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概论-中药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藥概論Outline中藥起源與歷代中藥學發展1中藥產地採收及命名3方劑簡介4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2中藥炮製5藥西藥(Drugs)生藥(Crudedrug)中藥(ChineseMateriaMedica)說文解字:「治病艸,从艸樂聲」說文釋例:「草木金石、鳥獸蟲魚之類,堪癒疾者」泛指收在於各國藥典之藥品,或使用於診斷、治療減輕或預防疾病之藥品係指取自天然界物質如動物或植物之全部或一部分,經簡單之乾燥加工而得者NaturalproductsorBotanicaldrugs係指收載於歷代本草典籍者Pensa’ology民間藥Chinesemedicine何謂『中藥』?中藥是指我國傳統依中醫理論所使用的藥物,這些藥物主要直接採用植物、動物、礦物等天然資源,是中醫用以防治疾病的主要物質中藥就是「中國」產的藥?因為在中藥裡有不少藥是從國外進口的,古稱為“舶來品”,如砂仁、血竭、胖大海等,這些藥盡管不一定是中國生產的(其中有的中國也引種成功了,如砂仁等),但仍稱為中藥中藥v.s.西藥觀念依中醫學理論使用之傳統藥物,稱為中藥西藥為依據近代藥理學理論應用於治療者中藥來自天然物或天然物之抽提物西藥來自天然抽提物或化學合成之化合物中藥起源從傳說『神農嚐百草』談起……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當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醫方興焉『神農本草經』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藥學專書漢書【首見本草之名】置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詔徵天下通知易經…、方術、本草…者,遣旨京師掌禹錫.嘉祐補注:「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承,謂之本草」謝肇淛.五雜殂:「神農嘗百草以治病,故書亦謂之本草」神農本草經記載原貌本草學中藥學及其著作在我國古代稱為“本草”,這是因為中藥裡草木類的藥物佔了大多數歷代編寫刊印的本草著作極多,藥物的種類和內容也不斷地充實、增加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之後,不僅中藥學的理論不斷充實發展,中藥的品種數字也日趨增加REI-12-2/6/2004歷代本草著述(1)神農本草經東漢末BC~90365種雷公集注神農本草經?365種陶弘景校注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陶弘景集注神農本草經吳普本草雷公藥對南北朝AD456~536730種南北朝AD456~536728種朱墨雜書→陰字刻白、陽字刻黑陶注、陶隱君云歷代本草著述(2)新修本草唐AD~659850種開寶詳定本草開寶重定本草?365種嘉祐補注神農本草藥性論重廣嘉祐補注神農本草圖經圖經本草宋AD~10601082種南北朝AD~10921082種本草拾遺唐AD~739蜀本草五代AD950日華子本草唐AD~750宋AD~10601082種唐本云、敬曰重廣英本草陰字刻白、陽字刻黑今注、今按續注禹錫等謹按、掌禹錫曰歷代本草著述(3)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宋AD1070~1080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宋AD1086~10931558種本草品匯精要珍珠囊1746種明AD~15051815種本草衍義宋AD~1116宋AD1127~1135100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墨筐子、墨蓋子本草廣義本草衍義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歷代本草著述(4)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清AD1558種本草品匯精要1892種明AD~15051815種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920種2608種重要文獻典籍文獻典籍神農本草經雷公炮炙論神農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官方出版開寶本草—官方出版嘉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官方出版的本草相當於現在的藥典漢南北朝唐宋明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藥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所謂上藥是屬於營養強壯藥如人參、甘草、茯苓、五味子、杜仲及大棗等,可以經常服用之神仙藥。