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1.关系论的思维方式与反思社会学•(1)布迪厄的社会学观念•科学是与各种常识观念相决裂的产物,不是常识的延•续或精致化。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要始终注意克服各种盲•目信赖直觉的自发社会学的倾向;理性地构建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必须抛弃传统的方法论循•环:观察假设实验化理论再观察,而代之以新的•认识论秩序:(与常识的)决裂(科学对象的)构建事实•检验(即验证)。•••(2)反对实体论:关系论的思维方式•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种关系。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主体际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愿”而存在的客观关系。把社会现实的实质理解为社会关系,在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解中形成各种概念,这是布迪厄超越古典社会学或传统思维方式的出发点。(3)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学中的许多认识论障碍来自于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的分离,从而造成了唯理论主义和极端经验主义两种有害的倾向。理论与经验研究始终不断地交流与两者的结合,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风格。社会学理论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概括,而且还具有选择、指导、建构对象的作用,如果直接触及经验对象的调查过程和调查手段不在一定理论作用下进行,那一定是盲目的。•“理性无感性则空,感性无理性则盲”—康德语•(4)反对二元论•结构与能动作用的对立、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对立是近年来占据理论讨论中心舞台的二元对立。布迪厄对二元对立的拒弃,并不是通过发展一套严格限定的理论来解决的,而是通过系统地发展一种社会学方法,培养一种社会学的眼光,以求实现这一目的的。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布迪厄整个学术事业的基本原理和中心主张。•(5)反思的社会学•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核心观念是“对象化的对象化”,即将社会科学构建研究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要想进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就必须反思性地考察科学的对象以及从事科学的研究者自身,考察在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要想在科学研究中实现“对象化的对象化”,需要研究者首先和日常的常识观念的决裂;其次与盛行于学术界的各种理论的观念决裂,清楚地认识到理论生产的条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局限,从而在此基础上把握实践的真正逻辑。•2.实践理论—三个核心概念:惯习、场域和资本。•(1)场域与惯习•1)惯习概念—随着个人不断接触社会,个人也就逐渐被灌•输进一整套性情倾向。这种性情倾向较为持久,也可以转•换,将现存社会环境的必然性予以内化。•惯习是一种结构行塑机制,其运作来自行动者自身内部,它不完全是个人性的,其本身也不是行为的全部决定因素;惯习通过将过去的各种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每时每刻都作为各种知觉、评判和行动的母体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可能完成无限复杂多样的任务。惯习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经验而变,并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被强化,或调整自己的结构。•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它存在于身体之内,而表现在实践之中。它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而且它在支配人以实践建构社会的同时不断地建构自己。•2)场域概念—场域可以被理解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场域中有社会行动者、团体机构、制度和规则等因素存在,但是场域的本质是这些社会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社会要素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通过占有不同位置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位置是客观的,它含有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因此成为场域内矛盾冲突的焦点,在复杂的社会斗争中,位置处于持续的变易之中。•场域是一个运作空间、冲突和争夺的空间。现代社会就是由一个个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场域构成。•3)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一方面是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知识的或者说是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2)资本理论•经济资本—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那种资本形式,它可以制度化为产权形式。•文化资本—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具体化状态、客观化状态和体制化状态。•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并通过身体的活动表现出来,如体态、姿态、举止仪表、交际行为、操作技能等。•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的,它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文化商品既可以呈现出物质性的一面,又可以象征性呈现出来。在物质方面,文化商品预先假定了经济资本,而在象征性方面,则预先假定了文化资本。•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通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毕业证书、单位证书和职称证书等确定的学术资格或文化程度。•社会资本—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源。其特点是: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关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当网络被调动或利用时,它才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发挥资本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时它就是现实的社会资本,而当它未被调动和利用时,它仅仅是静态的网络关系,是潜在的社会资本,因此,社会资本是动态的实践性概念;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网络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3.语言与符号暴力—符号资本•(1)语言与权力•语言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语言交流不单纯是纯粹的沟通行为,语言关系实质是符号权力关系,语言表达等同于权力行为。交流双方是在特定的场域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上(性别、教育水平、出身阶层、居住地点等)开展交流的,位置的资源在交流中可以转化为交流双方相互制约的资本。具有较大资本的一方就拥有支配较小资本一方的力量,权力关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语言交流中权力关系存在的四方面根据:资本差距、语言惯习、语言能力和语言市场。•语言不是单纯的意义象征和符号形式,语言是现实的能动过程,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现实的支配力和作用力。语言中的力量不是来自语言本身,而是来自语言的外部,来自语言交流中的各种社会关系。•(2)符号权力•“符号权力”概念就是要强调符号是一种构建现实的权力,它往往能够建立社会世界的秩序。•要避免将符号关系化减为沟通关系,仅仅注意到沟通关系总是权力关系还不够,还必须认识•到“符号系统”既作为知识工具,同时也是支配的手段。•符号权力在教育场域、学术场域、权力场域等都有具体体现。•(3)教育: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任何一种权力都要行使符号暴力,即都力图强加各种意义,通过掩盖那些作为自身力量基础的权力关系,来促使人们将这些意义都视为合法之物。现代社会中,最能体现符号暴力运作过程的就是各种教育行动—传播式教育、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教育行动强加的是文化任意性,这种强加又是由教育权威这种任意性权力通过教育工作来完成的。教育权威是教育行动中进行的各种文化再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同时也是行使符号暴力的权力••(4)学术场域与符号权力•学术场域中的斗争以浓缩的方式体现了符号权力斗争的一些基本特点。•学术世界作为文化生产场域,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逻辑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尽管知识分子采取各种策略,争夺某种在他们眼中利害攸关的事物,但若是从更大范围的社会世界中盛行的利益观念来看,他们所追求的利益倒可能颇为超越功利;知识分子场域之外的权威所产生的任何影响和约束,总是通过知识分子场域的结构的“折射”发挥作用的。•(5)权力场域•权力场域是受到不同形式的权力—即不同资本形式之间的关系状态—结构性决定的一个力量场域,也是拥有不同权力的个人之间权力斗争的一个场域,还是各种行动者、制度彼此对立,运用策略来维持或改变这些权力关系的游戏空间。•权力场域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各种不同权力之间的争斗,其焦点是各种不同资本的兑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