的政治纲领建设调动知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辨析选项考向2新中国初期新型政党制度的建设(2015·四川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2)参照①、②,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③、④的整理和陈述。审题方向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思路点拨考点二“文化大革命”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1.“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等一批冤假错案。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四大成就(1)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纠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4)基层民主选举①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②成就: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改为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③意义:既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最基础的一环。考向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015·四川文综,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审题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政治局面辨析选项用数字法识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五”指五大特点(1)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3)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四”指四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3.“三”指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4.“二”指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一”指一大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考点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1)理论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理论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3)成功实践: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4)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2.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三阶段、两认识(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对于争取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至今):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接触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为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4)两点认识①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②台湾问题也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相提并论: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是由国际因素造成的,属于二战遗留问题。考向4把握重大历史现象的时序(2015·北京文综,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审题方向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事件调动知识台湾在历史上同祖国有哪几次分离?第三次分离和前两次分离有何本质不同?1.第一次分离是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2.第二次分离是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回归祖国。3.第三次分离是指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考点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用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③意义: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②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于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③发展: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建交。3.改革开放以来(1)政策:不结盟、对外开放。(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3)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