中藥120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所謂中藥是指對疾病有抑制作用及保護生理機能之藥物如當歸、黃耆、百合、黃連及麻黃等,有毒或無毒,可以斟酌使用之食經藥。下藥125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所謂下藥是指有劇毒之藥物,如常山、大黃、大戟、半夏、芫花、附子及狼毒等。枸杞於本經之記載味甘、苦,氣微寒。無毒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風濕,下胸肋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久服耐寒暑杜仲於本經之記載又名思仲、思仙、木棉本經:辛,平。別錄:甘,溫,無毒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腳中酸疼痛,不欲踐地。雷公炮炙論雷斅撰,為我國最早的中藥炮製學專著,原載藥物300種,分上、中、下三卷,每藥先述藥材性狀及與易混品種區別要點,別其真偽優劣,是中藥鑒定學之重要文獻記述淨選、粉碎、切制、乾燥、水制、火制、加輔料制等法神農本草經集注陶弘景撰,此書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補入魏晉年間諸名醫用藥365種,共7卷,收錄藥物730種書中按照藥物在自然界中的屬性分為六類玉石類草類木類蟲獸類果菜類米食類是《神農本草經》以來中藥學的一次大總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唐代蘇敬、李勣等奉唐高祖之命編撰。成書於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佈發行的藥典共54卷,包括正文、藥圖、圖經三部份,共收藥物850種,並首創按藥物自然來源的分類方法。書中插圖,是中國最早的藥物圖譜。唐政府將此書列為學醫者的必修教材證類本草全名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作者為北宋唐慎微,成書於1083年。此書共32卷,載藥物1558種,對藥物主治、採集、炮製詳加討論和考證,每藥均有附圖。此書總結了北宋以前中藥學的成就,也是宋代以前保存最完整的本草學巨著,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本草綱目李時珍撰,書共計190萬字,52卷,標名為綱,列事為目。每種藥材都詳細地敍述了性味、產地、形態、採集方法、炮製過程、藥理研究、方劑配合等全書以16部為綱,60類為目每一藥品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以集解、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正誤,分項記述中藥的藥性理論中藥的藥性是指藥物的性能和功效,而對中藥藥性理論的闡述,是從藥物所具有的性質、氣味、主要作用的臟腑等各個方面進行論述,也就包括所謂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理論。這一理論與其他的中醫基本理論是密切聯係的,共同構成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一)四氣五味四氣五味又叫做“氣味”或“性味”。這是中醫用來說明中藥作用的基本理論,也是中藥藥性理論的核心中醫學認為藥物能治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不同的藥物具有不同的“氣”和“味”,而不同的“氣味”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所以用藥物就可以對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或器質上的各種病變,產生糾正和治療作用。由此可見,要知道中藥各有什麼作用,就必須先要了解其具有何種“氣味”。四氣四氣又稱“四性”,是指藥物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這是中醫對藥性認識的一個特點所謂的寒、熱、溫、涼,當然不是指藥物本身的溫度,而是從藥物作用於人體後的反應所得出的一種藥性的概括。某種藥在作用於人體後,人或能感到全身發熱,或能使原有的寒性症狀得到改善,那麼,這種藥的藥性就是溫性或熱性。如附子、肉桂、乾薑、橘皮、生薑等,都具有溫熱之性。溫與熱僅是溫熱程度上的差別,熱甚於溫。某種藥在作用於人體後,能使原有的熱性症狀得到改善,那麼,這種藥的藥性就是寒性或涼性。如黃連、大黃、石膏、菊花、桑葉等,都具有寒涼之性,寒與涼也只是寒涼程度有所差別五味是指人對藥物各種味道的區別,包括了辛、甘、酸、苦、鹹等五種味。中醫學理論認為,食物或藥物所具有的味,對人體分別有不同的作用與“四氣”學說一起,共同形成了中醫藥學闡述藥理作用的獨特理論辛味能行和散。散和行就是能疏散在表的病邪,並能疏通郁滯的氣機和閉塞的經脈竅道中藥治療表證的藥如麻黃、桂枝、蘇葉、薄荷等都具有辛味,而理氣藥,如橘皮、木香、砂仁、香附等也都具有辛味甘味能補、緩。補就是能補益人體的陰、陽、氣、血,緩就是能緩和各種急迫的病證、緩和其他藥物的作用,也稱為緩急。所以多數補藥都有甘味,如甘草、蜂蜜、大棗等,而這些藥又往往作為緩急的藥使用。其他如能滋潤人體、潤腸通便、潤肺化痰的藥也多具有甘味酸味能收澀。收澀是指收斂津氣、固澀各種滑泄的作用,包括了止咳、止汗、止遺精、止遺尿、止瀉等,如五味子、烏梅、石榴皮等都具有酸苦味能燥和泄。燥就是能燥除濕邪、泄就是能外泄邪熱或下泄邪毒如厚朴、獨活等都有苦味,而清熱解毒或降火藥,如黃連、龍膽草、梔子、黃柏等都具有苦味鹹味能軟堅。軟堅指軟化各種堅結、積聚,如對體內各種腫塊(包括多種良性和惡性腫瘤)、瘰癘(淋巴結結核)、癭瘤(甲狀腺腫大)等病證的治療,多用咸味藥,如牡蠣、昆布、海藻等。另外,治療腸內有乾結的燥屎而便秘者、外科病中的瘡瘍腫塊等常用鹹味藥,也是利用其能軟堅的作用。(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從藥物作用的不同趨向來說明藥性的一種理論。這一理論是四氣五味理論的補充,對於更全面認識中藥的藥性和指導臨床用藥有重要的作用升浮是指藥物的作用向上向外,沉降是指藥物的作用向下向裡人體的病變,從部位來說,有上、下、表、裡的不同;從病情的發展趨勢來說,有向裡發展、向外透發等不同。所以在治病時,應針對不同的病變部位和病機,採用相應的具有不同升降浮沉作用的藥物性質升的藥物,具有升提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病勢下陷的病證。如黃耆、升麻等藥能升提中氣,所以可用以治療胃下垂、子宮下垂、久瀉脫肛等病證性質降的藥物,具有下降、鎮壓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氣機上逆、邪火上升的病證。如代赭石具有降胃氣上逆、肺氣上逆的作用,可治療嘔吐、氣喘等病證,龍膽草具有降肝火的作用,可治療肝膽火熱上逆的病證。性質浮的藥物,具有上浮、發散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病位在表、在上的病證。如薄荷、蟬蛻等性上浮而發散,所以可用以治療病邪在表的表證和頭面部的病變性質沉的藥物,具有下行、泄利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病位在下、在裡的病證。如大黃能通大便,木通能利小便,都屬於性質沉的藥物。(三)歸經是指在臟腑經絡理論的指導下,把藥物的功效進行歸納,用以說明藥物對人體各個部分的治療作用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中藥學理論認為,不同的藥物作用於人體後,會作用於不同的臟腑經絡,也就是歸到一定的臟腑經絡,所以稱為歸經,如同樣的清熱藥,有的可清胃熱,有的可清膽熱,有的可清肺熱,有的可清大腸熱等;同樣的補益藥,有的補心,有是補肺,有的補脾,有的補肝,有的補腎…中藥的配伍與禁忌在應用中藥時,除了要熟悉每味藥物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證外,還應注意使用藥物時的一些禁忌和有毒藥物的使用注意點,而在臨床上把不同藥物組方時,更應遵循藥物之間的配伍原則。這些都是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的重要問題。七情對於中藥配伍的種類,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提出了“七情”之說,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君臣佐使為中藥配伍的原則,即組方的規律性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七情相須指藥性和作用相似的藥物配合起來,可起到協同作用,以提高療效。如黃連、黃芩、黃柏配合運用,可提高清熱解毒的作用;荊芥與防風配合運用,可提高疏散表寒的作用等相使指在某味治療疾病的主藥與藥性不一定相同的其他藥配合使用,可起到提高療效的作用。如補氣的黃耆與疏表的防風配合,可提高黃耆的固表作用;清熱的石膏配合下行的牛膝,可起到引胃火下行的作用等。相畏指一種藥物的作用或毒性、副作用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傳統認為丁香畏郁金,是指兩者同用後作用會減弱;半夏、膽南星都畏生姜,就是指它們的毒性能被生姜所減輕相殺指某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所減輕或消除,與相畏有相似之處。相惡指兩種藥在同用後,會使原有的作用減弱或消除。如人參惡萊菔子,就是指人參在與萊菔子同用後,人參的作用會減弱相反是指兩種藥同用後,會出現毒性或其他不好的副作用。如傳統認為甘草不能與甘遂同用。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是指兩味配合後會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如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薇、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

1 / 9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